基于上篇演講筆錄文章太長,特別整理了個簡要版。 1、“科、技”不分,以技代科。說到科技是,想到的就是技術。 2、過分的以功利主義看待科學。我們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追求科技的實用性。 3、翻譯名字偏差導致的分科過細。科技這個名字是日本人翻譯的,這個翻譯是很不恰當的,他是翻譯來自于英文和法文的science,而science來自于拉丁文scientia,而scientia來自于希臘文episteme,這個思路是知識的思路,沒有分科的意思。而翻譯成科學后變成分科之學,導致我們越學越窄,越學越細,這樣造成科學視野不夠,技巧高了,見識低了。 1、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定勢影響很大。中國自古就是有技無科,中國人有自己獨到的豐富的技術傳統,有自己的工匠傳統,跟西方相比我們毫不遜色,但無科學。傳統文化也加強了我們對科學的功利主義態度,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一個理性占上鋒的一個文化,所以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十分盛行,對知識本來就是一種使用主義態度,知識在中國古代沒有獨立地位,知識分子也沒獨立地位,學知識的目的是“學成文武藝,獲益帝王家”,為國效勞,讀書的目的是什么,讀書是“敲門磚”、是“晉升之階”,“學而優則仕”。 2 、跟中國人學習法科學的這種歷史遭遇、歷史路徑也有重要關系。中國西學東漸有兩次浪潮,第一次是明末清初,傳教士來中國傳教推動的,但由于當時中國與西方國力相當、甚至更甚。于是不待見。最后草草收尾。(傳教失敗恰恰是在中國的文化自信,當時的儒釋道霸占天下,道義涵蓋了人生各種境遇。)第二次是1840后,西方人打入中國,中國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于是很實用的學起了數理化用來富國強兵。其中功利性非常明顯。 1、人必須有“文”(古通“紋”)。人直立行走與腦量增大的兩大標志性特征,導致了人的盆骨變小,腦袋變大,從而產生了生育難的問題。于是人類都早產。這樣的結果是嬰兒生出來是并沒發育完全,什么都不會,不會直立行走,不會說話。這樣的人或許不能稱之為“人”,他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且只有通過后天的教化,才能將其“文”成一個人。所以人不單純是動物這個存在,而是在動物這個存在之上的,一定要加個東西,那個東西就是文,人不是單純擁有自身規律的東西,他不是個已經被給定的繼承的東西,而是永遠動態的、自我創造的一個東西。 2、人文是科學不出現我國的原因。中西方文化文化在根上就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的熟人文化、血脈文化造就了我們的意識形態,我們認為一切都是有關聯的,不承認有獨立存在的人,更注重事物的外部關系,關注于人的血脈地位的高地,于是有了儒家的禮在規范社會秩序。而希臘人是契約文化,建立契約的前提是雙方是自由的個體,而不是受制于他人,不是奴隸。于是自由成為他們的追求,而這種文化使他們相信事物都有自我,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于是希臘人開辟了一條走向自由的路,那就是去學習,搞清楚事物的內在邏輯,即科學。 表1:中西方文化對比 3、希臘科學有無用性與內在推演兩個特征使得科學具有自由人性的涵養。無用性是指希臘人為真正的知識不是服務于其他別的目的,而是為了其自身而存在。要搞無用的知識就需要以其自身推出自身,即內在推演。于是希臘人認為推理、演繹、證明、論證這才是知識的構建方式。正因為這樣的科學強調自身、自我,所以科學是通往自由人性的一條路。 4、希臘科學的兩個特征是通過自由民受教育的方式體現的。在學知識方面,希臘人學習科學基本上有兩大科目,十八歲以前學數學,十八歲以后學哲學,數學和哲學構成了古代西方科學的兩大門類,哲學是高階科學,數學是初階科學。mathematics來自希臘文的演化,詞跟本身的意思是指那些能教的知識。希臘人認為人本質上是理性的,但人通常是處于理性的遺忘之中,我們通常所說的啟蒙就是把你從遺忘之中喚醒。所以讓理性醒過來,讓科學光芒照亮你的心靈,這就是希臘人追求自由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那就是你活明白了嘛,活明白了你就舒服了,自由了。希臘人學數學不是因為喜歡數東西,而是希臘人認為真正的知識是你內心開闊起來,讓理性開放起來,變成理性的人你就變成自由人。希臘人將數學分了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四科。而這四科的學習都跟我們古代相應學問有很大不同: 表2:古代中西方學科差異 科學的開端之處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現象,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內在要求,希臘人學科學以及后來西方人自由科學的傳統,這都不是因為它有直接的用途。科學的本質從希臘開始他就是服務于自由人性的,沒有對自由的追求,那么你的科學永遠是第二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