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水方25首 1.人參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 【藥物組成】人參30g(去蘆頭),檳榔30g,高良姜15g(銼),陳橘皮30g(湯浸,去白、瓤,焙),蓽茇30g,白術30g。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9g,用水300ml,人生姜3片,煎至180ml,去滓。 【用法】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中補虛,下氣消滯。 【主治】欲食則嘔吐酸水。 2.九味萸連丸(《醫學入門卷七》) 【藥物組成】吳茱萸、陳皮、蒼術、黃連(土炒)、黃芩(土炒)、桔梗、茯苓、半夏各30g。 【制法】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20~30丸,時時津液含化送服。 【功能】清火化痰,抑肝和胃。 【主治】吞酸嘈雜。 3.三圣丸(《類證治裁》卷二) 【藥物組成】半夏、陳皮、黃連。 【制法】上為末,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生姜煎湯送服。 【功能】清火化痰。 【主治】嘔酸嘈雜,心懸如饑。 4.開郁湯(《嵩崖尊生》卷九) 【藥物組成】陳皮、半夏、茯苓、姜連、炒梔、蒼術、撫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清熱化痰,理氣和胃。 【主治】吞酸嘈雜,胸悶暖氣。 5.半夏丸(《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藥物組成】半夏(用生姜同搗爛作餅子陰干)60g,山芋30g,礬石(飛過)60g。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0~20丸,食后、臨臥用生姜湯送服。 【功能】祛痰和胃。 【主治】吞酸吐沫,涕唾稠粘。 6.清痰降火湯(《杏苑生春》卷四) 【藥物組成】橘皮、半夏、山楂子、茯苓各3g,黃連(和土炒)、甘草1.2g,枇杷葉2.4g,桔梗0.9g,神曲2.1g,南星2.1g,竹茹1.5g,生姜5片。 【制法】上?咀。水煎,濾清。 【用法】加生姜自然汁10ml,食前溫服。 【功能】清熱化痰,降逆和胃。 【主治】吐酸涌出如醋,或食一日半日,腐作酸水吐出,或嘔黃臭水。 7.半夏藿香湯(《瘟疫論》卷上) 【藥物組成】半夏4.5g,真藿香3g,干姜(炒)3g,甘草1.5g,白茯苓3g,廣陳皮3g,白術3g(炒)。 【制法】加生姜4g,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溫中化濕,祛痰和胃。 【主治】少進飲粥,便欲吞酸者。 8.加味平胃散(《丹溪心法》卷三) 【藥物組成】生料平胃散(術、樸不制)加神曲、麥芽(炒)各1.5g。 【制法】每次15g,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燥濕寬中,健脾消食。 【主治】吞酸呃臭。 9.達郁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八) 【藥物組成】升麻、柴胡、川芎、香附、桑皮、橘皮、白蒺藜。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疏肝解郁。 【主治】肝郁嘔酸。 10.安士湯(《辨證錄》卷十) 【藥物組成】白芍30g,白術30g,柴胡3g,茯苓9g,甘草3g,蒼術6g,神曲6g,炮姜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疏肝健脾。 【主治】噯氣吞酸,無有休歇。 11.蒼連丸(《古今醫鑒》卷五) 【藥物組成】蒼術(米泔浸,炒)30g,陳皮30g,半夏30g(姜汁炒),黃連45g(夏月倍用),白茯苓30g,吳茱萸(炒)30g(冬月倍用)。 【制法】上為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后服。 【功能】燥濕化痰,清熱和胃。 【主治】吐酸不止。 12.蒼連湯(《萬病回春》卷三) 【藥物組成】蒼術(米泔制)、黃連(姜汁炒)、陳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神曲(炒)各3g,吳茱萸(炒)、砂仁各1.5g,甘草0.9g。 【制法】上銼。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清熱燥濕,化痰和中。 【主治】吐酸,胃脘嘈雜。 13.吳茱萸丸(《圣濟總錄》卷四十六) 【藥物組成】吳茱萸(湯洗,焙干洗)180g,附子(炮裂,去皮、臍)75g,桂120g,蓽茇、厚樸(生姜汁炙)、干姜(炮)、蓽澄茄、胡椒(炒)各60g。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30丸,用米飲送服。 【功能】溫胃散寒,健脾和中。 【主治】吞酸嘔逆,腹痛泄瀉,不思飲食,脘腹膨脹。 14.吳萸天水散(《方癥會要》卷二) 【藥物組成】滑石180g,吳萸21g,甘草30g。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次6g,溫水調服。 【功能】清熱利濕,和胃降逆。 【主治】濕熱吞酸。 15.肝胃二氣丹(《飼鶴亭集方》) 【藥物組成】醋煅赭石、煅石決明、煅瓦楞子、路路通各250g,旋覆花120g,新絳、烏藥各60g,青蔥管1把(上八味煎濃汁備用),淡附子、吳茱萸、玄胡、五靈脂、蒲公英、佛手柑各30g,當歸60g,制香附45g,炙甘草15g(上九味各取凈末),沉香、公丁香各30g,木香、砂仁、川連各45g,麝香1.5g(各為細末)。 【制法】上將藥末和勻,以前藥汁摻入,加適量曲糊為丸,每丸潮重4.5g,陰干,辰砂為衣,白蠟封固。 【用法】每次1丸,重者2丸,開水送服。 【功能】疏肝清熱,和胃止痛。 【主治】脘脅作痛,嘔吐酸水。 16.快脾散(《普濟方》卷二十五引《家藏經驗方》) 【藥物組成】甘草600g(炙),草果子300g(不去皮),生姜1.2g,鹽450g~, 【制法】先以生姜切作片子,余藥銼,同鹽一處和腌一宿,焙干,為細末。 【用法】每次6g,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脾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嘔吐酸水。 17.沉香散(《魏氏家藏方》卷二) 【藥物組成】沉香(不見火)、神曲(炒)、舶上茴香、陳皮(去白)各30g,甘草(炙)、白術各15g(炒),干姜7.5g(炮裂),草果3個(切)。 【制法】上為細末。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紫蘇7葉,同煎至105ml,去滓,入鹽少許。 【用法】空心食前服。 【功能】溫中健脾,行氣消脹。 【主治】心腹脹滿疼痛,吞酸膈痞。 18.茱連丸(《會約醫鏡》卷十)【藥物組成】黃連(土炒)15g,吳茱萸30g,陳皮、蒼術(米泔浸)、黃芩(土炒)、桔梗、茯苓各36g。 【制法】上為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用法】每次20~30丸,開水送服,即睡一刻。 【功能】抑肝清胃,化濕制酸。 【主治】嘔酸,吞酸。 19.厚樸散(《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 【藥物組成】厚樸60g(生姜汁炙),吳茱萸30g(湯浸七遍,微炒),白茯苓30g,桔梗30g,川芎30g,白術60g,附子30g(炮裂,去皮、臍),陳橘皮60g(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每次12g,用水300ml,加生姜1.5g,煎至150ml,去滓。 【用法】稍熱服。 【功能】溫中健脾。 【主治】吐白沫清涎,吞酸。 20.保和丸(《杏苑生春》卷四) 【藥物組成】山楂肉18g,蒼術(米泔浸)、白術、半夏(姜制)、黃芩(土炒)、白茯苓、橘紅各9g,蘿卜子6g,黃連(土炒,去土)、神曲各12g,吳茱萸、連翹各3g。 【制法】上為末,生姜汁煮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60丸,食遠用橘皮湯送服。 【功能】清熱燥濕,化痰消滯。 【主治】吞酸嘈雜。 21.黑丸子(《濟生方》卷四) 【藥物組成】烏梅肉7個,百草霜0.9g,杏仁(去皮、尖,別研)21枚,巴豆(去殼并油)2枚,半夏(湯泡7次)9枚,縮砂仁21枚。 【制法】上為細末,和勻,用薄糊為丸,如黍米大。 【用法】每次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或姜湯送服,更看虛實,增損丸數。 【功能】化滯消食。 【主治】吞酸惡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 22.香梔平肝飲(《辨證錄》卷十) 【藥物組成】炒梔子9g,茯苓、白芍、白術各15g,陳皮、甘草各3g,香附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扶脾抑木,理氣和中。 【主治】噯氣吞酸。 23.柴葛平胃散(《癥因脈治》卷二) 【藥物組成】蒼術、厚樸、陳皮、甘草、柴胡、干葛、黃連、山梔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每次6g,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清肝和胃。 【主治】嘔吐酸水。 24.理中散(《外臺秘要》卷六引《必效方》) 【藥物組成】干姜60g,食茱萸60g。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次2g,溫酒送服,一日三次。 【功能】溫中制酸。 【主治】食后吐酸水。 25.黃芩茱萸丸(《簡明醫彀》) 【藥物組成】黃連30g(陳土炒),蒼術22.5g,黃芩(土炒)、陳皮、吳茱萸各37.5g。 【制法】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3~6,津唾咽下。 【功能】清熱燥濕,疏肝和胃。 【主治】濕熱吐酸。 治舌腫偏方 方1【組成】硼矽適量、生姜1 塊。【用法】生姜切片蘸藥擦腫處。 【主治】舌腫。 方2【組成】生姜30 克、半夏12 枚。 【用法】醋煎,過濾去渣,稍稍含漱,吐出。 【主治】同上。 方3【組成】干姜、蒲黃各等量。 【用法】共研細末,干擦于患處。 【主治】同上,小兒用藥。 方4【組成】半夏20 枚、黃酒500 毫升。 【用法】取半夏20 枚,水煮過,再泡片刻,乘熱以酒1 斤漬之,密封良久,熱漱冷吐之。 【主治】重舌木舌,脹大滿口。 狂病方53首學習輯要1.二石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參15克,石膏15克,寒水石6克,茯苓9克,半夏6克,丹皮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化熱痰,健脾胃。 【主治】火起發狂,腹滿不得臥,面赤心熱,妄見妄言,如見鬼狀。 2.二陳竹瀝膽星湯 【資料來源】《傷寒大白》。 【藥物組成】熟半夏15克,白茯苓l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膽星30克,竹瀝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化痰和胃,清熱止狂。 【主治】挾痰發狂。中脘有痰,胸膈痞滿,迷塞包絡,口出無倫語,癥似陽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胎,關脈洪滑。 【辯證加減】寒涼凝結,加生姜;內有積熱,加山梔、黃連;濕郁,合平胃散;氣結,加枳殼、香附、石菖蒲。 3.大寶丹 【資料來源】《誠書》。 【藥物組成】羚羊角、犀角、琥珀、防風各3克,甘草(炙)、膽星(炒)各6克,辰砂(飛)、麝香、龍腦各1.5克,金箔30片。 【制法用法】上為末,糠米粉為丸,金箔為衣。每次3克,薄荷湯送下。 【功能】清熱鎮驚,化痰開竅。 【主治】臟熱,狂癲見鬼,大叫飛走。 4.五芝丸 【資料來源】《嵩崖尊生》。 【藥物組成】大黃15克(酒浸),礞石(煅)6克,南星(礬水浸)、半夏、皂角(水浸)各6克,枳殼3克,風化硝、黃芩各1.5克。 【制法用法】神曲和丸。每次100丸,開水送下。服后小便赤,大便如膠,其驗也。 【功能】化痰瀉火。 【主治】痰盛癲狂。 5.王氏玄明粉 【資料來源】《醫學入門》。 【藥物組成】玄明粉6克,寒水石、黃連各4.5克,珍珠、辰砂各3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雞子清1枚,白蜜1匙,新汲水調服。 【功能】通腑泄熱,重鎮安神。 【主治】發狂。 6.生鐵落飲 【資料來源】《醫學心悟》。 【藥物組成】天冬(去心)、麥冬(去心)、貝母各9克,膽星、橘紅、遠志肉、石菖蒲、連翹、茯苓、茯神各3克,元參、鉤藤、丹參各4。5克,辰砂1.5克。 【制法用法】用生鐵落煎熬3小時,取此水煎藥,內服。 【功能】鎮心滌痰,養陰清熱,安神定志。 【主治】狂癥。發作則暴,罵詈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此痰火結聚所致。 【辯證加減】若大便閉結,或先用滾痰丸下之。 7.寧神飲 【資料來源】《仙拈集》。 【藥物組成】茯苓、陳皮、瓜蔞各2.4克,黃芩、遠志、酸棗仁各2克,半夏、貝母各3克,甘草1.5克。 【制法用法】上藥切碎,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時服。 【功能】清心化痰,養心安神。 【主治】痰火內擾,心神不寧,發為癲狂。 【辯證加減】心熱,加麥冬、黃連。 8.加味滾痰丸 【資料來源】《丹臺玉案》。 【藥物組成】大黃180克(蒸、曬九次),黃芩150克(灑炒),膽南星、青礞石(消煅)、沉香、橘紅各60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竹瀝為丸。每次9克,空心白湯送下。 【功能】清熱瀉火,滌痰開竅。 【主治】諸般痰癥,失心喪志,癲狂癇病。 9.當歸龍薈丸 【資料來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藥物組成】當歸、龍膽革、山梔、黃連、黃柏、黃芩各30克,大黃、青黛、蘆薈各15克,木香8克,麝香2克。 【制法用法】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次6克,1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能】瀉火通便,調順陰陽。 【主治】肝火熾盛之躁擾狂越。耳嗚,耳聾,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煩躁,驚悸不寧,脅痛易怒,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方義解讀】《經》日:狂言為失志;又日:腎藏志。如斯言之,則腎亦火矣。此一水不勝五火之謂也。故用黃連以瀉心,用黃芩以瀉肺,青黛、龍膽、蘆薈以瀉肝,大黃以瀉脾,黃柏以瀉腎。所以亟亟以瀉五臟之火者,幾于無水,故瀉火以存水耳!用當歸者,養五臟之陰于亢火之時;用木香、麝香者,利五臟之氣于克伐之際也。咳嗽而兩肋痛,多怒,脈弦者,病原于肝也。肝者將軍之官,氣常有余,氣有余便是火,故宣瀉之。是方也,芩、連、梔、柏、草龍、青黛、大黃皆能瀉火,而未必人肝;肝氣臊,諸藥得蘆薈、麝香之臊,同氣相求,可以人肝而平肝矣。然肝木為生火之本,而諸臟之火不無相扇,諸藥雖因蘆薈、麝香之引而人肝,然其性各有所屬,則能兼五火而治之矣。用當歸為君者,以其能和五臟之陰,以木香為佐者,以其能行諸藥之滯也。 10.朱砂滾痰丸 【資料來源】《濟陽綱目》。 【藥物組成】大黃(酒蒸)、片黃芩各240克,沉香15克,礞石(煅)30克,朱砂60克(另研為衣)。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40~50丸,臨臥、食后茶清、溫水任下。 【功能】滌痰瀉火,重鎮安神。 【主治】痰熱攻心,癲狂唱哭。 11.竹瀝達痰丸 【資料來源】《醫方集解》。 【藥物組成】青礞石30克,沉香15克.大黃(灑蒸)、黃芩、橘紅、半夏各60克,甘草30克。 【制法用法】先將礞石打碎,用樸硝30克,同人瓦罐,鹽泥固濟,曬于火煅,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竹瀝、姜汁為丸。每次6克,姜湯送下。 【功能】清熱逐痰。 【主治】實熱老痰,咳嗽痰稠,癲狂,或神昏,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而膩。 12.墜痰丸 【資料來源】《丹臺玉案》。 【藥物組成】大黃(酒煨)30克,貝母(去心)、膽星、青礞石(煅過)、石菖蒲各30克,麝香3克,蛇含石(煅紅,醋淬七次)15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姜汁為丸。每次3克,空心白滾湯送下。 【功能】瀉火墜痰。 【主治】痰火凝結于胸膈,以致癲狂,譫語妄言。 13.芩連導痰方 【資料來源】《杏苑生春》。 【藥物組成】枳實(麩炒)、南星各3克,橘紅(去白)、半夏各6克,白茯苓4.5克,甘草(蜜炙)0.9克,黃芩3克,黃連1.8克。 【制法用法】上為粗散,加生姜7片,水煎,去渣,加竹瀝、生姜汁,食遠溫服。 【功能】清熱瀉火,理氣化痰。 【主治】狂言亂語,精神恍惚,痰涎壅盛。 14.芩連清心湯 【資料來源】《類證治裁》。 【藥物組成】黃芩9克,黃連3克,麥冬、花粉、丹參各9克,牛黃2克,菖蒲、遠志各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心開竅,化痰安神。 【主治】痰火擾心,癲狂煩躁。 15.兼攻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石膏]5克,人參9克,白術30克,厚樸6克,天南星9克,半夏9克,陳皮3克,麥冬30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瀉火平胃,祛痰養脾。 【主治】感邪氣于一時,即狂呼大叫,見人大罵,大渴索飲,身出大汗,有似亡陽。 16.鐵粉散 【資料來源】《世醫得效方》。 【藥物組成】顆塊大朱砂30克(另研),紅明琥珀30克(另研),天南星60克,圓白半夏60克,白礬(煅)15克,真鐵粉、白附子各60克,大川烏(生,去皮臍)45克,羌活75克,全蝎50個,真金箔30片,僵蠶30克(去絲嘴)。 【制法用法】上為末。每次12克,生姜120克凈洗,取自然汁,溫暖調服;如不任辣味,加溫水少許服。 【功能】滌痰祛風,鎮驚寧神。 【主治】癲狂譫語,亂說視祟,不避親疏,登高履險,或歌或笑,裸體,不飲食,數日昏不知人。 17.清心丸 【資料來源】《醫方類聚》引《簡易方》。 【藥物組成】人參、蝎梢、郁金、生地黃、天麻、膽南星各30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5丸,人參湯送服,1日3次。 【功能】清心化痰,熄風安神。 【主治】心經郁熱,痰蒙心竅,精神恍惚,狂言呼叫,睡眠不寧。 18.清火滌痰湯 【資料來源】《醫醇剩義》。 【藥物組成】丹參6克,麥冬6克,茯神6克,柏仁6克,貝母6克,橘紅3克,膽星1.5克,僵蠶4.5克(炒),菊花6克,杏仁9克。 【制法用法】水煎,加淡竹瀝半杯,生姜汁1滴,沖服。 【功能】清火滌痰。 【主治】痰火,甚則陽狂煩躁,語言錯亂。 19.清心滾痰丸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制劑》。 【藥物組成】金礞石(煅)30克,大黃]80克,沉香60克,黃芩180克,甘遂(醋炙)120克,牽牛子60克,豬牙皂60克,馬舌子15克,人參15克,肉桂15克,金錢白花蛇(去頭曬實)6克,朱砂粉150克,牛黃21克,冰片36克,羚羊角粉24克,水牛角濃縮粉96克,珍珠粉15克。 【制法用法】口服,1次1~2丸,1日1次。 【功能】清心滌痰,瀉火通便。 【主治】頑痰蒙蔽心竅,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瘋狂打鬧。 20.琥珀鎮心丸 【資料來源】《何氏濟生論》。 【藥物組成】琥珀15克,龍齒(煅,研)、川連(酒炒)、朱砂、麥冬各30克,天竺黃21克,犀角、羚羊角(研)各18克,棗仁、遠志、茯神各15克,石菖蒲15克,麝香6克,牛黃9克,珍珠6克,雄黃J5克,金箔40張(為衣)。 【制法用法】上藥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次1丸,臨臥時燈心湯送下。 【功能】清心化痰,鎮驚安神。 【主治】神志失守,癲狂譫妄。 21.滾痰丸 【資料來源】《玉機微義》引《養生論》。 【藥物組成】大黃(酒蒸)、片黃芩(酒洗凈)各250克,沉香15克,礞石30克(捶碎,用焰硝30克,入小沙罐內,及稍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干,火煅紅,候冷取出)。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或加朱砂60克研細末為衣)。每次40~50丸,臨臥用茶清或溫水送服。 【功能】降火逐痰。 【主治】實熱老痰,上蒙清竅,發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有力者。 【方義解讀】本方所治,是痰與火熱搏結于內,甚則壅滯于清宮之證。方中礞石驅逐頑痰,藥力猛峻;大黃蕩滌陳積,開下行之路,黃芩清上焦之火,消除成痰之因,二味用量獨重,有正本清源之意;沉香調達氣機,為諸藥之開導。四藥配伍,共奏降火逐痰之效。 22.癲狂龍虎丸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制劑》。 【藥物組成】牛黃180克,巴豆霜180克,白礬180克,朱砂60克。 【制法用法】制成丸劑。口服,1次6丸,1日1次,重癥1次10丸,或遵醫囑。 【功能】攻瀉祛痰,開竅醒神,鎮驚安神。 【主治】用于痰迷心竅,神識皆亂,叫罵不寐,毀物毆人,或精神抑郁,哭笑無常。 23.開迷散 【資料來源】《古今醫鑒》。 【藥物組成】當歸3克,白術(炒)3克,白芍藥3克,柴胡2.4克,白茯苓2。4克,甘草(炙)2克,桃仁4.5克,蘇木3克,遠志(泡,去骨)4.5克,生地黃4.5克。 【制法用法】上銼。加生姜,水煎服。或煉蜜為丸,辰砂為衣。 【功能】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通竅醒神。 【主治】肝郁血瘀,血逆心包,心神迷亂,癲狂,歌唱無時,蹬高上屋。 24.加味逍遙散 【資料來源】《世醫得效方》。 【藥物組成】柴胡、當歸(去苗,微炒)、白芍、白術、茯苓(去皮,白者)各3克,甘草(微炙赤)1.5克,遠志(去心)、桃仁(去皮尖)、蘇木、紅花各3克。 【制法用法】上為粗末,每次6~9克,水煎服。 【功能】活血養血,疏肝健脾。 【主治】榮血迷于心包之癲狂,歌唱無時,逾墻上屋。 25.瓜葵瀉心湯 方滁《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 【藥物組成】瓜蔞30~60克,制南星10克,姜半夏10克,黃連6~10克,梔子15克,枳實15克,竹瀝10毫升(兌人),橘紅10克,柴胡10克,大黃10克,菖蒲10克,郁金12克,白芍15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功能】舒肝解郁,清心化痰,安神止狂。 【主治】精神分裂癥,煩躁不安,多語善疑,或哭笑無常,夜不安寐,或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辯證加減】躁狂不安,便秘者,加礞石10~15克;失眠重者,加朱砂研細沖服l克;口渴喜飲者,加知母15克。 【方義解讀】郁久化火,灼津生痰,痰、氣、火三相結,母病及子,擾亂心神,則精神失常。方以柴胡、枳實疏肝解郁,二藥升降相合,更加郁金、白芍,同理氣機;瓜蔞、南星、半夏、橘紅寬胸利氣,化痰散結;竹瀝豁痰利竅;更以梔子、黃連直清心肝之火;大黃苦寒降瀉導痰火下行。諸藥合用,郁開、痰化、火清,則心神自安。 26.當歸承氣湯 【資料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藥物組成】當歸、大黃各15克,甘草l0克,芒硝10克。 【制法用法】上藥切碎,如麻豆大。加生姜5片,大棗10枚,水煎,去滓,熱服。 【功能】攻下瘀血,瀉熱開竅。 【主治】瘀熱互結,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 27.芎歸瀉心湯 【資料來源】《羅氏會約醫鏡》。 【藥物組成】歸尾、川芎、蒲黃、丹皮各3克,桂心2.1克。 【制法用法】水煎,調五靈脂末3克,食后服。 【功能】活血散瘀,通竅醒神。 【主治】敗血停留,上攻于心,胸膈脹悶,煩躁昏亂,狂言妄語,如見鬼神者。 28.達營湯 【資料來源】《中成藥研究》(1978,3:30)。 【藥物組成】三棱60克,莪術60克,赤芍30克,生大黃30克。 【制法用法】上藥水煎3次,壓滓取汁,制成濃煎,每劑160毫升,分2次服用,每日1劑。 同服達營丸,直至下月發病日期后一星期,約服30~4:0劑,病情可控制,則停服湯劑,單服達營丸,每次]5克,1日2次,連服3~4個月,療效明顯。 【功能】活血祛瘀,泄熱寧神。 【主治】周期性精神病。 29.真法枳殼散 【資料來源】《傳家秘寶》。 【藥物組成】枳殼120克,厚樸480克(去皮,銼。用大黃60克,生姜120克,棗50枚,烏頭60克,并銼細,以水煮棗爛熟,只用厚樸)。 【制法用法】上藥各為細末,每厚樸8克,枳殼3克,膩粉3克,同研為散。每次0.5克,熟米飲調下,1日3次,不拘時候,連服3日。重者不過5日,遂下黑惡物瘀血,疾便愈。 【功能】行氣通腑。 【主治】發狂若瘧。 30.癲狂丹 【資料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藥物組成】公丁香、沉香、雄黃、青皮、黃芩、胡黃連各9克,乳香、麝香、熊膽各7.5克,檀香90克,輕粉13.5克,黃連、牽牛、三棱、甘草、莪術、陳皮、雷丸(甘草水浸一宿,酒拌蒸)、鶴虱各30克,大黃45克,赤小豆90克,巴豆(去油)7個。 【制法用法】上為極細末,蕎面糊為小丸。每次10粒,白開水送下。 【功能】鎮靜安神。 【主治】癲狂不安,言語失次,悲哭無常,兇狂怒罵,自歌自舞,神經錯亂。 31.癲狂夢醒湯 【資料來源】《醫林改錯》。 【藥物組成】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腹皮9克,青皮6克,陳皮9克,桑皮9克,蘇子12克(研),甘草].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行氣,化痰醒神。 【主治】癲狂。哭笑不休,詈罵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舌胖暗紫,苔白膩,脈細澀。 【方義解讀】方中桃仁、赤芍活血祛瘀;木通通行血脈;柴胡、香附、陳皮、青皮理氣解郁,使氣行血行;腹皮、桑皮行氣利水,祛血不利之水;蘇子、半夏化痰開竅;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可使氣血調暢,痰化濕除,心竅得開,自然神明復常。 32.人參湯 【資料來源】《普濟方》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藥物組成】人參60克,芍藥、蔞實、枳實(去瓤,麩炒)、茯神(去木)、生地黃(洗)、甘草(炙)、葛根、酸棗仁各30克。 【制法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次9克,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益氣生津,理氣化痰,清心安神。 【主治】飲酒過多,大熱煩躁,言語錯謬。 33.開痰降火湯 【資料來源】《點點經》。 【藥物組成】黃連(吳萸炒)1.8克,黃芩4.5克,黃柏3克,大黃9克,半夏(童便炒)、膽草、木通、瓜蔞子(麻仁炒)、車前、膽星各4.5克,樸硝6克,甘草1.2克。 【制法用法】水煎,竹瀝半杯兌服。 【功能】清肝解酒,泄火化痰。 【主治】酒病邪痰,發狂如瘋。 34.補脾湯 【資料來源】《點點經》。 【藥物組成】茯神、茯苓、當歸、羊藿、蓮肉、川芎、白芍、陳皮、腹皮各4.5克,熟地、生地各3克,甘草2.4克,麥芽9克。 【制法用法】生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功能】健脾和胃,養血安神,祛濕解酒。 【主治】酒瘋發狂。 35.降痰除積湯 【資料來源】《點點經》。 【藥物組成】茯神、半夏、膽星、陳皮、檳榔、棗仁、厚樸、阿魏各4.5克,菖蒲、元參各3克,知母6克,甘草2.4克,真牛黃0.9克(擂碎兌服)。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化痰除積,滋腎降火,安神定志。 【主治】酒傷腎,發狂如瘋,人事不知,或一瘋一死,或昏迷不醒。 36.神芎丸 【資料來源】《御藥院方》。 【藥物組成】大黃(生)、黃芩各60克,生牽牛、滑石各120克,黃連、薄荷葉、川芎各15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40~50丸,溫水下,食后。 【功能】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 【主治】酒過積毒,或酒病瘦瘁及老弱虛人。 37.葛花解酒湯 【資料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藥物組成】木香1.5克,人參(去蘆)、豬苓(去皮)、白茯苓、橘皮(去白)各4.5克,白術、干生姜、神曲、澤瀉、青皮、縮砂仁、白豆蔻仁、葛花各15克。 【制法用法】上為極細末,和勻,每次3克,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功能】利濕理氣,解酒健脾。 【主治】酒積傷脾發狂證。 【方義解讀】方中葛花甘寒芳香,解酒醒脾,使酒濕從表而散;神曲消食和胃,善解酒食陳腐之積;白豆蔻仁、砂仁芳香醒脾,行氣化濕,開胃納食;木香、青皮、橘皮芳香行氣,化濕導滯;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濕,引酒濕從小便而去,合則化酒濕,消酒積。酒毒傷脾,故又以人參、白術補中健脾;干姜溫中助運。 38.二陰煎 【資料來源】《景岳全書》。 【藥物組成】生地6~9克,麥冬6~9克,棗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參4.5克,黃連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 【制法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燈草20根,或竹葉亦可,煎至280毫升,空腹時服。 【功能】清心瀉火,養陰安神。 【主治】心陰不足,水不制火,心經有熱,驚狂失志,多言多笑,喜怒無常,煩熱,失血。 39.人參竹葉石膏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參15克,石膏30克,麥冬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竹葉3。0片,糯米一撮。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胃火,補氣陰,除心煩。 【主治】陽明火起發狂,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 40.衛生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參30克,茯苓15克,玄參30克,天花粉9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丹皮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陰清熱。 【主治】狂病。身熱發狂,所言者無非****之語,所喜者無非歡愉之事。 【方義解讀】方中只玄參、生地、丹皮乃清心包之藥,其人參、茯苓、麥冬仍是補心之品,心強而心包之火自弱矣。況玄參、生地、丹皮雖瀉心包而亦是補心之劑,自然撥亂為安,化奸為忠也。或謂心中虛寒,用人參以補虛是也。然用玄參、生地、丹皮之類,雖涼心包,獨不益心之寒乎?似乎宜加熱藥以濟之也。嗟呼!心寒用熱藥理也。然而心包火旺,用助火之藥以益心,必由心包而后能人,火性炎蒸,心未必得益,而轉助心包之焰矣。故不若用人參以助心之為得。蓋人參亦能助心包,非心包所惡;用玄參之類共入之,自然擁衛其心,指揮群藥,以掃蕩炎氛,將心氣自旺,寒變為溫,何必用熱藥以生變哉! 41.【辯證加減】散花去癲湯 【資料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物組成】生白芍30克,當歸、麥冬各15克,焦山梔、元參、辰茯神、杜牛膝各9克,川柴胡6克;生甘草、白芥子、鮮石菖蒲各6克,麝香0.15克(沖)。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陰清熱,化痰開竅。 【主治】陰血不足,虛火偏亢,悲苦發狂。 42.玄麥地黃湯 【資料來源】《中國醫學大辭典·補遺》。 【藥物組成】玄參、麥門冬(去心)各6克,熟地黃24克,白茯苓、牡丹皮、澤瀉各9克,山藥、山茱萸各12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降火益水。 【主治】陰虛,心火狂躁,腎水不足。 43.龍虎雙降散 【資料來源】《古方匯精》。 【藥物組成】大黃、天花粉各180克,元參300克,麥冬(去心)、滑石各150克,銀柴胡、荊芥、丹參各60克,白芍、石膏各90克。 【制法用法】上為凈末,和勻。每次24克,地漿煎服。 【功能】瀉火養陰。 【主治】時行瘟疫,失心癲狂,一切火熱蘊結重癥。 44.安神丸 【資料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藥物組成】朱砂30克,酒黃連45克,生地150克,當歸60克,甘草15克,白參、白術、茯神、棗仁各30克,寸冬24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6克重。每次1丸,1日3次,白水送下。 【功能】補血寧心,清熱瀉火,鎮靜安神。 【主治】神經刺激太深,發為狂癲,叫罵奔走,神經錯亂,不分親疏,哭笑無定,憂郁欲死。 45.坎水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石膏30克,玄參60克,甘草3克,天花粉9克,炒梔子9克,車前子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養陰。 【主治】熱極發狂,登高而呼,棄衣而走,氣喘發汗如雨。 46.服蠻煎 【資料來源】《景岳全書》。 【藥物組成】生地、麥門冬、芍藥、石菖蒲、石斛、川丹皮(極香者)、茯神各6克,陳皮3克,木通、知母各4.5克。 【制法用法】水煎,空腹服。 【功能】滋腎水,清心火,行滯氣,開郁結,通神明。 【主治】水不制火兼心腎微虛而狂。神志失常,時而發狂,言語不避親疏,行為失檢,污潔不知,喜怒無常,精神疲憊,時而煩躁,形瘦面紅,舌質紅,脈弦滑或弦細。 【辯證加減】如痰勝多郁者,加貝母6克;痰盛兼火者,加膽星4.5克;陽明火盛,內熱狂叫者,加石膏6~9克;便結脹滿多熱者,玄明粉6~9克調服,或暫加大黃亦可;氣虛神困者,加人參隨宜。 47.瀉子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玄參90克,甘菊花30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養陰,瀉火除煩。 【主治】陽明胃火盛,熱病發狂,腹滿不得臥,面赤心熱,妄見妄言,如見鬼狀。 48.金石清心飲 【資料來源】《陳素庵婦科補解》。 【藥物組成】石蓮肉6克,金箔6片,郁金6克,麥冬6克,丹皮9克,赤苓6克,赤芍6克,石菖蒲6克,生地12克,甘草3克,木通3克,半夏6克,神曲6克,枳殼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涼血清熱,豁痰消食,清心安神。 【主治】婦人氣血兩虛,多怒而動肝火,今經行去血過多,風熱乘之,客熱與內火而相搏,心神昏悶,登高而歌,去衣而走,妄言譫語,如風鬼神。 【方義解讀】婦人血分向有伏血,相火時發多怒,本體虛弱,氣血素虧,今經血正行,未免去多血虛,必生內熱,加以外受寒邪,引動肝火,血分伏火,一時昏悶不省人事,或痰涎上涌,或卒仆口噤,或妄言見鬼,此素血虛火旺,不可汗下。宜涼血清熱則狂妄自止。是方石蓮、金箔、麥冬、地黃、丹皮清心鎮志;赤苓、赤芍、木通、甘草引火下行;郁金祛心竅惡血,半夏去膈上痰熱,枳殼利氣,神曲消滯,石菖蒲能引諸藥人心為使也。 49.調氣養神湯 【資料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 【藥物組成】龍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龍骨(搗碎)15克,生牡蠣(搗碎)15克,遠志(不炙)6克,生地黃18克,天門冬12克,甘松6克,生麥芽9克,菖蒲6克,甘草4.5克,鏡面朱砂0.9克(研細,用頭次煎藥湯兩次送服)。 【制法用法】磨取鐵銹濃水煮藥服。 【功能】滋血養神,清心調肝。 【主治】思慮過度,傷其神明,或因思慮過度,暗生內熱,消耗心肝之血,以致心火肝氣上沖頭部,擾亂神經,知覺錯亂,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而不至于瘋狂過甚者。 【方義解讀】此乃養神明、滋心血、理肝氣、清虛熱之方也。龍眼肉色赤人心,且多津液,最能滋補血分,兼能保和心氣之耗散,故以之為主藥;柏子仁善養肝,兼能鎮肝,又與龍骨、牡蠣之善于斂戢肝火、肝氣者同用,則肝火、肝氣自然不挾心火上升,以擾亂神經;用生地黃者,取其能瀉上焦之虛熱,更能助龍眼肉生血;用天門冬者,取其涼潤之性,能清心寧神,以開燥痰;用遠志、菖蒲者,取其能開心竅,利痰涎,且能通神明;用朱砂、鐵銹水者,以其皆能鎮安神經,又能定心平肝;用生麥芽者,誠以肝為將軍之官,中寄相火,若但知斂之鎮之,或激動其反應之力,故又加生麥芽,以將順其性,蓋麥芽炒用能消食,生用則善舒肝氣;至于甘松,以清熱、開瘀、逐痹,并能安養神。 50.清心丹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黃連9克,茯神15克,生棗仁15克,人參9克,麥冬30克,玄參30克,丹參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心瀉火,寧心定志。 【主治】心熱發狂,易喜易笑,狂妄譫語,心神散亂,目有所見。 51.黃連瀉心湯 【資料來源】《云岐子脈訣》。 【藥物組成】黃連、生地黃、知母各15克,黃芩60克,甘草15克。 【制法用法】上藥切碎。每次30克,水煎服。 【功能】清心瀉火,寧心安神。 【主治】心經火旺,心神不寧,狂躁不安,言語錯亂。 52.舒憤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白芍60克,炒梔子15克,玄參30克,天花粉9克,柴胡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一劑狂定,再劑愈,三劑痊愈。 【功能】滋養陰血,疏肝清熱。 【主治】為強者所折辱,憤懣不平,遂病心狂,時而持刀,時而逾屋,披頭大叫。 53.遏火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參、白術、生地各15克,玄參30克,甘草3克,知母3克,天花粉6克,陳皮1.5克,神曲3克,丹皮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陰清熱,健脾和胃。 【主治】忍饑過勞,傷胃動火,忽然發狂,披發裸形,罔知羞惡。 【現代人“胃部觀察報告”:帶你看#胃的各種形態#】今天暴飲暴食,明天油鹽不進;今天貪酒兩杯,明天吃面養胃。你的胃還好嗎?如果它暫時無恙,那只能說全憑僥幸。一邊喊著規律生活、一邊在高壓下繼續不規律,你的胃早已悄悄變了形。生命君帶你認識6種“變形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