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焦慮的孩子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成功的渴望存在焦慮;也有些孩子,因為經歷過許多挫折與失敗而對生活和學習都喪失了信心,缺乏做事的積極性。這些孩子給人的感覺是意志消沉、情緒低落,似乎沒有什么真正的焦慮表現。那么對于這些孩子,他們是真的不焦慮,還是把焦慮隱藏了?對這樣的孩子應該給予怎樣的幫助呢? 當孩子們鎩羽而歸時,他們不感到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想再嘗試了,如果他們想繼續嘗試,焦慮感就會又撲面而來。兒童需要了解學習的過程:起初非常痛苦,然后是突飛猛進的進步,最終是穩步前進。但他們往往在第一步的時候就放棄了,認為自己沒能力、不能成功,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犯錯和失敗同理。兒童需要學會從全局觀察,明白成功的人也經常失敗、犯錯,區別是他們從中學習,得到教訓,將這一切看作暫時的,是進步的階梯,不是不能勝任的暗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老師和父母強化正確的看法非常重要,孩子們也會從切身體驗中得到自己的結論。 由于中國實行計劃生育,許多中國父母都只要一個孩子,所以中國有許多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雖然得到了父母全部的關愛,但父母也可能會過度保護孩子,以避免孩子出現焦慮或其他消極情緒。那么相對于多子女的家庭,獨生子女的焦慮問題是更容易出現,還是相對較少?面對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焦慮問題,應該注意哪些情況? 當然,獨生子女可能得到父母所有的愛,父母也很渴望保護他們唯一的孩子,但是研究表明,“過度保護'實際上會制造更大的焦慮,父母將社會是可怕和危險的感受傳遞給孩子,會導致孩子不敢去冒險、去獲得自己對社會的感受。不論是一個孩子還是多個孩子,父母都應該了解一下過度保護和教孩子如何處理困難、如何在社會中立足之間的區別。這就是我將戰勝焦慮看作“2對1'的冒險的原因。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學會放松,正視恐懼,那么他們自己首先要做到。 您在書中寫到,為了讓孩子適應某些焦慮場景,可以幫助孩子挑戰這些情境,最開始都是要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練習,讓兒童知道如何處理遇到的狀況。還有許多孩子喜歡閱讀童話故事,如果從小鼓勵孩子將喜歡的童話故事進行情景表演,是否可以增加孩子對各種問題的思考和處理能力,并在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不會過于焦慮? 兒童真的很愛聽故事,他們也喜歡參與其中!通過角色扮演教會兒童擊退住慮不僅有趣,還能給孩子體驗的機會,使他們表現出自信,不被焦慮左右。這種信念會轉移到實際生活中,當遇到類似情況時,他們就會記起:焦慮是無益的,我不該焦慮。 許多父母忙于事業,對孩子也更多關注其學習成績,這造成了許多家庭親子關系緊張,那么親子關系與孩子的焦慮癥狀有多大的關系?是否可以說,親子關系緊張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焦慮癥? 20世紀50年代就進行過對教養方式的研究,那時,權威型父母是最受推崇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同時也很關愛。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焦慮,特別是通過干涉本應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來表達這種情緒,把孩子當“小孩子'對待,侵犯他們的隱私時,會引起孩子更大的焦慮。所以,父母們學習如何養育子女非常重要。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干涉或幫他們做決定。否則,不僅會立即引起住慮,還會妨礙兒童內在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導致更大的焦慮,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應對他們面臨的挑戰。 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教育始于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