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制統一即: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基本健全,符合法律法規要求和企業實際,做到員工可執行,管理能高效,真正達到“檔案里裝的、墻上貼的、胸前掛的、腦中記的、實際操作的”制度相統一。 安全規章制度管理和制定程序 1、各企業主要負責人要切實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規定職責,建立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起草、公開征求意見、審核、簽發、發布、教育培訓、執行、反饋、持續改進的組織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組織制定本單位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2、制度起草環節一般由企業負有安全生產管理職能的部門負責;公開征求意見環節要廣泛征求從業人員意見,安全生產責任制、隱患排查治理制度等重要制度還應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3、審核環節一般由企業法律事務和技術部門負責,審核內容包括合法性、技術性等; 4、審核通過后的規章制度應當由企業主要負責人簽發,并編號采用受控文件發布,發布范圍要涵蓋涉及到的部門、班組; 5、發布或修訂的規章制度必須組織進行培訓并如實記錄,安全操作規程還應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實際操作考核; 6、企業要督促從業人員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將制度中的獎懲措施落到實處; 7、企業要定期檢查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信息反饋渠道,及時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進行修訂。 8、每3至5年還應進行全面修訂并重新發布,修訂主要依據執行效果反饋、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變化、生產工藝及設備變化等。 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清單及要求 企業應當建立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 一、綜合安全管理類 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制度。應包括企業安全生產的具體目標、指標,明確安全生產的管理原則、責任,明確安全生產管理的體制、機制、組織機構、安全生產風險防范和控制的主要措施,日常安全生產重點工作等內容。 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核心,重點解決“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擔什么責任”的問題,其他的規章制度則重點解決“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該制度應當明確企業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和各生產崗位的責任人員、責任范圍以及考核標準等內容,并建立考核機制,對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監督考核,確保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地落實。責任制應結合崗位實際并覆蓋全員,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 安全生產資金投入管理制度。安全生產資金投入管理制度,是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的基本保障制度。該制度應明確企業安全生產費用的保障機制、提取標準、使用范圍、管理要求等內容。企業要按照制度規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產費用,建立費用提取和使用臺賬,確保安全投入到位。冶金、有色、機械行業企業要按照《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財企〔2012〕16號)執行,其它行業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提取標準,標準原則上不低于上述行業50%。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制度。制度制定應按照《貴州省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控”體系建設實施指南(2018年試行)》的相關規定,明確企業各部門對風險辨識管控的職能和責任,開展危害辨識和風險評估的周期和要求,風險評估分級的方法和標準,各級風險管控層級,風險辨識管控工作與政府行政部門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接的要求等內容。 隱患排查治理系列制度。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安全生產管理中的核心工作,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應明確應排查的設備、設施、場所的名稱,排查周期、排查人員、排查標準,以及發現問題的處置程序、閉環管理、排查治理情況通報等。按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建檔監控等制度,逐級建立并落實從主要負責人到每個從業人員的隱患排查治理和監控責任制;應當保證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資金,建立資金使用專項制度;定期組織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排查本單位的事故隱患,對排查出的事故隱患,應當按照事故隱患的等級進行登記,建立事故隱患信息檔案,并按照職責分工實施監控治理;應當建立事故隱患報告和舉報獎勵制度,鼓勵、發動職工發現和排除事故隱患,鼓勵社會公眾舉報。對發現、排除和舉報事故隱患的有功人員,應當給予物質獎勵和表彰;應當建立事故隱患通報制度,明確事故隱患通報的方式、流程和通報記錄管理等內容;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出租的,應當與承包、承租單位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并在協議中明確各方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職責。 第三方管理制度。制度中應明確生產經營單位承包和發包工程的條件、相關資審查、各方安全責任、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施工安全的組織實施和技術措施、現場的安全檢查與協調等內容。生產經營項目、場所發包或者出租給其他單位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與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賃合同中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生產經營單位對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安全問題的,應當及時督促整改。 安全生產獎懲制度。應明確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獎懲的原則,獎勵或處分的種類、標準、額度等。 應急管理制度。應明確企業內部應急管理部門,明確預案的制定、發布、演練、修訂、培訓和備案等方面負責部門、人員及職責,明確應急管理物資裝備管理、定期維護等事項。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各企業應根據風險辨識和評估情況,按照企業應急管理制度和《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導則》(GB/T29639)要求,編制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其中,綜合應急預案是企業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應包含總則(含編制目的、編制依據、適用范圍、應急預案體系、應急工作原則)、事故風險描述、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預警及信息報告、應急響應、信息公開、后期處置、保障措施、應急預案管理等內容;針對風險較大的事故類型或重要生產設施設備等,企業還要制定專項應急預案,內容應包括事故風險分析,應急指揮機構及職責、處置程序、處置措施等內容;針對危險性較大的場所、裝置或設施,企業還要根據不同的事故類別制定現場處置方案,內容應包括事故風險分析、應急工作職責、應急處置和注意事項等內容,處置措施應當簡潔明了,具備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企業應根據自身事故風險特點,每年至少演練一次綜合事故應急預案或專項應急預案,每半年至少演練一次現場處置方案。 事故報告制度。應明確企業內部事故標準,報告程序、現場應急處置、現場保護、資料收集、相關當事人調查、技術分析、調查報告編制等。同時還應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明確向安全監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報告事故的流程、內容等。 二、人員管理類 安全教育培訓制度。應明確各項培訓的對象、內容、時間及考核標準,通常有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安全管理知識培訓,新員工三級教育培訓,轉崗培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使用培訓,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危險作業培訓,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及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培訓,應急培訓等。 安全生產會議管理制度。應明確企業安全生產會議的類型、各級會議內容、召開周期、主持人員、參會人員和會議要求等內容。 勞動防護用品發放和使用管理制度。企業應根據實際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為從業人員配備符合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并督促其正確使用。管理制度應包括勞動防護用品種類、適用范圍、領取程序、使用前檢查標準、正確使用方法、定期維護、用品壽命周期、未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的懲戒措施等內容。 特種作業管理制度。應包括特種作業的崗位、人員、作業的安全措施要求等。應當按照《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對本單位特種作業人員進行建檔管理。特種作業操作證合法性可在“特種作業操作證及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信息查詢平臺”上查詢。 危險作業管理制度。應明確有限空間、危險場所動火作業、臨近高壓輸電線路作業、爆破作業、吊裝作業等危險作業的組織程序,保障安全的組織措施、技術措施的制定及執行等內容,并按照《貴州省安全生產條例》第十八條和相關法規標準對相關作業進行管理。 現場作業安全管理制度。應明確現場定置管理、現場文明生產管理、反違章管理等內容。 班組安全活動管理制度。班組是企業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有效防范事故發生的重要關卡,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礎。各企業要建立班組安全活動管理制度,明確班組安全活動的職責、活動形式與內容、活動要求、工作記錄和檢查考核等內容。 安全操作規程。各企業要針對存在較大危險因素的工藝和作業環節,如有限空間作業、吊裝作業等,制定作業安全操作規程;要針對可能因操作不當造成人員傷亡的設施設備,如氨壓縮機、沖壓機床等,制定設施設備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操作規程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并符合企業實際情況,具備可操作性。 三、物的管理類 “三同時”制度。應按照《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36號令)規定,明確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的組織審查、驗收、上報、存檔備查等執行程序。 設施設備采購、到貨驗收制度。應明確設施設備采購流程、責任部門、安全技術要求,驗收責任部門,驗收標準,驗收記錄管理等內容,確保新采購的設施設備安全性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要求。 設施設備運行、巡檢保養專項制度。對風險較大的設施設備,企業應當建立專項制度,明確設施設備安全運行、定期巡檢、定期保養的責任部門、注意事項和具體要求。 設施設備定期檢測檢驗制度。應明確企業必須進行檢測檢驗的設備種類、名稱、數量;設備檢測的責任部門或人員;檢測標準及檢測結果管理;檢驗合格證的管理等內容。 設施設備維護和檢修制度。應明確所有設備、設施的維護和檢修周期、范圍、標準、責任部門或人員等內容。 設施設備報廢管理制度。應明確設施設備報廢的標準、審批流程和拆除過程安全管理職責和要求,應建立設施設備管理臺賬,實時掌握設施設備設計壽命、使用年限和工作狀況。 危險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儲存、使用和處置廢棄危險物品的企業,應當專門建立制度,明確企業危險物品的種類,安全管理責任部門,儲存、裝卸、使用和處置廢棄危險物品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明確安全技術措施、管理要求和應急處置措施。危險物品包括國家《危險化學品目錄》中所列的各類化學品和其它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物品。 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應當明確企業重大危險源管理職責,重大危險源定期辨識等內容。經辨識后存在重大危險源的企業,還應當建立重大危險源評估評價、登記建檔、監測監控、備案管理等各項制度,并建立專項應急救援預案和安全操作規程。 四、作業環境管理類 安全標志管理制度。應根據危險有害因素辨識結果和《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GB2894)的規定明確企業安全警示標志的種類、名稱、數量、地點和位置;明確安全警示標志的定期檢查、維護等內容,。 作業環境管理制度。應明確生產經營場所的通道、照明、通風等管理標準;人員緊急疏散方向、標志的管理等內容。 五、其他專項類制度 粉塵定期清掃制度。粉塵涉爆企業必須建立粉塵定期清掃制度,規定粉塵清掃的職責、頻次、清潔標準、安全要求、獎懲措施等內容。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系列制度。存在有限空間的企業應當按照《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原安全監管總局第59號令)規定,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健全有限空間作業管理各項制度。其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責任制應當明確企業有限空間作業相關的責任人員、責任范圍和考核標準;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應當明確企業組織實施有限空間作業的組織程序、審批流程、審批事項等內容,并結合企業實際制定作業審批表;有限空間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制度應明確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措施保障、管理措施落實、現場作業環境管理、現場作業監護等內容;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制度應當結合企業安全教育培訓制度,明確開展有限空間作業教育培訓的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培訓時間、考核管理等內容;有限空間應急管理制度應結合企業應急管理制度,明確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應急管理部門,有限空間作業專項應急預案的制定、發布、演練、修訂、培訓和備案等方面負責部門、人員及職責,應急管理物資裝備管理、定期維護等事項;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應根據企業不同類型或場所的有限空間作業分別制定,明確實施作業的操作步驟、安全注意事項、應急處置措施等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