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阿花 你有存款了嗎? 每月工資3500,還要扣除交通費、餐飲、水電費,穩定月光的我,哪里會有存款? 雖然沒有錢,但我們的存錢方式卻一直在演變。從小時候的豬豬存錢罐,再進化到存進“余額寶”。不過每天幾毛錢的收益,我們的口袋依舊干癟,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貼心”的支付寶出了一個新招:筆筆攢,改善存錢習慣,成為“寶唄青年”又一標配。 “筆筆攢”幫我省下錢了嗎? 筆筆攢是支付寶推出的一個新型線上存儲功能,它的搜索渠道是這樣的:支付寶——搜索“筆筆攢”——自定義金額與規則 來看看筆筆攢的“攢錢”邏輯: 1、設置好每筆支付寶消費后攢下的金額數,數額在0.01—100元之間(數額越大越好 2、設置好用于劃扣金額的指定賬戶,例如某張銀行卡(建議先看看銀行卡有沒有余額 3、設置好單日攢錢次數(建議“無限”,不然你不知道自己有多浪費 開通后在你每次消費的同時,支付寶會從你的指定賬戶中劃扣一筆指定金額,存入余額寶中進行凍結。 乍一看,感覺這個功能是剁手黨的“控手利器”啊! 是我等消費無節制的少男少女的消滅阿喀琉斯之踵的絕佳助手! 吃了早飯扣2.88,嘴饞買了零食又扣2.88,買快樂肥宅水再扣2.88····每一筆存款都是每次“消費”標注好的價格。 每次打開筆筆攢的頁面,給某些不愛記賬的朋友來了次心靈重擊,每筆2.88的攢錢背后,都是你的“無良”消費,直接扣你的錢,你就要長點心了。 筆筆攢正消費年輕人的焦慮 從經濟學上的“心理賬戶”理論解釋,筆筆攢中的收入盡管不屬于勞動所得,但在用戶每次“剁手后”放置于“勤儉攢錢”這一“心理賬戶”中。 其不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剁手”的“罪惡感”,還會在解凍后提供“意外之財”的體驗,借用我一個同事的說法:打開筆筆攢,類似于從許久不穿的衣服口袋里摸到一把錢。 筆筆攢就是針對經常使用支付寶,但慣常付款方式不是余額寶,而是其他銀行卡等方式的用戶。 但是對于其他“寶唄青年”來說,錢就是余額寶-筆筆攢-余額寶的來回流動。 此外,筆筆攢所謂的“凍結”其實并不是真的凍結,是隨時可以取消凍結的。動動手指就行了,這樣做的成本太低了,所以被打破的概率也非常大。 那余額寶到底想干嘛?圈錢到余額寶唄! 細節之處見真心,在筆筆攢默認的扣款優先級是儲蓄卡-余額寶。這意味著,每一次攢錢的過程,筆筆攢只有先把你的儲蓄卡一一搜刮,之后,才會從你的余額寶扣取相應的RMB。 換言之,將你銀行卡的錢轉到余額寶,才是筆筆攢的首要任務。 比如你早上花了10塊錢買早餐,它從你銀行卡里面劃了2.88元過來進余額寶,在這個過程中 ①你自己,支付寶里少了10元,銀行卡里少了2.88元,余額寶里面資金數沒變。 ②商家,支付寶里面多了12.88元。 ③銀行,總儲蓄額少了2.88元。 ④支付寶,總儲蓄額多了2.88元。 就是1筆簡單的交易而已,但是對于支付寶來說,它的體量更變大了,內心os是這樣的: 其實,像這樣打著幫你攢錢的旗號喂飽自己的,除了余額寶的“筆筆攢”,還有“螞蟻星愿”、微信的“定期轉入計劃”、各類理財產品,變著法的消費這些年輕人的“無存款”焦慮。 XXX 最浪漫——螞蟻星愿 在螞蟻星愿上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目標星愿,還可以在線給對方點贊送上祝福。 年輕人的浪漫想法都在這里被書寫:希望暑假可以和女朋友一起旅行、希望可以去北歐小鎮、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等等···· XXX 最簡單——微信定投 對于一些花式包裝定期投資來填補焦慮的互聯網產品中,微信的定投算是一股清流了。 “ 堅持理財,累積收益”——將人心最深處的欲望赤果果表達了出來。 如果想增添計劃,就直接點擊“新增計劃”,不過這個性冷淡風,年輕人好像很難買單。 XXX 最扎心——各種存錢APP 誰手機上沒個記賬軟件呢?各種理財產品也是借APP出道。首先他們的管用伎倆是先預測你的存錢水平,比如下面這個測試。 按照某理財產品的測試,如果我要在30歲前存到100萬,那么我每個月就要存入1萬5。 EMMM,如果我每個月能存1萬5,請問我有必要焦慮嗎? XXX 最安穩——銀行的“零存整取” 如果放在十年前,一個年輕人想把自己的零花錢攢起來,又擔心自己剁手,銀行的“零存整取”就可以滿足想象。 “零存整取”的最大意義在于強迫儲蓄,每月固定存錢可以設置N年后取出,雖然利率還不如余額寶,但貴在安穩,存入的金額不能隨隨便便轉進轉出。 隨著存儲金額從10元、20元變成100元、200元,看著賬戶里不斷跳漲的數字,年輕人實現了最初的財富積累,長期主義者即將迎來經濟自由的勝利!(壞笑 如果再安穩一點,不如想想看家里那個陳舊落滿灰的小豬儲蓄罐。 說實話,攢錢花樣再多,錢也不能翻番漲啊,還是踏踏實實賺錢比較靠譜。 參考文獻: 筆筆攢背后是余額寶的焦慮 https://m.tmtpost.com/413962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