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出身卑微,但一心渴望兒子成名。德彪西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幼年時就顯露出顯著的音樂才能。他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十一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學習期間,德彪西就顯露出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他在自己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打破陳規(guī)、探索新領域的強烈愿望。
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一個三重奏中的鋼琴家,并且有機會到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莊園里住了一段時間。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chuàng)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并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一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蕩兒》榮獲羅馬大獎。從此,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逐漸頻繁起來,并對瓦格納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詩人馬拉美結識,他加入了以馬拉美為首的巴黎文藝沙龍。在這里,德彪西結識了許多青年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們的一些全新的藝術觀點和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德彪西。他開始欣賞他們的詩,并為這些詩歌譜曲。這時,他的音樂已開始帶有“印象主義”色彩,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他最后總的藝術風格。
盡管德彪西對當時人們稱他為“印象主義者”一事極為反感,但他確實是印象主義樂派的創(chuàng)始者。除了貫穿著德彪西一生的歌曲創(chuàng)作之外,他在成熟時期的主要器樂創(chuàng)作以1892年的前奏曲《牧神午后》為起點,隨后還有交響三折畫《夜曲》(1897-1899年)、三幅交響素描《?!罚?905年)和交響三部曲《意象集》(1909年)等。1902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取材于挪威象征派劇作家梅特林克的劇作)的上演,是法國音樂史上的一件大事,為此法國政府還授予他榮譽十字勛章。德彪西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他創(chuàng)立了新的鋼琴學派,他的一些鋼琴作品如《月光》、《雨中花園》、《快樂島》和《焰火》等,一直是音樂會常演曲目。德彪西從二十世紀初開始,還寫了大量音樂評論文章,他的一本文集《克羅士先生——一個反對“音樂行家”的人》,雖然含有很多主觀因素,但對墨守成規(guī)和平庸無能的抨擊卻很直率有力。
德彪西可說是一位革命性的音樂家,他創(chuàng)新和聲與旋律,在他的音樂中,色彩、音色與節(jié)奏的重要性絕對不亞于和聲與旋律。雖然他的作品還存在著調性,但是幾乎已經瀕臨潰散的地步。經過德彪西創(chuàng)新之后,音樂創(chuàng)作就不再被既定規(guī)則所限制,改革風氣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德彪西的樂曲幾乎都有標題,但并不表示他有意創(chuàng)作標題音樂,他從不說故事的,寧可給聽眾一個印象。他的音樂只是暗示人們某種意象,而不明白的指出。德彪西曾說:“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諾諾企圖制造意義的音樂”。
1893年,德彪西的“美學革命”顯露出來,這時伊薩伊在演奏他的壯麗的弦樂四重奏。這支樂曲一直用來同拉威爾的弦樂四重奏作比較,然而,二者各自都在自身的方式中不失為杰作。德彪西的鋼琴曲展示了他的新的創(chuàng)造和新的技巧。
德彪西的晚年是在病疾中度過的,他感到沉重的壓抑,但依然掙扎著堅持寫作。這時他重又回到九十年代接觸過但中斷了二十多年的室內樂創(chuàng)作,可是計劃中的六首奏鳴曲只寫出三首。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逝世于巴黎。 ———————————————— 十首世界著名的序曲作品 序曲是一種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器樂作品,它與幻想曲、交響樂一樣,是交響音樂中最重要的體裁之一。在音樂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序曲對其他器樂體裁都產生過顯著的影響,事實上,交響曲與交響詩都是由序曲發(fā)展而來的。 序曲一詞源于法語,一般是指開場音樂的意思。通常運用在歌劇、舞劇、清唱劇或戲劇配樂等作品之前演奏的管弦樂曲,主要作用在于預示戲劇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這種序曲稱為歌劇序曲;也有單獨進行創(chuàng)作的具戲劇性、生動有趣的管弦樂章,獨立于任何歌劇或戲劇作品之外單獨演奏的序曲,這種序曲稱為音樂會序曲。兩者區(qū)分表現在題目名稱中:如果序曲二字在書名號之外的,指的是歌劇或芭蕾舞劇序曲;序曲二字在書名號之內的是以序曲體裁形式寫成的單樂章樂曲,與歌劇舞劇等戲劇無關。現在我們一起走近十首世界著名的序曲作品,領略恢弘大氣的古典音樂氣派。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為法國序曲及意大利序曲兩類。前者是復調音樂風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常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和賦格式的快板,曲終常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后者為主調風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這是一種簡短的序曲,沒有固定的形式。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余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意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18世紀后半葉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后由德國著名作曲家格魯克進行歌劇改革,出現了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作用的歌劇序曲。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然而,著名德國鋼琴家貝多芬把歌劇序曲這一體裁提升到交響樂的水平。十九世紀初葉以后,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序曲,它既不是歌劇的開場音樂,也不是器樂作品的開始曲。而是一種獨立的、專為音樂會演奏而作的管弦樂作品,這種作品被稱為“音樂會序曲”。在形式上,這些序曲都是單樂章的作品,大多用奏鳴曲式寫成。值得一提的是,序曲也因其婉轉動人的旋律、變化起伏的音域、雄壯厚實的音場而常常被影音愛好者拿來當做音響測試之用。如著名的《1812序曲》,因其加入了勝利的鈴聲、戰(zhàn)勝的炮聲,因而通常能很好的測試音響,如看看炮聲是否雄厚,鈴聲是否響亮等。 《卡門》序曲是法國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創(chuàng)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音樂開始呈示的快板主題選自歌劇第四幕斗牛士上場時的音樂,生氣勃勃、充滿活力,表現了斗牛士英武瀟灑的形象和斗牛場內興奮活躍的氣氛。由于它帶有進行曲特點,故又稱《斗牛士進行曲》。樂曲從A大調轉為F大調,出現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調,具有凱旋進行曲特點,堅定有力的節(jié)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表現了斗牛士的颯爽英姿。結束部分出現卡門的音樂動機,帶有不祥的氣氛,在弦樂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為主的樂器奏曲悲劇性主題,暗示悲劇性的結局,最后在強烈的不和協音響中結束。歌劇作品簡介:歌劇《卡門》是在創(chuàng)作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這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劇,完成于1874年秋。本劇在初演時并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后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序曲作者: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法國作曲家,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樂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tǒng)的表現手法熔于一爐,創(chuàng)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就是根據這部作品而寫,該曲是羅西尼的代表作,體現了其藝術的最高峰?!锻ね藸枴沸蚯雀鑴”旧砀鼮橛忻且魳窌辖洺Q莩龅墓?jié)目之一?!锻ね藸枴沸蚯醒笠缰畹臍g樂,豐富的智慧,辛辣的諷刺,流露出真實和歡快的情緒。全曲描繪阿爾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進軍。曲中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活潑宛如一首交響詩。這首序曲共分四個樂章,是較罕見的分樂章歌劇序曲。歌劇作品簡介:《威廉·退爾》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劇作。故事主要描述威廉·退爾十三世紀,統(tǒng)治瑞士奧地利之總督肆意壓迫人民,農民退爾帶領民眾反抗被捕,在押解途中,經過一個湖面,退爾伺機一箭射殺總督后逃脫虎口。后被民眾擁戴,共起反抗奧地利統(tǒng)治,終得自由。序曲作者: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Rossini)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一生作有大、小歌劇三十八部。其中《塞維利亞理發(fā)師》是十九世紀意大利喜劇的代表作。根據德國席勒的同名詩劇寫成的歌劇《威廉·退爾》也是浪漫派歌劇名作。《費加羅的婚禮》序曲采用交響樂的手法,言簡意賅地體現了這部喜劇所特有的輕松而無節(jié)制的歡樂,以及進展神速的節(jié)奏,這段充滿生活動力而且效果輝煌的音樂本身,具有相當完整而獨立的特點,因此它可以脫離歌劇而單獨演奏,所以成為音樂會上深受歡迎的傳統(tǒng)曲目之一。序曲雖然并沒有從歌劇的音樂主題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劇本身有深刻的聯系,是用奏鳴曲形式寫成的。歌劇作品簡介:《費加羅的婚禮》是由宮廷詩人洛倫佐·達·彭特創(chuàng)作?!顿M加羅的婚禮》(又名《狂歡的一天》)于1778年首演。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對立面,暴露了貴族的腐朽墮落,同時也反映出強烈的反封建的色彩,富有時代氣息,風格明快幽默,情節(jié)曲折生動,以嬉笑怒罵的語言,突出強烈的喜劇效果,是彭特最出色的代表作。序曲作者: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在鋼琴和小提琴相關的創(chuàng)作,他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為后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他同時也是歌劇方面的專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時代的變遷。《魔笛》序曲用奏鳴曲的形式寫成,作者主要想借這首序曲表現人們的“烏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終將戰(zhàn)勝愚昧,光明終將戰(zhàn)勝黑暗,善良終將戰(zhàn)勝邪惡。充滿生命力和火熱的情緒以及樂觀和愉快的基調,體現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向往,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的人的尊嚴的追求。這首序曲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yōu)雅、輕靈、流麗的風格特征。這首音樂作品和演奏都達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且節(jié)奏輕快活潑,深得人們喜歡,可以激起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共鳴,是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歌劇作品簡介:《魔笛》是一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國民族敘事歌劇,上演于1791年,在這部歌劇中,莫扎特運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的神話劇的形式,體現了“烏托邦”的理想。《蝙蝠》序曲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用其所作輕歌劇《蝙蝠》中動聽的旋律綴合而成的,也是整部歌劇最著名的一首樂曲。蝙蝠序曲的序奏部分采用三部曲式,A大調,活潑的快板,2/2拍子。在整個樂隊輕柔的伴奏下,雙簧管奏出充滿生機的主題,一開始就流露出明顯的喜劇色彩。歌劇作品簡介:輕歌劇《蝙蝠》是約翰·施特勞斯寫過的輕歌劇中最為著名的一部,也是約翰·施特勞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一百多年來,《蝙蝠》以其不凡的藝術造詣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大歌劇院,并一直成為許多國家一流歌劇院的保留劇目。《蝙蝠》的劇情引人入勝,其演出方式富麗堂皇,演出特點幽默詼諧。序曲作者: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他的作品優(yōu)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1812序曲》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zhàn)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該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緊接著樂曲進入發(fā)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后來,俄國人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贊《1812序曲》“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樂,震撼的節(jié)奏莊嚴有力地在大廳回蕩,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抓住人心,把人們高舉于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wèi)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section>作者: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后世音樂家。《赫布里底群島序曲》又名《芬格爾山洞序曲》是德國著名作曲家門德爾松的一部較有代表性的音樂會序曲。此曲開始創(chuàng)作于1829年,這一年,門德爾松偕同友人渡海赴蘇格蘭游覽了西海岸的赫布里底群島,島上有著眾多美麗的迷人山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群島中以蘇格蘭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芬格爾山洞。當潮水進出山洞、浪花拍打著洞中石柱的時候,芬格爾山洞便會發(fā)出響亮悅耳的聲響,聲聞數里。因此,它又素有“音樂的巖洞”之名。有感于芬格爾山洞的神奇景色,門德爾松游覽歸來后馬上就著手開始寫作,并于1832年最后完成。德國著名作曲家瓦格納聽過這首序曲后,稱門德爾松為“一流的風景畫家”;德國音樂大師勃拉姆斯也感嘆到:“如果我能寫出象門德爾松這樣的序曲,我愿意用我的全部作品與之相抵”。作者:雅科布·路德維?!べM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德國猶太裔作曲家。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浪漫主義杰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精美、優(yōu)雅、華麗著稱。<qqmusic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 musicid="5253934" mid="001x7iQq1ZqomV" albumurl="/h/o/001niWkA1mLbho.jpg" audiourl="http://ws.stream.qqmusic.qq.com/C100001x7iQq1ZqomV.m4a?fromtag=46" music_name="The Hebrides (Fingal" s="" cave)="" –="" overture="" op.="" 26'="" commentid="1973005029" singer="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Stuart Challender - The Perfect Cook" play_length="606000" src="/cgi-bin/readtemplate?t=tmpl/qqmusic_tmpl&singer=Sydney%20Symphony%20Orchestra%3BStuart%20Challender%20-%20The%20Perfect%20Cook&music_name=The%20Hebrides%20(Fingal%27s%20Cave)%20%E2%80%93%20Overture%20Op.%2026">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創(chuàng)作于1869年末到1880年。該曲結構宏大,旋律優(yōu)美,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流傳最廣泛的作品之一。整首序曲從一段緩慢和哀傷的圣曲開始,象征著勞倫斯神父,似乎一個旁白在講故事,從旋律中可以感受到,旋律漸漸地表露出哀傷和憤怒。接下去是一小段沖突性的主題,隨即是優(yōu)美的愛情主題,直到最后,崇高莊嚴的結尾代表著情人的死悲痛地化解了兩家的仇恨。該曲構思于1879年三月,布雷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榮譽博士學位時,他的朋友伯恩哈德·舒爾茨向他表明布雷斯勞大學期望他寫一首莊嚴的歌曲。勃拉姆斯因此于第二年八月完成了這部《學院節(jié)慶序曲》,這部序曲以四首德國傳統(tǒng)學生歌曲為主要內容,其中還結合了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穎旋律。作者稱本曲為“宴席上快樂的學生歌曲集錦”,恰如其分地表明了這部音樂作品的精神。這部序曲在形式上,同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完全屬于嚴謹、正規(guī)、傳統(tǒng)的奏鳴曲快板。作者:約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后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他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y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