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寶呦呦出生后,身為母親的倩文就對呦呦的各種事情非常敏感緊張,生怕教育照顧不好呦呦,如今呦呦已經上幼兒園了,但倩文害怕呦呦在學校被欺負,所以整天待在家盯著電腦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什么事情都不做,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有關呦呦的一切事物倩文都會包辦代替。 如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已經學會并養成了獨立用餐、獨立上廁所的好習慣,而呦呦還是無法獨立,什么都不會,甚至碰到點挫折就要回家找媽媽,周圍的小伙伴看到呦呦的表現后,都紛紛嘲笑她,導致呦呦現在非常自卑、不自信,甚至連幼兒園都不想上了。 其實生活中像倩文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因為害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吃虧,所以總是對孩子不放心,干脆就把有關孩子的一切事物都包辦代替了,導致當孩子獨自一人面對社會時,會顯得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做起,甚是還會遭到周圍人的嘲諷和譏笑,從而變得越來越自卑。不利于孩子今后的發展。 一、不斷的嘗試和失敗,是學習最重要的來源牛頓曾說過:“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縱觀歷史上的偉人們,他們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不斷地假設、實驗、驗證最后才能獲得結論的。所以說偉人都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失敗才獲取成功的,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那些被父母包辦代替的孩子們永遠沒有辦法得到成長。 我的一個小侄女今年剛滿九歲, 今年暑假生日的時候我給她買了一輛小自行車,希望她在開學之前能夠學會騎自行車,起先小侄女剛開始學的時候,充滿了新鮮感,即便是摔了幾個跟頭,也不放棄,每次摔倒我都勸她先不要學了,但是小侄女堅持不放棄,而是耐心的向我請教到底問題出在哪里了,之后便再次開始嘗試,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嘗試和失敗之后,小侄女很快領悟到了騎自行車的動作要領,最終學會了騎自行車。 任何學習都是從不斷的嘗試和失敗的經驗中得來的,嘗試是一種勇氣,經歷是一種機會,只要你有勇氣把握住機會,就一定會有收獲,戰場上最沒用的往往是只會紙上談兵的書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則就會阻礙孩子的發展和進步。 二、父母的幫助,有時會阻擋孩子學習和積累經驗上星期我帶兒子去參加手工課,當時課上許多家長因為害怕工具會傷到孩子、或者是不相信孩子能做好,直接上手就包辦代替了。這期間有一個8歲的小姑娘,令我印象深刻,當時這個小姑娘全程呆呆的坐在那,一臉茫然,所有的步驟和工作全都是奶奶一人完成……對于這種現象我已經司空見慣,家長們好像已經習慣幫助孩子打包所有事情,殊不知這樣做會對孩子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1、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能力的提升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失敗才得來的,這一過程中他會不斷重復的嘗試、失敗,從而得到認知上的一次次突破。孩子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的,可能會跟老師要求的不一樣,如果家長第一時間扼殺了這個想法,要求孩子按部就班的去做,對孩子的創造力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2、扼殺孩子的意志力 當孩子在經歷一次失敗后,由于不服輸的心理就想再嘗試第二次、帶三次、第四次……這一過程中能很好的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和耐心,若家長總是在孩子第一次失敗后就阻斷孩子的進程,從而包辦代替,那孩子永遠也無法體會這個過程,就會變得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最終一事無成。 3、使孩子缺乏自信心 通常情況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成功,是孩子獲得自信最好的途徑。若這時候孩子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踐的時候,卻發現父母早已經把勝利的果實擺在自己面前,這時候孩子就失去了體驗的機會,從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我能行嗎?”“我可以嗎?”久而久之自信心就會消失殆盡,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 父母不乏這樣想一想,你能替孩子包辦代替一輩子嗎?孩子遲早會走上社會的,你忍心看到孩子在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時無能為力的樣子嗎?父母愛之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了孩子今后的發展,家長是時候要提醒自己適當放手了。 三、家長需懂得恰當的幫助和鼓勵,對娃成長更好1、鼓勵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一個經常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孩子肯定是不自信的,所以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讓孩子清晰明確的了解自己,從而幫助孩子找準定位,揚長避短,讓孩子獲取成就感,從而變得自信。 2、學會演示和指導,而不是包辦代替 黎寧媽媽在孩子教育問題方面頗有心得,日常生活中每次在做家務的時候黎寧媽媽總是會把黎寧叫到跟前,跟黎寧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如在掃地的時候,就會把黎寧喊來“你看看,這個房間應該怎樣打掃才能清掃的更干凈,哪些地方要注意,怎樣掃才會更省力”等等,后來黎寧住校后,自理能力特別強,周圍的同學都投來羨慕欽佩的眼光…… 所以家長只有放權,孩子才有體驗的機會,從而在這其中發掘自身的潛力,從而變得更有自信。 3、當孩子退縮時,引導孩子想辦法而不是插手阻斷 由于孩子的經驗、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事情即便自己很想堅持做下去,但往往是實力不允許從而產生放棄退縮的念想,這時候家長就要適當給出一些思路和方法去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案,鼓勵孩子多動手、多思考,而不是直接就插手阻斷直接幫孩子包辦代替。 所以很多時候家長的“幫助”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是發展成自卑還是自信,真正想要幫助孩子成長,不是包辦代替,也不是不管不顧,而是適當的時候引導孩子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對孩子的成長才最有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