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原來是好事,可以調(diào)節(jié)體溫,排泄廢物,大夏天要是不能出汗可太難受了。 但是不正常的出汗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癥狀,會造成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口干、頭暈、乏力、易感冒等不適。過多的出汗會使尿液減少,影響腎臟功能,還會造成血黏稠度加大,容易發(fā)生血栓。 總是大汗淋漓,是咋回事?中醫(yī)認為,汗證是營衛(wèi)不和所致的腠理開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時時出汗,不熱不動也出者為自汗;夜間出汗,醒來即止為盜汗;惡寒戰(zhàn)栗,汗出熱退為戰(zhàn)汗;大汗淋漓、虛冷困乏者為絕汗。 婦女更年期常陣發(fā)性出汗,屬于自汗,結核病、風濕病患者常有盜汗,風寒感冒或感染患者的出汗情況可很復雜,如內(nèi)傷虛損、氣虛或陰虛、營衛(wèi)不和等都可以有多汗的癥狀。 在腫瘤改善過程中,醫(yī)生為了退熱,給患者開的解熱鎮(zhèn)痛藥過多,輸液速度過快,或一些化療藥引起的發(fā)熱,以及采用“熱療”都可發(fā)生多汗。 如果長久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陽氣衰微,四肢厥冷,則應關注是否危重之證,防止虛脫。 大汗淋漓怎么改善?中醫(yī)改善多汗是根據(jù)病因病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調(diào)和營衛(wèi)、益氣固表、滋陰降火、回陽斂陰等。中醫(yī)稱“汗為心液”,“汗者,精氣也”,對多汗證應及時處治。 一、衛(wèi)氣虛—— 多汗易外感,怕風脈弱,面白舌淡; 服玉屏風散加減。 二、脾氣虛—— 容易出汗,食少、便溏,神倦,脈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加減。 三、心虛—— 心跳受驚出汗,失眠、神倦,記憶力減,脈細、舌紅淡; 服用補心丸加減。 四、陰虛—— 煩躁易怒、盜汗,脈細數(shù)、形瘦,唇紅口干,低熱、顴紅,便干、尿黃短,舌嫩紅、苔少,失眠。 當歸六黃湯加減,麥味地黃丸加減。 五、陽虛—— 面白微腫,尿頻自汗,惡寒怕冷,腰疼腿軟,脈沉細,舌胖質(zhì)淡; 加味芪附湯效顯。 六、陰陽失調(diào)—— 體倦手足多汗,神不振,舌淡紅,脈緩; 桂枝加黃芪湯煎。 七、陽脫—— 大汗不止,四肢冰冷,面色灰白,脈微細欲絕形; 加味參附龍牡湯中。 八、胃熱—— 吃飯時頭額出汗,口氣熱臭,口渴熱煩,脈滑數(shù),舌紅、苔黃干; 涼膈散加減和玉女煎加減。 九、瘀阻—— 頭或半身出汗,局部痛,舌紫或有藍斑; 復元活血湯加減。 總結總之,大汗淋漓,代表了很多問題,并非只有自汗、或者是氣虛,所以在選擇辦法的時候,對癥才是最重要的! |
|
來自: liuqingxu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