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世界 圖*首都國醫名師郝萬山教授 《內經》有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為臨床常見病,但致病因素各有不同,根據不同病因其治法也各不相同。 本期視頻摘自第九期“講透經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班武漢站。 首都國醫名師郝萬山教授講授的《咳嗽辨治》課程中的精彩內容。 課程內容精彩放送 《傷寒論》中治咳常見方 太陽病,下之微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這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部分邪氣陷入胸中,使肺氣不利而表現的喘,是用桂枝湯解肌解表,加厚樸杏子,寬胸降氣利肺兼以治喘。 此方在臨床中亦可以治療風寒外感,有汗,又見輕度咳嗽,胸悶憋氣。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郝萬山教授在課前為大家講授肺為凹陷在體內的皮膚。 寒邪閉表之后,表氣的閉郁也就影響到肺氣的宣發肅降,于是肺氣上逆而喘,于是用麻黃湯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因此,麻黃湯是治療喘證為主。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在一個外感病的病程中,出現了汗出而喘,張仲景這個時候就要進行鑒別。 此是否為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呢? 張仲景一看說不可更行桂枝湯,此不為中風兼喘證,不能用桂枝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屬于桂枝湯類方,因此排除了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那此證是否為麻黃湯證呢? 麻黃湯證為無汗而喘,此證為汗出而喘,故非麻黃湯證。 那是否為小青龍湯證呢? 小青龍湯為寒邪閉表,內有水飲,內水和外寒相合,水寒犯肺所出現的咳嗽,那外表也是無汗的,故排除了小青龍湯在證。 在傷寒論中還有一種可能出現汗出而喘的,那就是陽明里熱,陽明里實, 因為陽明肺與大腸相表里,當陽明實熱向上迫肺的時候,會出現汗出微喘、喘而不得臥,喘,頭暈,連躺都躺不下。 那現在是不是陽明里熱迫肺的喘呢? 陽明里有熱時,病人也是多汗的,但是原文中“無大熱”,就是告訴我們,此證無陽明里熱證所見的大熱。 因此,張仲景短短的一句原文,就把《傷寒論》中所有出現的喘證均做了鑒別。 最后得出,汗出是里熱逼迫津液外出所導致,喘為肺氣不得宣降,上逆所致, 此為有熱在肺,辨證為邪熱雍肺,遂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清肺熱,宣肺氣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此敘述的是該病病機,外有表寒,內有水飲。 “干嘔”是水飲上犯,胃氣上逆的表現, “發熱”是外有表寒的表現,外寒與內飲相合,水寒犯肺,肺氣上逆,或者出現了咳,咳嗽,最后,或者出現了喘。 這是之前在《傷寒論》中出現的治喘的方子,張仲景也用來治療咳嗽。 那么咳嗽后面的或見證是怎么回事呢? “或渴”是飲邪不化,津液不布。 “或利”是水邪下侵腸道。 “或噎”是水邪阻滯胸中氣機。 “或小便不利”是三焦不暢。 “少腹滿”是水邪下侵,阻遏氣機。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此為小青龍湯證。 在《傷寒論》中治療咳喘的這幾個方子,我們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外感引起的咳嗽或者喘。 《傷寒論》用柴胡劑治療咳嗽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加減】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傷寒中風5、6天,“往來寒熱”是寒邪在經;
因此小柴胡湯的治療兼證中就有咳嗽,“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補藥去掉加“五味子”斂肺氣,加“干姜”溫肺化痰,小柴胡湯可以治咳嗽。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加減】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少陰病,四逆”這不是陽虛,而是陽郁。 為什么是“陽郁”呢? 肝膽氣郁導致少陰陽郁,少陰陽郁,四末不達,因此出現了手腳發涼, 其人“或渴,或悸,或小便不利”是少陽三焦不暢,代謝失調,水邪內流,水邪犯肺就咳嗽,水氣凌心就心慌心悸,
此外水邪犯肺的咳嗽,用五苓散、豬苓湯、真武湯。 《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郝萬山教授多年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著有《傷寒論》相關著作16部,在國內外發表有影響的論文70余篇。 |
|
來自: 彼案 > 《感冒.燒.咳.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