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詩,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這應(yīng)該是安慰失戀之人最恰當(dāng)?shù)脑娫~了,它就出自蘇軾的——《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一首意境朦朧的小令,貌似愛情詞,又不是愛情詞;不是愛情詞,卻又勝似愛情詞。 說它貌似愛情詞,因為它的結(jié)尾明明白白寫著'多情卻被無情惱',而從字面上看整首詞,它還是一個生動的相思故事。 '花褪殘紅青杏小'。這是從眼前景起筆,時節(jié)應(yīng)該是暮春了,那棵老樹上杏花已褪,小小的青杏掛上枝頭。'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有燕子,有一池春水將小村圍繞,這個'繞'很有深意。它不但是燕子繞村舍,綠水繞人家,還有下面的墻外行人繞著墻里佳人。因為到了暮春時節(jié),柳絮已被風(fēng)吹的越來越少,春將結(jié)束,但天下之大,哪沒有宜人的春色?哪沒有青翠的茵茵芳草呢?這就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多么曠達而富有韻味啊!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小令本就應(yīng)該盡量避免重復(fù),而這三句總共十六個字,就'墻里墻外'、'墻外墻里'的重復(fù)著,但卻讓人毫無絮叨感。相反,更覺得自然生動,錯落有致,耐人尋味而又充滿情趣。圍墻里有位少女在蕩秋千,圍墻外的行人聽到了墻里佳人的歡快笑聲,他即便動心,即便鐘情,又能怎樣呢?'笑漸不聞聲漸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行人盡管悵然,那也不過就是'多情卻被無情惱'罷了。 關(guān)于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歷來爭議很大。有說是在黃州,有說是密州,有說是惠州。但無論怎樣,都是蘇軾政治上遭受打擊,仕途失意之時所作。所以,這首詞雖寫春景,卻也蘊含深刻的寓意。而這首詞背后的故事,則向我們表露出一代文豪蘇東坡一生最愛的那個女子——王朝云。 可能有人會說,蘇軾最愛的女子不是他的發(fā)妻王弗嗎?在王弗去世十年后,他還為她寫下了感動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嗎?就算不是王弗,蘇軾最愛的也應(yīng)該是伴隨他坎坷大半生的續(xù)妻王閏之啊?是的,王弗和王閏之都是蘇軾的珍愛,但王朝云才是最懂蘇軾的人,而人間最美好的遇見就是'懂你'。 王朝云是浙江錢塘人,因為家境清寒,從小便淪為歌妓。宋神宗熙寧四年,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在西湖,37歲的蘇東坡與12歲的王朝云初次相識,蘇軾立刻被這位清麗雅潔的女孩兒所吸引,于是朋友便買下朝云,送與蘇軾。蘇軾對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少女青睞有加,教她認(rèn)字、寫詩、填詞、繪畫、書法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而聰慧機敏的朝云則是心有靈犀,一學(xué)就通,兩人亦師亦友,日漸生情。朝云18歲,蘇軾正式納她為妾。 蘇軾生性豁達,在朝廷經(jīng)常受氣。有一次蘇軾散朝歸來,問家中姬妾,自己腹中裝的是什么?有說是文章的,有說是飯的;有說是學(xué)問的;唯有朝云答曰'是滿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點頭不語。 后來蘇軾被貶嶺南,身邊眾多侍妾盡散,唯有朝云誓死相隨,長途跋涉,與年近花甲的東坡來到惠州。惠州人煙稀少,瘴癘橫行,條件十分艱苦。一天,秋風(fēng)颯颯,落葉蕭蕭,東坡讓朝云唱這首《蝶戀花·春景》,而朝云只唱了一句,便淚流滿面,情不能己。蘇軾問她為何傷感,朝云說:'我最怕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觸景生情,實在太傷人'。 王朝云為什么不忍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呢?我們讀這兩句,都會讀出豁達,甚至歡快的情調(diào),而且用它來安慰失戀的人,為什么她會如此傷感呢? 蘇軾這兩句是化用了屈原'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這是卜者靈氛勸告屈原:人生的理想在自己國家不能實現(xiàn),你可以離開這里呀!這是屈原當(dāng)然不能接受的。屈原的心離不開故國,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在故國,最后寧可自沉汨羅,以死明志。所以蘇軾這兩句,看似曠達灑脫,實則字里行間隱含著深深的傷痛,而唯有朝云能懂此深意。她知道,在嚴(yán)酷的現(xiàn)實面前,在這凄苦的天涯海角,這位名滿天下的蘇大才子就是'墻外'那'多情'的過客,失意的過客。這就是知己之情,知音之情。 王朝云最終死在惠州,蘇軾在其墓上筑六如塔,亭柱上書'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此后,蘇東坡終生不再聽《蝶戀花·春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