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讀《孫子兵法》的10大感悟 陳玉榮 常思古戰事,細酌分利弊。誰言成敗事?彈指一揮間!古來為將者,半功半凄涼。為文不武道,非為國之器!這說明人們在讀《孫子兵法》時,不同的人從中學到了不同的感悟和知識。商人從中學到了經商本領,政治家從中學到了從政的道理,愛好軍事的人從中學到了帶兵打仗的道理。雖然說《孫子兵法》是一部集政治軍事經濟于一體的書,古人把治國齊家平天下作為一個讀書人的準則。同樣古人也沒有具體的戰術戰略的具體概念,戰術是靠戰略作指導的,假如一個精通戰術的人,可以在戰場上有很好的戰功,但決不能成為統率一方的大將。二戰時期的德軍名將隆美爾他沒有搞清德軍的主戰場應該在什么方向,造成的后果是讓希特勒不斷的給他增兵北非戰場,從而影響了德軍面臨的主要東歐的方向,并且后來也使德軍在南歐成為一塊軟腹。所以優秀的戰術家必須要在一個更高明的戰略家指導下,所以戰爭是一個群體的智慧。孫子兵法上以戰略作述恐怕也是這個原因。不過,很多人都以為兵法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其實則不然,腐朽就是腐朽,想要成功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圣人之道從來都是簡單的,而我們之所以成為不了圣人,是因為我們不甘于平凡,總想把很多事情搞的復雜,其實我們要相信簡單,相信平平凡凡的大道理,做到知行合一,就離成功不遠了。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因為工作的需要我認真讀了《孫子兵法》一書,它給我的體悟是該書不單單是戰法,而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法;它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它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下面我與大家一起聊聊我讀《孫子兵法》后的9大感悟吧。 感悟之一:《孫子兵法》是以強勝弱,而不是以弱勝強。《孫子兵法》第一篇里講“計”真的不是什么奇謀巧計,其實就是現在SWOT分析法,找出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威脅和機會,比較彼此的綜合實力,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孫子說“多算者勝,少算者不勝”。算出自己能勝,然后再開始準備發兵。我們平時總在希望一些小概率事件發生,想著出奇制勝,其實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小概率事件發生。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既然是國家大事,那就更不能賭在小概率事件上了。 感悟之二:打不起就不打,不要去拼消耗,而要逐漸積累自己的實力。有時候,我們通過計算知道自己能贏了,但是戰爭的代價非常大,所以不要光想著戰勝對方,也要好好想想怎樣才能建造一個溫柔地對待弱者的社會。有時候也要計算一下這場仗值不值得打,所謂“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總在打仗,人民就疲憊了;總是打勝仗,君王就驕傲了。驕傲的君王帶領著疲憊的人民,那么這個國家就要離滅亡不遠了。古時候,就連一直以武力得天下的漢武大帝到了老年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連年征戰,把當時的國民經濟帶到了崩潰的邊緣,都給自己下了罪己詔,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打了這么多勝仗,但這些仗的代價也是非常大的。 感悟之三:先勝后戰,贏了再打。要勝中求戰,不要戰中求勝。《孫子兵法》里強調首先要自強,要修煉自己的內功,不要總是想著別人來給你好處。“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而可勝在敵”。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兩軍對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當然,對方也懂兵法,也曉得立于不敗之地。這就看誰先失誤,如果雙方都不失誤,就一直熬下去,看誰的糧草多。一旦對方露出破綻,有隙可乘,就要猛撲過去,一擊制勝。也就是說善于作戰的人先讓自己修煉成為不可戰勝的,然后再等待敵人可以戰勝,自己不可戰勝在于自己,而敵人什么時候可以被戰勝在于敵,你控制不了敵人,但可以控制住自己。司馬懿的一生就一直計算,讓自己處于不敗之地,等他的對手一個個都死了,他就勝了。 因此,說不可勝在己,立于不敗之地,完全在于自己,跟別人沒關系。可勝在敵,看敵人什么時候失誤。所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說:“古今勝敗,一誤而已。比如弈棋,一著失誤,滿盤皆輸。”就像下棋一樣,錯了一步,被對方抓住了,你天大本事也救不回來。對方是個笨蛋,沒看出來,就烏龍對烏龍繼續走下去,也是你來我往,殺的可歌可泣。實際工作中,還是大家都笨,整體水平都低的情況比較普遍。所以有句話說嘛:“我們得以生存,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是因為競爭對手做得更差。”成功者都有這體會,因為知道自己做得真不咋的,但居然就成了大師了。敵人失誤的時候,你不要錯過。敵人不失誤呢,當然也不是干等著,就想辦法勾引他失誤。所以李世民說所有兵法就一句話:“多方以誤。”想各種辦法引他失誤。所謂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所有的詭詐全在這兒。因為大家都熟悉兵不厭詐,所以很多人認為詭道是兵法的核心,用兵就是詭詐。非也,所有的詭詐,都是為了調動敵人,不是自己的基本面。對方不上你的鉤,你詭詐也沒有用。你不上他的鉤,他詭詐也是白表演。孫子兵法真正的核心在于下面這句話: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獲得勝利地位,獲得取勝條件之后,才投入戰斗。而打敗仗的軍隊,總是沖上去就打,企圖在戰斗中捕捉機會僥幸獲勝。先勝后戰,在取得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作戰,絕不心存僥幸,這就是孫子的思想。有人會說,你這是強者的兵法,弱者怎么能有壓倒性優勢呢?創業者怎么能立于不敗之地呢?這樣理解就錯了,這不是強者的兵法,而是所有的兵法。弱者怎么能有壓倒性優勢,就是形成局部優勢,所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創業者怎么能立于不敗之地,手藝資源積累充足了再創業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啥都沒弄明白就沖上去創業,那就只有看能不能中彩成為“名將”了。比如你大學畢業,進入一個行業,你扎扎實實努力學習努力干,十五年后,你就理所當天地成為行業專家和高手了。這時候你就立于了傳說中的不敗之地,擁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板,想跳槽有一大堆人等著,想創業你也有資源。這時候就是勝中求戰。但誰愿意等十五年呢?創業吧!年輕人創業,哪行你也不懂也不熟,那就選一個看上去很美的項目開始吧!這就是戰中求勝。結果沒弄成,再換一個,換上三個行業,這社會基本跟你沒關系了,你哪個圈子的人也不是。就被社會邊緣化了。 感悟之四:在自己處于不利因素時,一定要學會忍耐和等待,等到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時候,等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人生要學會忍耐。忍耐是人的一種意志,忍耐是人的一種品質,忍耐反映出來的是人的修養。一個有修養的人,必定具備忍耐的意志和品質。忍耐是事業成功的奠基石。隱忍的人或許不會成功,但成功的人都能隱忍。忍常人不能忍,方為人上忍。等待是種美麗的堅持柳暗花明人生需要,等待是種美麗的。縱觀歷史長河,一個成功的人,或者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首先要有雄心壯志,更要有雄才大略。而凡有雄心壯志和雄才大略的人,都要經歷忍受一般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忍受學業和事業開拓創新進取中的艱難險阻,忍受生活上的酸辣苦澀,而堅忍不拔是人類的精神力量,是通向人們成功彼岸的橋梁。首先耐受寂寞,保持心靜,心靜則致遠,心靜則慧聰,才能永遠保持頭腦清醒,創新有序。更重要的是耐力,耐力是持之以恒,持續不斷地為確定的遠大目標而努力,做好平凡而具體的事情,這樣才能獲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其次,忍耐就像懸崖絕壁的勁松,只有經受住暴風驟雨,霜雪雷電的洗禮,才能永葆蒼勁崛起,朝天挺立的個性;像海燕那樣,在驚濤駭浪中時刻扇動著翅膀,努力礪煉自己,才能直沖九天云霄。《孫子兵法》講得最多不是什么絕妙的兵法,而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因為戰爭往往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答應了不一定有多大的利益,打輸了可是連命都要丟掉的。所以要善于等待,不要因為焦慮而頻頻出手。唐玄宗時期,哥舒翰鎮守潼關,他自己知道不能打,但是唐玄宗不知道,他命令哥舒翰出關應敵,結果逼的哥舒翰全軍覆沒。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一名非常善于忍耐的人,織田信長在,他一直把自己擺在了小兄弟的位置上;豐成秀吉在,他一直把自己擺在了諸侯的位置上。當他們都不在了,德川家康才穩穩當當地奪得天下,他的家族也統治了日本長達四百多年。 感悟之五:要一戰而勝,不要頻繁打仗。打仗永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最終平定天下,而且每打一仗都要死人,所以如果你已經百戰百勝,但是還要繼續打仗,那這一百場勝利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要保全自己、保全財產,再關鍵的戰場上,要一戰而勝,把敵人都收服,這樣才能平定天下。 感悟之六:以正合,以奇勝。這是《孫子兵法》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以正合,以奇勝”,奇就是多余的力量,手里一定要攥著沒有打出去的牌,留到關鍵時刻打出去致勝,這叫做出奇制勝,也叫分戰法,這是兵法里面最基本的戰法之一。韓信背水一戰,他也不是把所有的部隊都布陣在水邊,而是派出了一股奇兵出去埋伏,靠著這股奇兵關鍵時刻殺出來,才能獲勝。千萬不要相信什么以少勝多,這是一種僥幸心理,就算偶爾讓你成功了一次,但長久下去必然會弄巧成拙,所以打仗還是要按照正規的兵法套路來,就是要守正出奇,制定原則,并且堅持原則。 感悟之七:詭道并不重要,而是后人的謬誤。孫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這句話讓太多的人誤解了,其實訛詐歸訛詐,萬一人家不上套,還是要靠硬實力取勝,所以平時做人做事,不要靠詭計,要是要踏踏實實地努力。奇謀巧計永遠都不如扎實的基本功給力。 感悟之八:知己知彼,關鍵在于知己。很多人都聽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是往往大家都想去知彼,而忽視了知己,但這是錯誤的思想,所謂“不可勝在己”,其實很容易理解,如果你自己不犯錯,無論別人怎么樣,你就是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特色,不斷修煉基本功,別人是打不贏你的。當別人出現弱點的時候,你再出手,勝利將變得更加的容易。 感悟之九:孫子兵法教你打贏,但首先是教你認輸。《孫子兵法》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是很多時候堅守不逃,就會為人所擒。典型戰例是漢朝名將李陵,漢武帝命他給李廣利運糧草,他恥于做后勤部隊,請戰率五千步卒直搗匈奴王庭,結果被匈奴十萬騎兵包圍,兵敗投降。漢武帝下詔殺了他全家,還害得替他說話的司馬遷被處以宮刑。人性的特點是要贏,但現實是很可能會輸,要懂得認輸,才能最后獲勝。 《孫子兵法》的第一選擇永遠都是不戰,為什么呢,因為戰爭不如和平來的讓人舒服呀。當然接受失敗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搞定的,有時候,我們只能接受失敗,但接受失敗有什么價值呢?價值就是可以斬斷所有錯誤的源泉。其實,這也就要求你必須放棄一些事情,然后將注意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最關鍵的地方,狠練基本功、狠抓基本面。 感悟之十:打仗不是打兵馬,而是打錢糧。《孫子兵法》說:“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古代打仗時,運糧是個大問題,例如遠征匈奴,出發時十車糧食,運到前線部隊時就只剩兩車。這是為何?因為有四車被運糧部隊在去的路上吃掉了,還要留四車給他們在回來的路上吃。如果糧食不夠,運糧部隊在路上就餓死了。此外還有不停來往的傳令兵士,車甲器械的修繕,馬匹牲畜的草料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錢財和資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費千金,軍隊才能正常運行(注:本文作者系仁達方略研發中心副總陳玉榮博士撰寫)。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