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修和 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以經文內容與各種史料印證的方式尋找老子成書的時代背景,充分證實了老子即是西周御史伯陽父——五千言實際是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行將引起天下大亂的歷史危機時刻,老子對叛軍首領布道的語錄。作者將各種史料有序融入到老子成書過程的探考和追溯之中,增加了推論的邏輯性和文章的可讀性。文獻詳實,證據充分,邏輯嚴謹,結論可靠。是徹底破解老子真相的力作。 一、文章思想概述: 周族奉行姜尚“以家取國,以國取天下”的施政方針,建國后更加耀武揚威,不斷侵略擴張,大失民心之后,遭受到各種嚴重的失敗。 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被“史伯”(西周宣幽兩朝御史伯陽父——老子)稱為頑童的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數欺諸侯,諸侯叛之”。當時,以齊莊公為首的叛軍包圍了宗周鎬京,并以有道伐無道為名,“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周幽王與眾臣嚇破了膽,在朝中龜縮成一團,朝廷危在旦夕(見經文第二十五章“萬乘之主奈何以身而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在形勢的逼迫下,朝廷派鄭桓公去乞求當時“盡知天下第一人”的史伯出面幫助解除朝廷危機,并準備事后冠以通敵謀反的罪名繼續加以迫害。 事前,史伯一直就受到朝廷佞臣的壓制排擠和迫害(見經文第20-24章),但此時他深知齊莊公的冒險之舉無異于火中取栗,必將引起國內動亂,使西周百姓陷入更深的苦海。于是他不計前嫌和個人安危,決定利用自己“天下皆謂我道大”的名望,以布道的方式訓誡和說服叛軍。同時也看透了朝廷進一步加害自己的意圖,做好了隨機退隱的準備。 于是,史伯在周至關(從鎬京西行七十公里)令尹——關尹子的密切配合之下,于樓觀臺不失隆重的舉行了一場針對叛軍首領的布道活動。布道圍繞西周“圣王”所推行以有道伐無道的歷史觀是否正確——即當時該不該推翻幽王朝廷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了一場空前絕后的歷史大辯論。 史伯、關尹子堅持上古“唯道是從”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徹底批判了西周智者宣揚以有道伐無道“以家取國,以國取天下”的血腥歷史在人類歷史上造成的惡劣影響(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回答了叛軍提出的究竟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圣人,如何看待西周的歷史,如何治理國家,周幽王該不該殺等時代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最終,史伯、關尹子以其通天徹地的思想智慧,“惟道是從”的堅定原則,“善言無瑕謫”的感人語言,成功熄滅了國家內亂的導火索,各路叛軍心悅誠服的主動撤回國內。 完成了止亂救世的偉大歷史壯舉之后,史伯、關尹子開始躲避朝廷的追殺,首選到川陜咽喉的大散嶺附近隱蔽下來(追兵正常朝關尹子老家天水方向追蹤)。風險過后(西周滅亡,東周開始)老子隨關尹子返回寶雞路口,繼續西行至關尹子老家附近的天水伯陽鎮興仁村隱居下來。在那里帶領民眾修建了一條灌溉水渠——當地以老子之字伯陽命名為伯陽渠,世代流傳著老子即伯陽父,伯陽鎮的名字即源于老子等口碑線索。 布道過程秘密留下了《老子》《關尹子》這兩部經典著作——雖然經文內容盡力隱藏了布道的真實情節,但仍保留了“萬乘之主奈何以身而輕天下”(譴責周幽王輕狂的行為)“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訓誡齊莊公等叛軍首領的企圖)“圣智造迷,鬼神不識”(關尹子批判奴隸主宣揚所謂以有道伐無道的偽善歷史)等許多敏感的時事內容,有違西周的政治禁忌。 因此,布道成功之后,兩書被齊莊公帶回國內,像家書和禁書一樣藏在宮內,歷齊國二十代王而未曾與世人見面(故孔子、墨子等人均不知道《老子》《關尹子》兩書的存在)。 四百年后,由于呂氏齊康公絕嗣,一切家產均歸剛繼位不久的田齊威王所有,同時也使《老子》《關尹子》這兩部著作意外的落入到威王手中。齊威王因癡迷《老子》《關尹子》天書一般的內容曾八九年不理朝政,卻為廣納賢士破解老子經文修建了稷下學宮,成為轟動一時的東周歷史文化事件。《老子》《關尹子》從此流傳于世,聲名千古。 對比《老子》《關尹子》兩書隱含的時代背景和相關內容,可以明顯看出這兩部經典是思想上相互配合的姊妹篇——老子重在論述社會歷史對人心的影響,關尹子重在講述自然五形與人心的關系。兩書共同闡述上古天道文化思想,批判夏商周統治者以有道伐無道“以家取國”的偽善歷史,是在夏商周歷史條件下,對上古道文化體系的繼承和發展。在認識論等各方面問題上兩書各有側重,是研究宇宙根本法則的首選寶貴資料。(完) 請看下一章:老子是宣幽兩朝御史大夫伯陽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