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證以舌苔黃膩、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肢體倦怠為主的證候群,它不僅表現在脾胃本身的疾病,同時在其他臟腑疾病中也屢見不鮮,茲舉病案數例,就正于同道。 咳喘 嚴某,男,63歲,1991年11月 7日就診。患者素嗜煙酒,長期咳嗽,近因氣候變冷,咳喘不止,痰粘稠難于咳出,夜寐難安,胸滿腹脹,納呆欲嘔,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脈弦滑且數,此由脾胃濕熱內蘊轉輸于肺,肺失治節乏清肅之權,痰熱聚結反攻于脾胃,治以清化濕熱,肅肺降濁。處方:全瓜蔞12g,枯芩9 g,膽南星9g,桑白皮12g,陳皮6g,法夏9g,枳實9g,生苡仁15g,赤苓15g,甘草3g。連服5劑,濕熱化,肺氣清,咳喘平,脈弦緩,苔已退,食有味,大便通,然仍有少氣乏力,最后以六君子湯加紫苑,桔梗,杏仁,浙貝調理而安。 泄瀉 吳某,女,35歲,1991年6月30日就診。患者會友聚餐,飲食不節,肥甘酒酪無度,而見身熱,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腸鳴泄瀉,大便溏臭,肛門灼熱,苔薄黃膩,脈滑數。證屬脾胃濕熱,下迫腸道所致,治宜清利濕熱佐以助運。處方:葛根12g,黃芩9g,黃連5g,木香6g,茯苓15g,神曲15g,谷麥芽各15g,甘草3g。1劑知,再劑減,3劑諸證悉平。后以異功散加神曲收功。 黃疸 陳某,男,18歲,1991年3月25日就診。患者1周前因感冒就診于當地衛生所,按感冒治療,病情有增無減。當下神疲乏力,納食呆滯,脘腹脹滿,惡心欲嘔,面目俱黃, 口干喜飲,多飲則脹,大便5日未解,小溲如茶色,苔黃厚膩,脈弦滑數,肝功能檢查報告: G.P.T200u以上,黃疸指數18u,麝絮(++) ,麝濁18u.中醫診為黃疸。證屬脾胃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泄。治當清化濕熱,疏利肝膽為先。處方:茵陳30g ,大黃9g,黑梔9g,白毛藤30g,茯苓皮15 g,赤小豆15g,茅根15 g ,神曲15g,甘草3g。連服3劑,大便通,惡心嘔吐除,納食知味,乃減大黃用量為6g再服3劑,腹滿見消,小便清長,黃疸漸退,苔見薄膩,脈弦滑,濕熱已從二便而出,再守方去大黃繼服10劑,諸癥均平,后合四君子湯善后,1個月復查肝功全部恢復正常。 帶下 鄭某,女, 37歲, 1990年7月12日就診。患者每月行經2次,白帶多有異味,腰酸腹痛,心悸氣短,頭昏目眩,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現正值經期,顏面黃赤, 口唇赤,舌質紅,苔白厚膩根部微黃,表情沉悶,呼吸氣短,脈濡數。經西醫婦科檢查診為附件炎,宮頸糜爛。中醫診為濕熱下注胞中之帶下證,治以健脾祛濕,清熱解毒。處方:當歸12g,山藥30g,元參12g,公英30g,紫花地丁15g,車前子12g,椿根皮15g ,甘草4g。連服10劑諸證均減, 白帶見少,舌苔見退,脈轉緩滑,效不容改弦易轍,乃再進5劑,諸證悉平,改六君子湯善后,以鞏固療效。 淋證 林某,女, 38歲, 1991年6月24日就診。患者得病月余,脘腹脹滿,納食不香,小便頻澀,滴漓不暢,尿道熱痛,低熱,面黃赤,唇舌色紅,苔白厚膩微黃,脈沉數;尿常規檢查: R.B.C20~30個/高倍,w.B.C30~40個/高倍,此為濕熱淋證,治以清熱利濕,通調水道。處方:生地12g,木通10g,竹葉9 g,萹蓄10g,石葦12g,白茅根24g,大小薊24g,瞿麥12g,金銀花15g,連服10劑,小便通暢痛止,脘腹脹滿亦消,納食有味,苔薄黃根略膩,脈和緩。小便復查: R.B.C5~10個/高倍,W.B.C10~15個/高倍,原方加公英30g,大小薊加至30g又服5劑,諸證消失,后以四君子湯合六味地黃湯善后,最后小便再查已正常而告愈。 痹證 肖某,男,36歲,1992年3月20日就診。患者突發右膝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身熱有汗不解(體溫38.8 ℃ )神倦納少,口渴咽紅,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膩,脈滑數,中醫診為風濕熱痹,治當以疏風清熱、祛濕通絡止痛。處方:生石膏30g,忍冬藤30g,海風藤20g,威靈仙15g,防風、防己各10g,連翹10g,知母10g,苡米仁30 g,牛膝12g,黃柏6g,赤白芍各15g,甘草5g。連服7劑,身熱已退(T.36.9℃),右膝關節腫痛大減,再查血常規: W.B.C8.2X10 9/L,N72%,L28%,脈滑緩,苔薄黃,濕熱漸去,仍按原方去防風,連翹,并減生石膏為15g,續服7劑后改用木瓜丸合甘露消毒丹再服月余,復查血沉12mm h,抗“O”500以下,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濕熱病證,其特點是濕與熱相兼為患,病變多以脾胃為中心,如薛生白說“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因為脾胃功能失調,燥濕相濟之功失司,水谷精微不得輸布,內聚成濕,郁而化熱,或外感誘發或內傷加重,形成濕熱的病理產物及其臨床變化。從以上幾例病案僅濕熱證治的各種表現,可以看出脾胃不健影響面很廣,因脾胃居中,氣機升降之樞紐,上可熏蒸于肺,下及肝腎,旁達四肢,這就決定了脾胃功能狀態與機體的發病密切相關,所以李東垣主張“病從脾胃生,養生當實之氣....其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泄,惟益脾胃之藥為切”。葉天士亦指出:“上下交損,當治其中”。張仲景更直接了當地說:“四季脾旺不受邪”。這些都提示我們治病先顧及脾胃,脾胃無損,尚可不慮,若胃氣一敗,則百藥難施,說明脾胃的強弱,是保持人體健康,抗御致病因素中的中流砥柱。前人曾之“安谷者昌,絕谷者亡”。可謂至理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