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婆婆微信聊天,聊到親戚家今年6歲的小豆上寄宿學校的事,婆婆說:“第一個星期還好,后來就越來越反感上學,一提到要上學就大哭,說不習慣住學校,不想上學,國慶后要去學校前也哭了,哄了好久才肯去……” 這讓我想到之前一個鄰居媽媽和我分享的規劃:等孩子到了可以上幼兒園的年紀,就送他去上寄宿學校,周末接回家,這樣她一周就有5天時間得以“解放”。 我當時就聽呆了。想到要把那么小的孩子送寄宿學校,我心里是拒絕的。 據調查,不少家長認為,寄宿能讓孩子獨立,學會和他人相處,有利于培養責任心,所以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上寄宿學校。但其實,有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反對這種做法,因為孩子過早開始寄宿生活,會影響其與父母之間的安全依戀關系。教育專家尹建莉就曾直言:孩子在大學前都不該寄宿,因為宿舍沒有家庭氣氛,缺少與親人的交流,孩子成年后會有性格缺陷。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倒吸一口氣,嘀咕著:至于這么嚴重嗎?不要危言聳聽! 別急,先來看一個心理實驗,了解“安全依戀關系”6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教授用恒河猴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一些恒河猴幼崽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用鐵絲做成,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用絨布包裹,沒有奶瓶。但小猴并不認有奶喝的“媽媽”,而是緊緊抱著“絨布媽媽”,只有餓了才到“鐵絲媽媽”這吃奶。一吃完奶,就馬上回到“絨布媽媽”身邊。可見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超越了食物。 更驚人的是,這些恒河猴成年后,大多數性情冷漠,和其他恒河猴玩不到一塊去,走路走不穩,甚至連叫聲都不正常,處在“猴子階層”的底層。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對小猴也是冷漠無情,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研究者深入研究后得到的結論是:人類遵循和動物相似的法則,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來自母親的安全感,這種安全依戀關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本前提,無法被替代。 心理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測量依戀關系帶給孩子的影響,并據此把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分為3種類型,舉個例子,媽媽在幼兒園接送孩子時,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反應不同: ①安全型依戀: 媽媽送孩子到幼兒園,離開時,即使他會依依不舍,但媽媽走了也就走了。下午,見到媽媽接他,他非常高興。 ②回避型依戀: 媽媽走他無所謂,媽媽來了他也沒表現出有多高興。但心理學家在測試中發現回避型孩子在每次離開家長和見到家長時,心跳都會劇烈加速!孩子實際上有強烈感情變化,但是因為他跟家長關系疏遠,他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③焦慮型依戀: 離開媽媽的時候簡直是難舍難分、強烈哭鬧,再見到媽媽時也哭鬧,根本沒法哄,就好像極度地缺愛一樣。 其中,①是親子關系的理想狀態,②和③都屬于不安全依戀關系,是要避免和克服的。 你和孩子的關系,屬于哪種依戀類型? 你可能不知道,安全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主任周育如說:
安全型依戀關系形成穩定的健康人格,回避型依戀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焦慮型依戀容易形成焦慮型人格。 樂觀、自信……這些積極美好的品格都能在健康的人格基礎上自然形成,反之,不健全的人格會衍生出很多消極情緒,比如嫉妒、偏激、焦躁、悲觀等等。被父母好好愛過的孩子,有著健康穩定的人格底色,不容易被社會污染,不會沾染惡習。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伴隨而來的會有挫敗、焦慮……具有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孩子,和父母保持親密聯結,內心充盈。 他相信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并認為自己的需要是值得被滿足的。因為孩子對生長環境有信心,對自己也會有信心。有時候他僅靠想象一下自己的父母,或者安慰自己,和其他同伴保持聯結,就能積蓄力量得以對抗困境。他們在長大后,還可以通過學習新知識、發展興趣等來積蓄探索世界的能量。一句話概括就是,他們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第二條路。
有人說,被愛的孩子更獨立。確實,只要仔細觀察一下,你就能發現,較早獨立的孩子,并不是那些早期跟父母脫離,跟父母疏離的孩子,而是早年家庭溫暖,跟父母有緊密情感連結的孩子。 當孩子心里有一個安全的確信,他就能較早展開探索行為,也較早獨立。而處于不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情感需求從幼年開始就得不到滿足,很可能會在將來的人生中,不斷地在各種關系中,追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情感空缺。即便他們的外表和行為獨立了,心理上卻一直無法獨立。 周育如說:
《紐約時報》編輯保羅·塔夫,同時也是兒童教育專家,他從長期關注教育和兒童發展的實踐中總結出:
所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尚未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前,讓孩子過早過寄宿生活,其實對孩子無益,反而有害
心理學家通過對青少年和成人的追蹤訪談發現,如果父母對孩子采取積極關注的養育模式,有些孩子能從不安全依戀變為安全型依戀。相反,在壓力重重的低收入家庭,或者過早和父母分離,兒童通常會從安全型依戀變為不安全依戀,或者從一種不安全依戀類型變成另一種不安全依戀類型。 讓孩子早上寄宿學校,特別是在孩子心理上還渴望家庭溫暖,需要父母的時候,就等于狠心地推開他,容易導致孩子對父母情感疏離,因而使孩子從安全型依戀轉變為不安全依戀。 尹建莉老師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最不該寄宿,初中也不該,等孩子到了高中階段,寄宿制對他的負面影響會相對要小。”因為否定寄宿的程度是隨孩子年齡增長以及和父母間親密度的增加而遞減的。 她還拿自己女兒圓圓初中時上寄宿學校的事為例,反思當時的選擇。
演員陳學冬從小父母離異,在大姨家長大,他的大姨在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提到,
說的時候,大姨眼圈微紅,稱自己覺得很愧疚,由于童年極度缺少安全感的寄養生活,讓陳學冬以為只有自己對別人好,別人才不會不要自己。網友彈幕直呼:好心酸!
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他們把一部分小老鼠和母親分開,給小老鼠制造分離焦慮。這些焦慮使小老鼠產生了壓力,實驗結果是,有壓力的小老鼠比沒有壓力的小老鼠迅速發育。這種“壓力小鼠”在青少年時期,已經發育得和成年鼠看起來差不多了。 壓力導致的發育提前,在人類身上也能看到。 有研究發現,在孤兒院成長的孤兒,他們大腦中的腦神經回路會較早地發展,特別是支配恐懼和焦慮的那部分腦回路。比如女孩的月經要比正常女孩早一年到來,會提早進入青春期。 這種被迫的“成熟”,會讓孩子發生什么變化呢? 科學家發現,在幼年被迫和母親分開,承受壓力的小老鼠,會更有“勇氣”去探索世界。挫折和壓力能激發它們的學習潛能,使它們擁有更好的學習能力。 但同時,實驗追蹤反饋,這些早熟的小老鼠,到成年以后,變得有點“弱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早年的被迫成熟讓它們被生存本能逼迫著去探索,才能在離開母親的庇佑下存活下來,而長大后,這些小老鼠主動放棄了學習和探索,只會重復之前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早當家”未必是好事。
過早過寄宿生活,容易使孩子形成回避型或焦慮型的人格,一方面出于自我保護目的,有些孩子會選擇盡量躲避他人,成年后依然如此,另一方面,孩子小時候過集體生活,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相對不多,和父母的關系忽近忽遠,這容易讓孩子感覺到焦慮,成年后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也很容易神經質。 有研究者對福利院中6個月~3歲的孩子進行過調查,發現他們經過盛怒和恐懼這些強烈的情感震蕩后,會以一種新的模式“建立社會關系”。在這種新的關系中,他們呈現出什么面貌呢? 兒童心理學家用了“神經功能頹廢”的癥狀來描述,比如,他們通常會用尖銳的言辭,甚至攻擊性的態度來否定別人的立場;總感覺自己受到了虧待,容易心灰意冷,消極被動;他們還缺乏自制力和抵抗力,容易染上毒品、偷盜、搶劫這些惡習,甚至會喪失良知;他們也沒有能力熱愛別人,不能和其他人建立感情。可以說,孩子覺得自己得到的愛越少,這些癥狀表現得越厲害,越容易惡化,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腦科學家還發現這些孩子長期處于壓力狀態下,產生了腦神經回路改變和情緒管理失調等問題,增加了患病理性精神疾病的風險。 要讓孩子走向獨立和成功,你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那么,如何和孩子建立并維持安全型依戀關系?
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說:
一般來說,當爸爸媽媽關系很好時,孩子的安全感基本就是夠的。在這個前提下,如果媽媽又能很溫和地對待孩子,那么他的安全感就會更充足。 周育如說:
科學家研究發現,長期目睹家暴以及在冷漠家庭氛圍總長大的孩子,腦部會受損,影響他的注意力和學習力以及成人后的親密關系。比如,在孩童時沒能體驗到被愛的孩子,成人后可能無法把愛傳遞給伴侶和下一代。 演員徐靜蕾就曾在《魯豫有約》中提到,
演員徐靜蕾
建造型父母意味著我們要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支持,關注性養育要求我們積極回應孩子。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他,這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美國著名的臨床精神醫學博士塔瑪·瓊斯基在《讓孩子遠離焦慮》中說:
孩子通過“內化”與家長的關系來學習成長的。內化到孩子心里去的,其實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系。比如,如果想讓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不是說從小訓練他獨立,而是要積極回應他,滿足他的需求。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需求積極回應,盡全力滿足了,孩子就會覺得他是有依靠的,那他長大之后就會比較自信,能夠獨自去探索世界。 但如果你從小訓練孩子獨立,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會有一種無助和不安全感,不斷地尋找依戀和滿足,就沒有能量去自我實現了。 孩子的自我信念很大程度上建立于重要的人對待他的方式。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需要給予回應,也就是為他的自我價值信念以及他做事的能力奠定了基礎。 所以,經常擁抱孩子,敏感地回應孩子的需求,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你的孩子。這樣有助于孩子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值得被愛和被尊重的。
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老師童利菁說:
我們可以通過聊天、游戲保持親密,這種心理上的聯結會讓親子間的依戀關系越來越趨于穩定,偶爾出現分離也不會影響這種情感聯結,就像一些大孩子很愛父母,但不需要每時每刻都去黏著父母。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孩子的生活,走心陪伴。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深諳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帶來的安全感無可替代,他曾說自己最驕傲的一件事是,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奧巴馬和他的兩個女兒 所以,別急著讓孩子上寄宿幼兒園、寄宿小學,我們還能擁有孩子多少年?西爾斯說:“對我而言,人生是一次旅行,而不是一場賽跑,我希望我的孩子們享受一路上的每一步。”我則希望,享受和孩子的親密時光,不錯過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刻,直到我們不得不分離。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