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于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后,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里,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述:
在提出致良知宗旨后,他自己不斷身體力行,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確認了致良知宗旨為圣門之傳。當時有人請他去講學,問他除了良知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講,他立刻回答道:
晚年,王陽明在征思田途中,寫信諄諄教導兒子,強調: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最終歸宿,致良知說的提出,表現出他的思想在心學方向上的發展更加成熟,也使得格物及知行合一說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使得王陽明將他的全部思想概括為“致良知”。 “致良知”包括兩重含義,并最終導向陽明心學的終極目標。 一、至極其良知在《傳習錄》上中,徐愛曾錄了王陽明說的如下一段話:
這一段事實上包含了王陽明后來致良知說的某些基本觀念。在這一段中,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即“充其惻隱之心”,以使得“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這其實是吸收了孟子“擴充四端”的思想:
以及:
致良知就是擴充自己發現于日常意識中的,處于本然狀態尚未達到明覺的良知,使阻礙障蔽良知的“私意”、“私欲”全部去除,使良知達到明覺狀態,其全體得以充塞流行、毫無滯礙。從這個意義上說“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行是知之成”密切聯系。 在《大學問》中,王陽明對“致良知”的“致”字進行了解釋:
王陽明在這里將“致”訓做“至”,“至”指至乎極,有極點之意。因此 致知就使要達到“知至”的目的,使自己心中的良知達到極點。《大學問》又說:
可見,致與極相通,指經過一個過程而達到極點、頂點。用于良知,則指擴充良知至其全體。 使良知至其極點,就是“充拓”致其極。王陽明曾說:
由此看來,良知有本體,有發用,如孩提之童愛其親敬其兄,這是良知本體的自然表現,但并不是良知本體的全體,因為良知于此時并未自覺。只有從這些發見的良知進一步充擴至其極點,良知本體才能向其自身全體呈露出來。而從反面來說,良知本體不能呈露,乃是由于私欲障蔽了良知。 因此,致良知的功夫,從其積極的方面來說是擴充良知到其極至,而從其消極方面來說則是去除私欲對良知的障蔽。人無不有良心發現,但此發現還不是良知完完全全的本體,需要有一個致知的過程。王陽明因此指出:
這里也說明致良知就是把心之良知“擴充到底”。 既然良知被遮蔽的原因是“知得善者,卻不依這個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卻不依這個良知便不去做”,那么去除良知之障蔽的方法自然是“知得善者,便依這個良知做去,知得不善,便不去做”,這便是王陽明所說的:
致知在于格物,而格物也就是實實地去進行為善去惡的道德踐履,這正是前面所說的事上磨練,知行合一。而格物又不是去物上求知窮理,因為“心外無物”,所以王陽明說:
又說:
可知格物即是格心。王陽明認為格物不是格外物,而是在自己的心上用功:
二、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王陽明將致良知訓為“至極其良知”,但致良知思想的意義僅由至極其良知并不能完全表現出來。致良知思想的另一層基本意義是依良知而行,以正天下之物,而這是王陽明更為強調的一面。王陽明在給顧東橋的信中說:
可見,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王陽明在虔州時,陳九川問如何致知,王陽明回答道:
可見,實實落落依著良知做去,依照良知去實行、實踐,把良知所知貫穿落實于行動中去。良知在這里表現為一定的規范、準則,不僅自己的行為要符合良知的規范,而且要使天下事事物物都符合良知的規范,即“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王陽明在答顧東橋的書信中說道:
可見所謂格物,就是要依照良知使事事物物都歸于其應然狀態,成為其所應當成為的樣子,就是“格不正以歸于正”。正如王陽明所說,父子之間理當有仁,則正之以仁;君臣之間理當有義,則正之以義;夫婦之間理當有別,則正之以別。這正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致良知在這里表現為一種擔當與氣魄,即要以吾心之良知為準則,使天下事事物物皆歸于正,若做到了這一點,便是圣人的境界。 所以致良知指向了陽明心學的究極目標——圣人。王陽明創立心學之前,從他少年時以讀書學圣賢為第一等事開始,到與湛若水共倡立志成圣人之說,再到龍場時思考“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可以說他的關注點始終在如何成圣人上。而自龍場悟道,他所創立的心學便視成圣為題中應有之意。其“知行合一”說、“致良知”說,無一不指向圣人之境。王陽明教導學者要立必為圣人之志,如《傳習錄》:
成圣的基礎是人的先天良知,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因此王陽明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傳習錄》下記載了王陽明的一段話:
王陽明甚至進一步肯定滿街人都是圣人:
但是這并不代表王陽明認為滿街人已是現實的圣人,普通人只是潛在的圣人,只是具有進入圣人之境的潛在可能性,而想要成為圣人還必須下一番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工夫:
因為良知是每個人所本有的,被王陽明認為是每個人的“真己”,所以“成圣”也就是“成己”。 所以圣人的境界首先就是良知靈明,無私欲遮蔽,也就是格物致知以至良知之極。而由于良知具有內在性,不能無視人的個體的特定存在,因此王陽明強調“人要隨才成就”,在接引學人時認為:
圣人教導學生,不是束縛人的個性,這不同于朱熹以醇儒律人。 同時由于良知無私欲障蔽,天地萬物俱在主體的良知的發用流行中,這也就是心外無物,因此圣人可以與天下萬事萬物一體無間,達到了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
|
來自: timtxu > 《心靈、婚戀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