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父子,兒子成家后,父親終于卸下千金重擔。但是,由于積累了太多的矛盾,他們之間已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 一天,兒子因瑣事與妻子大吵了一架,并且還動手打了她。后來,娘家人來了坐滿兩馬車的人,誓要討個說法。 父親見狀讓兒子道歉,但兒子采取了抗爭的態度,不但不聽父親的勸告,更不服妻子娘家人的威脅。結果,事情越鬧越大,鄰居越聚越多。 但是,兒子認準死理,就是不道歉。最后,眾目睽睽之下,父親向兒子下跪,痛哭流涕,幾近哀求。 僵持一段時間后,兒子跑回家中,一時沖動一把火點著了房子,還拿了一把刀要輕生,眾人慌忙奪下那把刀。 但,兒子并沒有停住。而是,快步沖出家門,終身跳入了門前的大水塘。之后,眾人好一陣折騰,才將兒子救起。 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讀小學時,由于是親眼看到的,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誰人不曾年輕過,誰人不曾年少輕狂過。 年輕的這段時間,天不怕地不怕,沖勁十足。因此,上文中的兒子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行為太過剛強,斷不是可取的。 當時,如果兒子知道了“柔勝剛”的道理,及時向妻子道歉,或許就沒有了后面發生的一系列極端的事情。 男人代表陽剛,女人代表陰柔。古往今來,又有幾位英雄能過美人關。 那么,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有智慧呢,更加走得穩呢? 依我來看,人行于世,知道了以下三點并且將其內化于心,那么他的人生就會圓融無礙、平穩。 1.柔勝剛 柔,代表不直接、迂回、謙讓,辦事講求方法,不一味蠻干。 這里的柔,不代表辦事沒有主見。其實,這種柔,才是有著最大的主見。 老子強調的柔,是指的柔中帶剛,有韌性,有原則。 歷史上有名的王陽明、曾國藩,前者平定了宸濠之亂,后者平定了太平天國。他們無不是精通老莊之學的,并且還很擅用老莊之學。 尤其曾國藩的佳句:“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更是讓人嘆絕,人世間的事情,不是這頭高,就是那頭高,一時低頭又何妨。 生活中,我們太在意了細節,尤其對于一些微小不涉及原則的家事。總是用“剛”的方式去處理,結果導致家庭氣氛緊張。筆者的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太有原則,硬是活生生地把芝麻大點的小事做大。 對于家庭之事,有人說:做到了張弛有度,就懂得了柔的好處。對于大事不能丟原則,小事輕輕一點即可。往往對于大事,如果以柔的方式處之,也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弱勝強 關于“柔勝剛,弱勝強”,老子給我們指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老子說: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不懂得這個道理的,卻沒有人去真正實行它。 影視劇中太多的案例,一開始小人物不起眼,淹沒于人群中。不問收獲,但問耕耘。終有一日,能量積累到足夠時,往往可以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將看似無法打敗的敵人打敗。 現實社會,爭強好勝的例子太多,自以為聰明的人,無不在展示著剛強、優勢的一面。其實,這些是不符合老子的處世之道的。 狂風折樹,細草猶在。 幼苗從巖石縫隙中鉆出。 無不是在喻示弱的事物也是有強大的力量。 “拿得起”是強梁的表現,“放得下”是柔的體現。但是,人們往往是“拿得起,放不下”。 努力追求的東西,最后得不到,往往是痛不欲生,久久不能釋懷,久久不能放下。癡心若強,把弓拉得太滿,也往往最容易傷人至深。 柔勝強,一語蘊藏太多智慧,只有踐行,方得奧妙。 3.以天道為德 人,立于世間,所作所為是要符合天道的。否則,天會概之。 天道昭昭,疏而不漏。冥冥之中,人在做,天在看,天會假借與人,將做壞事做盡者伏法。 有違天道的,則會被懲罰。符合天道的,則會受到天助。 《道德經》中,老子在多處強調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可謂用心良苦。這就好像是教授了一遍后,擔心害怕學生記不住,于是多次強調。 太多的智慧蘊藏于《道德經》中,如果我們能細心踐行,并且勤奮堅持,那么做人做事就會順利無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