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清雅閣書畫 2019-10-24 17:51:58 前言: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致謝! 在前幾期的內容里就對明代大才子文征明的一些傳世佳作做了介紹和分享,很多書友都非常的支持和喜愛文征明的書法,尤其是對他的行書更是贊不絕口,很多網友表示:老文的書法可與書圣王羲之相媲美。對此我們今天也是秉著滿足各位書友的口味,吧文徵明的短篇行書作品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書友能夠喜歡。 書者介紹:文征明的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
文征明66歲為沈天民書《滸溪草堂》行書欣賞 文征明66歲為沈天民書《滸溪草堂》行書欣賞 文征明66歲為沈天民書《滸溪草堂》行書欣賞 文征明66歲為沈天民書《滸溪草堂》行書欣賞 文征明66歲為沈天民書《滸溪草堂》行書欣賞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的曲折坎坷:《滸溪草堂圖》原藏沈天民家中,明末遺失。沈天民曾孫沈培風少時曾在朋友姚子文家見到此畫,想要購回,卻終究沒好意思開口,一直是心頭的一塊心病,念念不忘。二十年后的一天,得知姚子文已于一年前的冬天患病不治而逝的消息后,沈培風立即前往浙江的姚宅,欲覓得此畫,可惜宅內已空無一物。有道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有人將畫送上門來。經過二十年世事滄桑,百變流轉,培風又遇此畫,便下定決心說什么也不能讓機會從自己身邊再次溜走。于是,幾乎傾其所有,重金購得,并請工匠重新裝裱后珍藏起來。此舉顯示出培風與其曾祖一樣不忘本,具有難得的孝心。當年天民雖生活在城市,但仍不忘先祖的桑梓生活而在城市中修建草堂,取名為滸溪,才得以有畫作《滸溪草堂圖》留傳至今,讓后人一睹名家畫作的風采。 此畫后又流入清內府,從畫上的印記可得知。其中包括:清高宗弘歷(乾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和扁方印,"乾隆鑒賞"白文圓印,"嘉慶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溥儀(宣統)"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方印。溥儀在遜位前,又將此畫以賞給其弟溥杰為名,連同其他一些書畫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直至二戰結束后,溥儀攜畫潛逃到吉林省臨江市,在那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截獲。先被移交給東北人民銀行,又轉交至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最后交由東北博物館即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珍藏至今。 為沈天民書《滸溪草堂》釋文品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