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金捷幡(ID:jin-jiefan),作者:金捷幡,
舊軟件江湖里曾有兩大山頭:貝爾實驗室和IBM。
貝爾實驗室的UNIX和C語言堪稱九陽真經,后來被幾個大徒弟IBM、伯克利、Sun和蘋果等抄去各立門派。
無門派的芬蘭小伙子Linus則拉攏了一幫聚眾分頭模仿UNIX。
IBM的山頭更高一些,SAP和微軟都發跡于其當年的分支業務。
而IBM的關系數據庫論文則像九陰真經,率先抄走的大師兄Oracle很快稱了霸,后來的師弟師妹抄走后一團亂戰。
今天,最賺錢的軟件包括各種操作系統和商業數據庫還是源自上面幾個山頭。
不過,天下大勢已變。
誰不包裝成“云計算”公司,那股價都沒法看。
頭上還得插朵“人工智能”的小紅花。
IBM
作為舊世界第一大山頭,IBM在諸多商業軟件的外部競爭中都敗下陣來:
OS/2 Warp vs. Windows 95、DB2/Informix vs. Oracle、Lotus Notes vs. Exchange/ Outlook、Lotus 1-2-3 vs. Excel.……
上面這些軟件我還真都見識過:尤其用Notes的那幾年,對拐著彎的設計思路實在只能佩服。
J2EE流行時,WebSphere、Eclipse、DB2、Rational、Tivoli全家桶感覺是道強悍的馬其諾防線。
不料云計算后來突破了這道防線。
現在IBM把自己重新包裝成世界第一大“混合云”公司和第一大“商業AI”公司,然后其第二大業務叫“認知方案”。究竟是怎么個混合,怎么個認知,有多少傳統業務放在里面,好像也沒人細問。
Oracle
Oracle和IBM一樣,鐵桶一般的全家桶曾讓埃里森一直對云計算嗤之以鼻,直到大事不妙扭頭all in。
Oracle歷史上的收購絕對都是快準狠,Sun、BEA、PeopleSoft、Siebel、Netsuite等幾次收購都堪稱完美(插一句,惠普好像各種收購都搞砸了)。
在新時代Oracle的商業軟件帝國存在幾個bug:
1. 旗下開源的Java和MySQL怎么控制
2. 硬件體系沒有IBM那么多忠粉
3. ERP和CRM無法躋身第一
4. 數據庫門檻越來越低
5. 云計算起步太晚
所以,埃里森不當CEO改當CTO這一點很有意思,也很有勇氣。

Oracle財報中超過80%的業務叫Cloud Services或Cloud License。說實話,硬把幾乎所有業務都掛上云的名字,痕跡太重了。
Oracle當年也算慧眼識珠,26歲就讓Benioff當上副總裁。可惜金鱗豈是池中物,Benioff后來帶著Salesforce一飛沖天。
我十年前用過Salesforce,各種Opportunity一加就出報表。說實話當時感覺就是個Web版Excel跟蹤表,完全沒看出技術含量。但是,事實證明了簡單實用是SaaS的王道。
SAP
另一個背后插了Oracle一刀的是SAP。
原先SAP的大客戶絕大多數用的是Oracle數據庫,埃里森也曾得意地說,SAP和亞馬遜付給他很多很多錢。
直到2013年我去SAP北京大會時,突然被震撼到了。原來HANA是SAP的殺手锏:極速的內存數據庫。而且在當年,HANA已經和ERP整合了。
這對于以數據庫無比自豪的Oracle來說,是件又丟面子又丟業務的事。
真的是德國思路:你的豐田雖然優化得不錯,但大公司就是有錢買保時捷,秒到你吃土。
那年大會的免費盒飯也讓我印象深刻,ThinkPad式木盒加涼菜藍澗和水果,應該有50元的標準。吃過不少免費盒飯,那時這個規格少見。

SAP的思路確實高大上,別人學不來。這也逼著Oracle另辟賽道去買了NetSuites,走SaaS ERP的路子。
近20年前的R/3我也用過兩年,還是Java的版本,慢成狗。當時不能理解那時的電腦怎么能跑Java這種東西,但后來證明SAP是對的,前瞻性眼光毒辣。
Google
00年代在幾個老廠斗法的時候,自稱“不作惡”的Google突然拋出幾篇“葵花寶典”宣告了新江湖的到來。Jeff Dean獨孤求敗。
缺頁的寶典GFS,MapReduce和BigTable集合了自宮過的一堆屌絲硬件挑戰名門正派的SQL,中間的撕逼略去不提。
然后一些大廠剛好打著去IOE的旗號,學習到了分布式并發處理方向。他們混了一些開源SQL和NoSQL,搖身也變成名門正派。
并發老爺爺IBM Z在全球每天處理300億次交易,在一邊嘆氣。
十年往前是Google號令天下的時代,Gmail、Earth/Maps、Drive、Youtube、Android、Picasa、Art、Voice、Reader、Chrome等全是精品。那時打得微軟滿地找牙。
但近十年,Google幾乎再沒有提供給教友玩的新品了。它自己倒是去練了不少詭異凌厲的劍法(Caffeine、Dremel、TensorFlow...),但對終端用戶直接有用的很少。
Google的核心技術每樣可能都遙遙領先n年,所以它當年的云平臺GAE也走了這個路子。結果被當時低小下的亞馬遜鉆了空子。
GAE剛出的時候,我和周圍一圈小伙伴都用它科學航海,不過沒半年就不太靈光了。那時其實沒多少人能理解這種云的價值,大家都覺得不能控制虛擬機的方式好怪異。但實際上這才叫云“計算”,而不是云“主機”。
現在Google Cloud已經提供Spanner、Kubernetes等很多先進服務,但有意思的是,各種公司還是對它敬而遠之。
亞馬遜
我自己用AWS也有十年了,開始覺得免費試用一年簡直無敵了,到期了再注冊一個賬號繼續免費。
結果這十年在AWS刷的信用卡也有十幾萬美金了,不服不行。
一開始對Instance、volume、image、block store等詞感覺都認識卻不認得,覺得這種思路很怪異。沒想到AWS培育了市場,后來國內大廠幾乎都是照抄。
早期AWS的Service菜單只有EC2、S3和EBS等幾樣,后來不停地增加到現在滿滿一屏都顯示不下了。AWS從IaaS真正轉到了全面的云計算。
AWS確實堅若磐石,這么多年我幾乎沒碰到過宕機。
AWS還有響應很快的客服,對比其它幾個傲慢巨頭,這是難得的優勢。
加上AWS不停地主動降價,我自己還真挑不出什么毛病來。
值得八卦一下的是粉火腿先生Chris Pinkham。他在南非大學畢業后創業做ISP賣掉,30歲財務自由后買船和媳婦全球航海玩了一年。
貝索斯后來請他到亞馬遜做Engineering VP,管基礎設施。他和Black提出了EC2設想后,說要回南非照顧媳婦生二胎。著名的對員工冷血的貝索斯居然為了他在南非新開了個辦公室,讓他在當地招人做EC2。
這個故事說明了:老板如果對你不好,也許你真的不夠牛。
微軟
在近年很多文章里,Azure和納德拉都被神話了。
應該給鮑爾默平反的是,在他在任時已經提出對云計算全力以赴,這也是選納德拉繼任的原因。
在微軟最新2019年財報中,云收入是381億美元,只占總營收的大概30%。看起來金額是不少,但是這里面塞進去了Office 365、Dynamic 365和Linkedin的商業收入,所以混淆了SaaS和Azure的業務。
微軟365這種訂閱模式帶來的利潤增長,嚴格說不算技術驅動(Google Docs十多年前就有的技術),也不算和Azure有很大關系。
其實,微軟的業績好是天時所致,現在是黃金時代:除了Azure之外,Windows授權、Bing、Xbox以及Surface等消費類業務等都全面增長。
人工智能
云計算這十幾年從被各種鄙視到笑傲江湖,比起AI已經算很幸運的了。
AI一直是頭上插的那朵花,只能用來吸引人,卻難以結出賺錢的果實。
IBM在AI兢兢業業幾十年,稱得上是五岳劍派總盟主。它是最早推出語音識別軟件的,結果現在被后輩群超。它也是以前的棋圣,但并未帶來產業的變革。
Watson強攻醫療AI,但陷入標準的泥潭。在我看來,人類病歷中估計至少1/3是存在錯誤的,錯誤病歷并不像下棋那么對錯分明。法律AI也是一樣,學習了再多的案卷,也不一定學得會公正。
千秋萬代的神教Google放出的阿爾法狗,堪稱新一代葵花寶典。江湖人士一下子開了竅,現在言必稱“機器學習”。
只是Deepmind自己都不知如何落地虧成狗,想掙快錢的江湖各廠也傷透了腦筋。
最成功的是安防圖像識別吧,因為有好大的客戶買單。
大家發現,仿AI好像更賺錢。現在分析你喜好叫AI,自動P圖也叫AI。搶票、幣圈、互金黑產估計也自稱落地的AI了。
蘋果不太吹人工智能,但提供了機器學習的框架。我仔細看過微軟的財報,它對AI也是輕描淡寫。只是和IBM一樣,微軟用了“認知”這個AI屆的大詞。
AI一定是未來,但是可能現在它只是泡沫。
我心目中真心研究AI垂直應用的,是特斯拉。盡管人家并不以AI宣傳。
特斯拉是像極了蘋果那樣軟硬件一體的公司,明年Model Y應該算是革命性的iPhone 4了。和蘋果首款A4一樣,Model Y擁有Jim Keller參與打造的超級雙芯片,可以用神經網絡同時處理汽車前后左右8個~10個攝像頭的實時圖像。從原理上講,再貴的激光雷達也只是雷達,無法模擬人眼看到的一切,比如讀出各種路牌。
這個真的很難很難,但路要一步一步走。
深入理解AI的本質和倫理,積極面對其挑戰的,才是真的勇士。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金捷幡(ID:jin-jiefan),作者:金捷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