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明朝第一哥,歷史、文化、軍事、人文、政治全領域大伽。姓 名:王守仁。浙江紹興余姚人。 政治成分:大地主,富二代(傳說是王羲之的后人); 有名典故:格竹子。為驗證朱熹'格物致知'學說,對著竹子格了七天,勞思成疾,最終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說。 代 表 作:《傳習錄》 個人簡歷:三次考試后中榜,六品,因得罪劉瑾權奸,被打四十屁股,貶為龍場驛丞,后龍場悟道'人心即為理,知行合一,以心為本——心學',成就圣人理想。 劉瑾死后,被兵部尚書王瓊看中,安排他去江西剿匪,利用心學,大玩游擊戰術,天天出陰招,沒多久,大家都搞不惦的土匪竟然被王陽明輕輕松松搞惦。 后活捉想當皇帝的寧王朱宸濠,因為碰上王陽明,朱宸濠苦苦策劃三十年,結果三十天就玩完了。 此后,王陽明還干過很多牛叉的事情。比如平叛,辦學校講心學。 五十七歲,王陽明病逝。臨終之時,唯留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心學主要內容:心即理。吾心即天理,心是本體,本來是如如不動、無善無惡、非善非惡,但觸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樂就有了善惡是非之心,此時需要我們用良知來校正。 致良知。即隨時校正自己的良知。當我們的私心雜念剛一萌動之時,良知第一時間是可以感知到的,而我們就是要抓住這個第一時間的良知,將這個不善的欲念去除,是謂去惡存善,這也是王陽明心學最關鍵的一步,王陽明先生總結'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 知行合一。良知知道了,關鍵就在于具體行動了,是想偷懶還是想占便宜,心已經告訴你了,那你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及時改正呢。所以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總結起來,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相關名言: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若動,萬物皆動; 3、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4、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6、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9、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10、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11、天理即人欲。天理即仁心。 12、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13、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4、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15、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
來自: 野草ijigrbis7r > 《禪修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