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坑戶外時,什么也不懂,在前輩的建議下,入手了護膝就跟著去戶外了。但護膝具體有什么用是一概不知,只知道能保護膝蓋。其實,戶外人對戶外運動中到底用不用護膝一直存在爭議。該不該用,什么時候用也是眾說紛紜,還有人秉持“運動必備論”的觀點。  玩戶外,千萬別以為帶上護膝就萬事大吉了——長時間佩戴護膝,反而會讓你更容易受傷。膝蓋本身有自己的保護裝備,就是肌肉和韌帶。雖然護膝承擔了膝蓋周圍一部分肌肉的任務,輔助肌肉對膝蓋起到支撐和維持穩定的作用,從而保護膝蓋。但是正因為這樣,長期使用護膝會導致肌肉得不到足夠的鍛煉,而變得越來越弱,一旦不佩戴護膝時,就會更容易使膝蓋受傷。
by:The Adventure Junkies 既然護膝要穩定你的膝關節,就需要以較大的力度捆綁在膝蓋周圍,從而壓迫到肌肉與血管,所以長時間使用護膝后,容易導致血液循環變差,造成腿部麻木或抽筋。 穿戴護膝后,髕骨完全被包覆。當膝關節彎曲大于 45度時,護膝便會限制髕骨與股骨相對位置的滑動,特別是需要常常上下樓梯和下蹲的人群,長久下來就會增加髕骨退化的機率以及加重膝關節疼痛。 對于膝關節術后的人來說,經常戴護具會導致膝關節的伸直和屈曲角度受限,從而導致步態的異常。
看到這里或許很多驢友會問,那么護膝是否百害無一利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膝關節本身沒有損傷,但是在劇烈運動中膝關節有受到損傷的可能,需要佩戴護膝預防受傷。 膝關節的軟組織如韌帶等損傷,需要佩戴護膝來避免損傷地加重和促進損傷的康復。 膝關節因為風濕等疾病出現關節變形,關節變形造成下肢力線異常,會加重對膝關節的損傷,此時需要配帶護膝矯正下肢力線。 簡而言之,健康的膝蓋,在參加一些劇烈運動時,可以佩戴護膝來避免受傷;已經受損的膝蓋,佩戴一個護膝,可以避免傷病的進一步發展,和保證運動順利完成。① 筒狀護膝:這種類型的護膝,可以完全包覆膝關節,并對整個膝關節起到一定的固定和支撐作用,同時可以控制膝蓋輕微的腫脹,也可以為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保暖。 適用人群:適合膝關節問題輕微、難以區分膝關節疼痛位置的人,或有慢跑及快走習慣的人。注意:因為髕骨完全被包覆,當膝關節彎曲大于45度時,護膝會限制髕骨與股骨的相對位置,長久下來會增加髕骨退化的機率及加重膝關節疼痛。因此這類護膝并不適用于日常生活佩戴,尤其對于常常需要上下樓梯或下蹲的人。 ② 對于有半月板損傷,并且喜歡徒步的人,可以選擇支撐性護膝。這種護膝可以分擔一部分壓在半月板上的負重,從而保護半月板。 ③ 對于有韌帶損傷,還需參加運動的人,可以選擇緊固支撐型護膝。護膝的緊固性可以限制膝關節運動幅度,再配以側邊的支撐條,可以有效緩解韌帶壓力,防止再次損傷。 這種護膝在髕骨的位置設計了開孔,開孔處進行了特別的加厚加強處理。開孔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護膝對髕骨的壓力,同時可以更好地固定髕骨,避免髕骨異常移動而產生摩擦疼痛。 by:ReviewNight.com 適用人群:適合髕骨有異常運動、髕骨后側疼痛、上下樓梯及蹲下有困難、經常跑步的人使用。這種類型的護膝由于不會壓迫到髕骨和限制膝關節的彎曲活動,因此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戴。又稱髕骨加壓帶或髕骨帶,呈圓環狀,固定在髕骨下方處的髕腱上。束帶型護膝給予髕腱一定的束縛力,能減少運動時髕腱被過度牽扯,從而減輕疼痛并使髕腱獲得適度休息。但這類護具對膝關節其他部位沒有保護效果。對于韌帶和半月板損傷的人,不適合用此類護膝。 適用人群:適合髕腱炎、膝蓋下方疼痛的患者,也適用于經常跑、跳,喜好球類運動或經常騎行的人。 護膝的種類有很多,只有選擇合適的護膝才能對膝蓋起到保護作用。當然護膝的選擇除了以上類型以外,還要考慮材質和大小的問題。護膝承擔了膝蓋周圍一部分肌肉的任務,輔助肌肉對膝蓋起到支撐和維持穩定的作用,從而保護膝蓋。也正因為這樣,長期使用護膝會導致肌肉得不到足夠的鍛煉,而變得越來越弱,一旦不佩戴護膝時,就會更容易使膝蓋受傷。因此,對于膝蓋健康的人,如果不是進行較為激烈的運動,最好不要佩戴護膝。對于膝蓋有損傷的人,可以適當佩戴護膝,但是同時應重視膝蓋周圍肌肉的鍛煉。除此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軟骨營養缺乏,骨骼中的無機物增多,骨骼彈力與韌性減低,易導致關節軟骨和骨退行性病變。所以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一定要更加注重關節的保養。 體重增加,下肢關節承重的壓力也會增加,引起體位、步態變化,改變關節的生物力學,發生膝內翻或膝外翻,也就是常說的“O”形腿或“X”形腿。此外,代謝異常也會對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傷,比如,高脂血癥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存在相關性。因此,對于肥胖者來說,適當運動,注意飲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運動、出行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急性外傷,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以免留下后遺癥。人體軟組織(包括肌肉、韌帶)傷后的修復期一般是4周,不及時治療或充分休息,容易留下病根,比如常見的“習慣性崴腳”。此外,關節慢性勞損、不正確運動方式帶來的非急性傷,也會加大骨關節炎的風險。要注意關節周圍肌肉的鍛煉,增加關節穩定性。 關節用得太狠,容易導致機械磨損,破壞軟骨。頻繁爬山、爬樓等是非常傷害關節的。平時可通過慢跑、游泳鍛煉身體,既不損傷關節又能強身健體。 中醫講“寒主痛,寒主凝滯”,關節受涼會引起疼痛,易導致關節僵硬。因此,要注意保暖。

------------------轉自兩步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