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是一個階段性測試,體現了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成效及教師的教學效果。現代社會什么都在追求快,而我們的學校教育要慢下來,尤其是中小學階段,需要的是慢的、等待的教育,要回歸基礎,回歸習慣,甚至傾聽一個個生命慢慢成長的聲音。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清晰化,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教師和學生就不會急躁,因為所有的緊張和恐懼都來自現實和期待的距離。在我的眼里,初三的教學應瞄準中考之總體打算,所以期中考試后,我們需要做的是學生學習分析、教師教學分析、改進方法的對策、總結如何把好習慣堅持下來的措施方法。 一、分析試卷,分析學生 任何一門功課都有三個層面的水平——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詞語、定義、定理、公式、基本觀點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解決基本問題的能力水平);綜合技能水平(解決比較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通過考試卷子和平常的作業,可以分析出這三個層面水平的情況,哪方面差,重點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一是心態。每次考試結束,總有同學說,自己太緊張了,沒有發揮好,這就是考試心態的問題,其實是不夠熟練的結果。原因如下:有的是急于求成,以致眼高手低的;有的沒有按老師要求做好充分復習準備并害怕考試的;有的弄虛作假,企圖作弊過關的,當然是極為少數;還有的在做完所有的題目后,沒有仔細檢查。我在監場時就發現個別學生在交卷前20分鐘就開始在草稿紙上畫圓圈,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試卷講解完后,不少學生說:這道題我會做啊,忘了檢查,畢竟會做和完全做對不能劃等號,綜合題目考察的是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甚至有學生在考試時打盹,可能是內在缺乏動力的表現,不多責備,但需認識。 二是技巧。每次考試總能發現一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考試技巧,如:覺得考試時間不夠,字跡潦草,連自己都看不清,這是內心浮躁缺乏自知的表現。有的答案寫在密封線內,被裝訂看不到,這是答題規則問題;甚至有學生獨辟蹊徑,先從最后一道題開始做,試卷的題目一般是從易到難,所以從第一道開始答是符合科學思維的,這樣答題會漸進狀態。 二、找對策,是關鍵 成績后進的學生重點是夯實基礎,找回信心,相信成績必定穩步上升,不要總盯著分數,反而讓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自卑情緒,要關注自己的當下,不要恐懼,繼而通過不斷努力強大自己的內心。有的學生到了高年級分數稍差就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學不會了,其實,每科的基礎知識是每一個學生通過努力一定能學會的,試卷的基礎知識考查比例占到60%,只要把基礎知識學扎實了,就可以考及格,希望同學們把時間化整為零加強記憶。成績處于中等的學生,要趁機鞏固基礎,做到厚積薄發。對于優秀的學生,要把眼光放長遠,注意做題的深度和廣度,平時注意突破中等難度題目進而突破綜合性難題,為中考做鋪墊。 針對考試中的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幫到學生們。如果在考試中,記憶性的題目失分過多,是基礎知識把握不牢固,注意重復記憶。如果知識應用出錯較多,是計算能力欠缺,平時加強練習,注意做題的正確率和做題速度。另外要自問是否心存僥幸心理,認為平時拖拉點無礙,等到考試前幾天,認真一點就可以應付?如果有,這是你一廂情愿的幻想,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超常的發揮,這是最簡單的因果關系。 期中考試已結束,希望同學們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與目標,畢竟自律的孩子才是最優秀的。相信你們會把期中小測當做一面鏡子,返照自己的優缺點,順利有效的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