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孩子的心? (一) 現象思考 菲菲3歲之前很乖,很聽爸爸媽媽的話。可是,過完3歲生日之后,菲菲好像變了,越來越不聽話了,還會和大人對著干。爸爸媽媽叫她做什么,她都是說“不好”“不要”“不行”“不喜歡”。 爸爸媽媽擔心她看電視時間長了會對視力有影響,想把電視關掉,帶她出去走一走,她不同意,耍賴地挪在地上就哭,而且有時候還故意跑到電視跟前近距離地去看個夠。無奈之下爸爸媽媽只能嘆息:“我怎么生了這樣的孩子!” 要喝水的時候,菲菲一定要自己去飲水機那里接水。可是,她多數不會把接水口關好,任由水一滴一滴地漏著。當媽媽讓她去關好時,她會使勁在上面拍打兩下,然后就說:“關不好。”媽媽叫她再關,她還是老樣子,還嘟起嘴巴“關不好。不關了。”最后還得媽媽起身去關好,“真的氣死了!“ 菲菲喜歡吃零食,爸爸媽媽教育她,零食吃多了會蛀牙,雖說以后會換牙,但是乳牙也要保持健康啊。可是,菲菲捂著耳朵“不聽不聽!”地嚷嚷。甚至有時吃多了,飯也吃不下。不得已媽媽把零食藏起來,菲菲找不到零食吃,就哭啊鬧啊,整得一家人不得安生。爸爸媽媽真拿她沒辦法! - - 怎么3歲的孩子就那么叛逆了呢?為什么孩子會不聽話?我們應該怎么做? “真拿她沒辦法”、“簡直氣死了”、“我怎么生了這樣的孩子?”是啊!攤這么個孩子,真的很傷神,很費氣!就好像上天專門安排他來“折磨”我們似的,絕對是一個小冤家!可是,在此之前,孩子天真活潑、乖巧聽話,特別可愛,是我們的開心果、貼心棉襖。為什么會突然說變就變了呢? 俗話說“3歲的孩子討人厭”,這話正說明了此時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不要”、“不行”、“不可以”、“不喜歡”正是孩子向我們發出的“獨立宣言”,是不再凡事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表現,是孩子心理發育逐漸完善的必然過程。 2—3歲的孩子進入人生“第一反抗期”,這個時期的突出表現是出現獨立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逆反心理很強,常常做我們禁止做的事情,一旦遭到反對和制止,就會發脾氣,固執不聽話。盡管我們的要求合理,孩子的第一反應幾乎也都是“不”,似乎覺得必須用不服從來表現自己的存在。 案例中菲菲的各種表現,偏要走近看電視、不關水龍頭、偏吃零食,這些都是菲菲追求獨立的表現。面對孩子執拗、任性、甚至強硬等“鬧獨立”的表現,如果我們不懂孩子心理、不加分析統統歸咎于“不聽話”,就會像菲菲爸爸和媽媽那樣,擺出家長的架勢,輕則訓斥,重則打罵,這樣就會在無意中損傷和打擊孩子的獨立性,導致孩子產生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長。如何正確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人生“第一反抗期”? 后續內容,明天繼續。 讓孩子成為孩子 讓父母成為父母 讓家庭成為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