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朱元璋到底有多丑?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算是一個傳奇皇帝。從在寺廟干活到君臨天下,朱元璋創造了歷史上少有的帝王發跡史。而關于朱元璋的相貌則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他極丑,一種認為他長相雍容富貴,明顯走向了兩個極端。 有關他相貌極丑的描述,大致上是這樣的:下巴凸起,耳朵肥大,還長著麻子,眉毛豎起,典型的面有異相。另一種,則是人們在帝王將相圖一類的畫像上看到的:他是一位和藹可親、器宇不凡的老人,身著黃袍,坐在龍椅上,白色胡須,根根可數。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該信哪個版本呢?朱元璋本人究竟長什么樣?以及,為何他的長相會出現兩個版本? 雖然當代沒人見過朱元璋本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長得不差。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但他們在官吏選拔上依舊延續"書言身判"的標準。換句話說,以貌取人也是當時人們的習慣。如果朱元璋長得太差,就肯定是成不了郭子興的親兵,更不會受他親睞,成為他的東床快婿的。 談到這一點,怕是有人要反對了。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在郭子興軍中,就因異相引起重視,被郭子興認為是異人。其實不然,在群雄逐鹿的時代,一個特點只是面有異相的人,是不可能一步步爬到帝王之位的。中國古代皇帝有不少都"面有異相",這其實是在給他們上位找理由。因而從元末的審美習慣來說,朱元璋至少長的沒有現在流傳的那么難入眼。 此外,對于自己的出身,朱元璋不但從來沒否認過,且還說得很實在,如"朕本農夫""淮右布衣" 等。這也不難理解,從吃不上飯的小和尚到黃袍加身,君臨天下,作為一個成功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朱元璋自然要宣揚自己的奮斗歷程。這其實也說明,就連他自己都在強調,他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實力,而不是所謂異相。
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朱元璋在前辛辛苦苦給自己正名,而朱棣作為兒子,卻是之后丑化他的第一人。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對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可是,他的兒子朱棣卻不這樣想。 況且,朱棣的皇位是他從侄子手里搶來的。作為繼任者,朱棣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因而為了順應"君權神授"、"天命所歸",為了強調自身的正統性,朱棣就想出來丑化自己父親這一招。 丑化朱元璋,那么作為朱元璋正統繼承人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會多少受影響。而此時朱棣再突出自己作為"丑八怪"朱元璋的兒子,卻是多么的相貌不凡、器宇軒昂,就很容易給百姓造成朱棣是"天選之子"的感覺。于是朱棣可謂是不遺余力地推動朱元璋相貌的異像化。
在朱棣的推動下,永樂中期,朱元璋逐漸有了異貌。后來,再由相士按照帝王相貌進行加工,并寫進了《明太祖實錄》。于是,朱元璋從奇人,變成了"奇骨貫頂",并開始向今天我們看到的丑畫像的那個方向發展了。 早在隆慶年間,朱元璋的畫像就已經出現了兩個極端。當時,武英殿所藏的朱元璋像,"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像大不類"。萬歷年間,民間有關朱元璋的畫像被進一步丑化。他的臉上出現了大量麻子,即所謂的左臉十二黑子。而皇宮中的所藏畫像,則依舊是雍容富貴之像。 之后滿清為強調自己奪權的正當性,丑化明代帝王,完成了朱元璋異相的最后一筆。《明史》是在清朝編纂的,因而清人有足夠的精力和空間去丑化朱元璋。朱元璋丑像上的滿臉大麻子,就是清人的手筆。 朱元璋的異相,是在漫長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朱棣是第一個丑化他的人。而到了明中期,在朱元璋雄才大略和血腥殘暴兩種性格的作用下,在皇宮和民間,朱元璋的畫像逐漸走向兩個極端。清代為了抹黑明王朝,繼續丑化明朝帝王。最終,朱元璋的相貌就出現了走極端的兩個版本。
至于朱元璋是真的丑嗎,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變得不可考。不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本就不該只看他的外貌,應從多角度分析其人。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他結束了元末以來的混戰,結束了元代蒙古人對漢人殘酷的剝削,讓中國又一次進入大一統的繁榮發展階段,就這幾個貢獻來說,無論朱元璋的外貌如何,他都值得被世人記住,都應該得到世人的一份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