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付大師學經方 跟隨全國著名經方大師王付教授學經方,用經方,以王付大師的經方理論體系為核心,系統研究、學習、總結、整理,以全新的解讀方式,全面剖析吳茱萸湯的基本脈證,弄懂仲景本意,學好用活吳茱萸湯。 吳茱萸洗,一 升(24g);人參三兩(9g);生姜切,六兩(18g);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津。溫服七合,日三服。 溫肝暖胃 ,散寒降逆。 肝寒氣逆證 :頭痛,干嘔,或嘔吐清稀涎沫,下利,手足厥逆,胸滿,煩躁,舌淡,苔白,脈沉遲。 肝寒氣逆證的基本病理病證是寒氣襲肝而濁氣上逆:肝氣虛弱。所以,治療肝寒氣逆證,其用方配伍原則與方法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證機選用溫肝散寒藥 寒邪侵襲于肝,肝氣為寒氣內擾而逆亂于上,則癥見肝氣上逆之頭痛,干嘔,吐涎沫,其治當溫肝散寒,在選用溫肝散寒藥時,還要最好選用具有降逆作用的藥物,從而達到既降逆又散寒。如方中吳茱萸、生姜。 2.合理配伍補氣藥 寒氣之所以侵襲于肝,是因為肝氣風有不足。因此,在選用溫肝散寒藥時,必須配伍補益肝氣藥,以使肝氣能夠積力抗邪于外,寒氣不得內留而消散。如方中人參、大棗。 3.妥善配伍補血藥 肝有寒,其治當溫陽散寒。又因肝主藏血,若用溫陽藥稍有不當,則易傷肝血,故其治最好配伍補肝血藥,在選用補血藥時,其最好具有溫肝疏肝作用,以期取得最佳療效。如在方中可加當歸、柴胡。 4.隨證加減用藥 嘔吐明顯者,加半夏、陳皮,以理氣化濕散寒止逆;頭痛明顯者,加蔓荊子、白芷,以散寒通經止痛;泄瀉明顯者,加山藥、茯苓,以健脾滲利止瀉,等等。 1.藥用個性 吳茱萸溫肝散寒降逆,暖胃通陽止嘔。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與吳茱萸相用,溫暖肝胃,助陽通陽,降濁散寒。人參大補中氣,和胃益脾,補益氣血,滋養肝胃。大棗益氣和中,溫陽以補陽,并調和諸藥。 2.藥用共性 根據吳茱萸湯方中藥用主治的個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據方中用藥相互作用的協調統性與個體差異性,從而決定認識、研究與應用吳茱萸湯治法不僅可主治肝寒氣逆證,還可主治陽明胃虛寒證,并對下列所舉病種而具有吳茱黃湯主治病理特點者,以法用之.則可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陽明胃虛寒證:食谷欲嘔,胃脘冷痛或脹滿嘔吐清水.或胃脘嘈雜吞酸,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本方可以用于治療消化系統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合并幽門梗阻、神經性嘔吐、賁門痙攣、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慢性肝炎等,神經系統之神經性頭痛、腸胃神經官能癥、癲癇等,循環系統之冠心病、高血壓等,婦科之痛經、帶下等,以及肌肉痙攣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1.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2.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3.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勤求仲景.博識經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