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至13世紀,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賀蘭山麓,生活著一支古老的民族——黨項族。 西夏王朝就是由黨項族拓跋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稱帝建立的大夏國,建都興慶府,史稱西夏。西夏立國190年,先后與宋、遼、金、蒙鼎力抗爭,其統治范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陜西的部分地區,他們積極吸收漢族文明,創造了輝煌的西夏文化,留下了獨具特色的西夏文字,還有很多玄密珍貴的寶藏文物,但隨著成吉思汗蒙古鐵騎的掠過,西夏王朝神秘消失了…… 《大夏尋蹤——西夏文物精品展》近日在寧夏博物館開展,展覽集中了建國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古發掘的西夏文物精品158件套,從西夏文字、西夏鑄造、西夏瓷器、西夏建筑等方面,全面、真實地展現了西夏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市民和游客身臨其境感受寧夏版的“國家寶藏”。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鎏金銅牛。 說到鎏金銅牛,去過寧夏博物館的人可能都不陌生,它就陳列在寧夏博物館二樓通史展廳的“大夏尋蹤”這個單元內最醒目的位置。鎏金銅牛全身散發著柔和金光,如真牛一般大小,重188公斤。青銅鑄造,中空,外表通體鎏金。這座銅牛制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于一體,代表了西夏最高鑄造技術的成就。 鎏金銅牛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區101號陪葬墓。西夏陵當初被蒙古大軍破壞過,后來又遭到盜掘。遺留的只有地面建筑構件和殘碑比較多,墓室里基本是空的。歷時10個月的挖掘工作中,前8個月挖的都是土,直到發現墓道底部的墓門時,大家才眼前一亮。兩件大型文物這時重見天日,其中就包括鎏金銅牛。 西夏墓葬中隨葬如此精美肥碩的銅牛,說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西夏墓葬中隨葬銅牛石馬,為學者們研究西夏的封建經濟,提供了一個旁證。 這件“鎏金銅牛”是西夏文明的一個見證。在它出土不久的80年代,就走出了國門,越洋到日本參加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2007年,在意大利等國家展出時,負責外展的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為它保價2億元人民幣。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時,它還享受了專列的待遇。直到今天,這件國寶仍然很忙,輾轉數站為人們講述神秘西夏的故事。 下面是在央視播出的《神秘的西夏寶藏》電視專題片: 《神秘的西夏寶藏》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