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老師最近有什么好的想法嗎?最近又是在忙些什么? 王中山:其實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特別的計劃,因為我是作為中國音樂學院的古箏老師,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比較固定,都是在學校進行教學以及與古箏有關的科研工作。我也在中國古箏協(xié)會、中國音樂家古箏協(xié)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yè)委員會擔任秘書長的任務,也為全國箏會組織的大賽進行一些籌備工作,其次就是各種演出。 記者:您素有箏壇神手,箏界第一快手之稱,您這種天賦是從小就顯示出與眾不同還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呢? 王中山:肯定是后天。因為小的時候?qū)W古箏,誰都不知道最初到最終的過程是會發(fā)生怎樣變化的,也預料不到什么樣的人會成為古箏演奏家,什么樣的人不能。雖然大家都知道成功三要素:天分、勤奮和緣分,但是在我的個人成長過程中,我認為勤奮和緣分更多,我的天分一般。 記者:王老師您太謙虛了,您之前在很多次都提起過,當初學古箏是屬于被父親強制學習的,并不是主動要求。這么多年過去了,有沒有對自己的父親說一句謝謝呢? 王中山:那當然,感謝的話就不用多說了,一家人不要那么客氣。我的爸爸讓我們學習古箏,首先一點我不反對,因為剛開始我不知道古箏是個什么樣的樂器,我只是從貪玩得角度認為,任何事情阻礙了我的玩我都不高興,但是我并不反對學習古箏。 記者:中國音樂的普及教育做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選擇讓孩子學習一門樂器,您是從多大歲數(shù)開始正規(guī)得學習古箏呢? 王中山:我是從六歲。 記者:您感覺孩子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音樂、開始啟蒙然后正規(guī)得學習音樂比較好呢? 王中山:都可以。現(xiàn)在正常來講,3到4歲進行音樂啟蒙教育已經(jīng)是個常態(tài)了,但是我的理解,5、6歲也未嘗不可,但是不能太晚。如果你想走專業(yè)這條道路,十幾歲開始學就比較麻煩一點。因為樂器的演奏有一個技能的問題,還有一個機能的問題。比方說十分繁雜的技巧,就需要我們有個很好的機能的支撐,這就好比運動員一樣。因為我們音樂家,本身需要是一個運動員,也要有一點美學的意味,有一點哲學家的意味,還需要有一些文學的修養(yǎng)和簡單的數(shù)學的常識。這樣諸多的因素,諸多的修為作用在一個人身上作用會好一些。但是如果不是從小訓練,他的機能通過后天的訓練是得不到的。 記者:有一部分孩子會主動要求進行音樂得學習,也有一部分孩子就是不愿意學習只喜歡玩。作為家長你認為可以通過一種什么方法什么心態(tài)去引導一下?或者說去強制(管教)一下? 王中山:我認為對于大學老師來說,不見得他各方面都很全面,尤其是對于幼兒的教育更是一門學問。對于我們來說,我們也是門外漢。我個人覺得,對于家長來說因勢利導,如果準備走專業(yè)這條路的話,有的時候就得稍微的強制一下。哪個孩子不貪玩?孩子天性就愛玩。但是如果家長有這方面的條件,孩子也有條件的話,等孩子玩的時候你就要制止他,但是要巧妙、講方法。必須保證孩子的興趣,因為一個人的成功,興趣是第一位的。如果他對這個事物不感興趣了,那么你用什么科學的訓練方法都沒有用了,因為他從里到外抵觸你。讓孩子從小感受美,熱愛美,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美有所感悟,而且想去追求這種美,這樣的教育才是最成功地。 記者:您說您開始學古箏也是不愿意的,到后來又喜歡學古箏,是怎樣的一個契機呢?哪個點起到了質(zhì)的飛躍? 王中山:我開始的時候不愿意就是因為他影響到我玩了,我從來都不覺的古箏不好聽,我多次說過,我對古箏的愛就是因為開始時候刮奏的那一下,我就喜歡上它了。因為古箏它是天生麗質(zhì)的,它的聲音的美是顯而易見的。我講過古箏的美好看、好聽、好學。我說的三個優(yōu)點是看到古箏得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個人來說我的訓練方法跟別人沒有什么不一樣,只不過我更用心更用功罷了。并不像有些家長讓孩子開始學古箏了,他就很煩,繼而跟家長像仇人一樣,整個樂器對于他就沒有任何情感可言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情況我是反對的。我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應該用愛來感化他,同時讓他善于發(fā)現(xiàn)愛、描繪愛。 記者:小的時候父親打過你嗎? 王中山:打過肯定打過,不過不是那么的夸張,因為父母打自己的孩子還是有輕重的,而且我敢肯定后來成功地這些孩子們,小的時候多多少少的都會受過皮肉之苦。我們中原一帶的話講:棍頭之下出孝子。父母在你不聽話的時候?qū)嵲跊]招了,他會有可能使用這種辦法。在我們兄弟三個當中,我是挨打最少的,因為我很巧妙,當父母準備打我的時候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我的兩個哥哥給我提供了很多挨打的經(jīng)驗,要挨打的信息,于是我就老老實實地趕快去練琴。而且我培養(yǎng)出來很好的聽覺,老遠就能從眾多人的腳步聲中聽出來我爸爸的腳步聲。我們家是個很大的院子,他從外面走的時候我就能感知到他過來了,我就趕緊竄到房間開始練,用這種方式就很少會挨打了。不過也挨過揍,很多的時候并不是因為不練琴,無非就是不聽話,比方說我爸爸讓我彈給陌生人聽,有一些根本就不懂音樂。我很小就特別抵觸讓我給一些不懂音樂的人彈琴聽,那時候我是不喜歡的,當然現(xiàn)在不是了,現(xiàn)在我什么樣得人我都給他彈。因為我感覺音樂這個東西,不管是什么樣的人,都可以通過音樂給他交流。小的時候我很抵觸,因為你跟他說不到點子上,我感覺簡直就是對牛彈琴,所以很多時候人家一走我爸就揍我。 記者:談到這里,您給我們大家講一下您小時候跟父親的這些過招吧,您都是怎么樣能夠化險為夷。 王中山:這方面我也沒有太多的經(jīng)驗可談,更多的時候是我會糊弄我爸爸。我們雖然是搞音樂之家,但不是音樂世家。很多人都誤會我們祖上幾代人都是搞音樂的,不是這樣的,我們?nèi)叶际歉阋魳返模宋野謰尣欢魳贰K晕医?jīng)常會用我的辦法來糊弄他,比方說今天老師教我《高山流水》但我不會彈,我就彈個《漁舟唱晚》給他聽,他聽著我彈得很熟,所以就躲過去挨揍了,但他不知道我彈得另一個曲子。這就是在跟父親斗智斗勇。 當然,別看爸爸很嚴苛,但是他的一些個方法對我來說還是非常有用,比方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我就真的感受過三九天放在院子里面彈箏。天上那是鵝毛大雪,我在院子里練著古箏,琴弦一會斷一根一會斷一根,就這么練。現(xiàn)在的孩子里面根本就沒感受過這樣的場景,這種情景對于我后來的學習起到了重大的幫助,比方說后來我在很多嚴苛的情況下就能彈箏。不用怎么熱身,我很快就能適應很冷的天氣。現(xiàn)在很多孩子上臺之前都拿一個暖手寶之類的,我從來不用,我上去就能彈。也不像有些人音樂會之前半小時、一個小時的不停在練,我只管把弦調(diào)好放在那里,等著上臺了。因為這跟我小的時候爸爸業(yè)余的訓練課程訓練出來的專業(yè)技能有很大的關系。 記者:我覺得還是非常有智慧的一種教育方式的,雖然有的時候我們現(xiàn)在有些教育方式很科學,但是我覺得老一輩的教育方式還是有著它璀璨的光芒。 王中山:我個人認為他的價值在哪里,第一我剛才講了,老一輩的打我們不是用煙頭燙我啊之類的虐待,我爸爸打我們打屁股,從來不打頭;另外他找年齡大的打,因為他能經(jīng)受得住拍打兩下,經(jīng)常打我哥然后回過頭問我:你學不學?我當然就會老老實實的去學。另外一個就是舉雞毛,你不是認為彈古箏累嗎,我給你找一個更輕的活,犯錯之后一手拿一個雞毛,雙手舉起來半個小時不許動,這讓我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容易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輕松的,你要想把它干好,任何事情都需要認真,包括舉雞毛。這對我的人生影響來說是巨大的。 當然父母在很多時候?qū)ξ覀円矔芎亲o,比方說對我的手,他不讓我刷碗,不讓我碰洗衣粉這些東西。一邊是嚴厲的讓我練琴,一邊是對我的呵護,所以我感覺父親的教育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他知道應該在哪些方面給你施加壓力,知道在什么地方給你進行呵護。 記者:今天收看節(jié)目的琴童家長,也可以借鑒這些普通的生活智慧,這種教育真的是很智慧的這種方式。王老師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您從開始學箏,到考入中國音樂學院之間這段時間的求學的過程嗎?也讓咱們學古箏的學生借鑒一下。 王中山:之前也有一些雜志和媒體采訪過,有一些是道聽途說,有些人說我小時候?qū)W過琵琶,我可沒學過,不過后來引用了一些吉他的手法和琵琶的手法,運用到了古箏里面。其實在我的生活里面的一些事情,一直到現(xiàn)在也都是久久難以忘記的。尤其是我從小的求學的經(jīng)歷,其實我最早學古箏,6歲開始學,得益于當?shù)匾粋€名叫李繼昌(音)的老師,他是唱河南大調(diào)曲子的河南民間藝人。他是正是的第一個讓我認識古箏這件樂器的,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一名藝人。他只是給別人伴奏的,經(jīng)常跟一些老藝人玩彈兩下。另一名老師叫徐守中(音),這是個彈古箏的,也是搞大調(diào)曲子演唱的民間藝人,民間的高手。他彈得非常好,尤其是對河南箏的這種把握對我的影響是終生的,這個老師其貌不揚,但是一身本事。還有一些民間藝人,對我的成長也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對他們也是非常感謝! 在80年代初的時候北京認識了范上娥老師,她也是大師級的古箏演奏家,當時我在河南藝校學習古箏,跟隨她去了很多地方,學到了很多東西。最應該感謝的是趙曼琴老師,他有很多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性的探索,他對古箏的很多想法,對我的幫助是巨大的,改變我人生的其中一位老師就是趙曼琴先生。 在這之后還要感謝一個恩人,已故上海民族樂團團長何斌先生,是他把我推薦到中國音樂學院。在考試過程中也很感謝包括劉德海老師、劉明源老師等等這些大家,對我也是無私的幫助。在考學當中,由于我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古箏學習上,我英語很差,我是堅定的中國漢語的推廣者。由于自小家庭的環(huán)境,還有河南省老家的情況不允許學到這么多種語言,那個時候英語剛剛恢復教學,自小學的是古箏,也沒感覺到英語對我有什么幫助,因此我考大學英語吃虧了。但是我的祖先成吉思汗幫了我,我是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給我加分了,學校破格錄取了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老師就是李婉芬教授,她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她以母性特有的溫暖、溫情給予我無聲的滋養(yǎng)。沒有這些老師對我的無私的幫助,也不會有今天的我。 我是81年上的南陽藝校,86年在南陽曲藝團工作,然后考入中國音樂學院,然后留校任教。先是在附中任教,隨后調(diào)到大學。這些經(jīng)歷說起來一筆而過,看似很順利,其間經(jīng)歷了很多的波折也只有我知道。比方說為了考學我辭掉了工作,沒有了工資和生活保障等等。 現(xiàn)在孩子們學習古箏的環(huán)境,完全不同了,在我當時學古箏的時候,全國一共也就幾百人學古箏。1986第一屆中國古箏交流會的時候,與會的200多人就感覺好像是網(wǎng)羅了中國所有的古箏高手,現(xiàn)在已經(jīng)幾百萬。古箏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民樂里面的第一大樂器,僅次于鋼琴,還超過了小提琴。作為一名親歷者,我感受到了古箏的發(fā)展。國運盛,則古箏興。國家民族自尊心越來越自強,越來越有信心了,他才會開始重視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古箏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下,近二三十年各個古箏的訓練班、培訓中心如雨后春筍出現(xiàn)了,古箏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發(fā)展起來,更多的是以民間自發(fā)的形式漸漸的形成規(guī)模,受到廣大老百姓的熱愛。 再加上古箏這件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含量。古代人給我們留下大量的關于古箏的詩詞歌賦和民間傳說,等等的這些底蘊,形成了今天的古箏文化這樣一個非常有序的文脈。我們今天的孩子沿著古箏這條路,就可以往前追感受歷史的風貌,了解我們中國人對于天地萬物的這種感受。所以我想,古箏這件樂器,承載的不僅僅是當下這一點點生活,而是通過這一個點,展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文明和他的發(fā)展進程。 有了這些了解,孩子們彈琴解讀箏就會更加準確,而不像今天的很多孩子們,學古箏很多都是為了要簡單的考級那一個證書,這樣的話就沒什么意思了,他忘了學古箏本真的這種力量。真善美當中,真才是最重要的,真是的力量是巨大的,十分常感人的,音樂就需要具有這種功能。 記者:您的這段話對于現(xiàn)在正在學古箏的孩子們來講肯定是受益匪淺。其實在采訪您之前,我對于古箏的了解,其實也僅僅是在很多電影、電視劇當中聽到過他發(fā)出的美妙的聲音。在采訪您之前我聽了一下您演奏的古箏曲目,《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等,當聽到《打虎上山》的時候為之一振,原來古箏還可以有這樣的風格。您的這種飄逸灑脫的這種風格使我為之著迷,甚至萌發(fā)了想要學習古箏的想法。現(xiàn)在很多大城市的上班族、白領也都會學習一下古箏,您對這種快速的學習古箏的要領您能跟我們說一下嗎?怎么樣快速的掌握這件樂器呢? 王中山:古箏和鋼琴一樣入門很簡單,但是想把它彈好需要有一整套的科學的訓練方式的。不過對于很多成年人,像你剛才說到的白領等等練習古箏,大可不必像專業(yè)一樣練習,一些基本功訓練啊練習曲啊這些都練根本沒那么多時間,一天連一個半小時就已經(jīng)很不錯的了。所以就需要有一個成年人的訓練方法:以曲代功。通過彈曲子練習他的基本功,通過彈大量的曲子,通過彈一些他熟悉的流行歌曲來練習。有的時候我也會彈一些流行歌曲,比方說這次演出被大家逼得《忐忑》我都彈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各有各的追求,你不能因為你的喜好來說這個東西好與不好,難道你吃海參就是最高級,吃白菜就是最低級嗎?這不一定。所以這跟他自己的選擇,找一些適合他的方法。 其實我自己是有個微博的,只不過沒用我的真名,所有彈古箏的都不知道我有微博。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就可以看看別人說什么,又一次我就看到網(wǎng)上有這么一個帖子,一個小區(qū)門口的保安坐在門口彈古箏,當時我就樂壞了,這就可以看出來不分工種,誰都可以有這個雅興喜歡古箏。網(wǎng)上還有一個學法律的小孩,彈得老外的一個曲子,點擊率還老高,別人推薦我去看了一下。雖然他演奏水平有限,但是通過他的方式讓別人更加的了解古箏,這樣他對古箏就是很有貢獻,而且他的宣傳也是很正面的,讓很多老外也了解了古箏。 作為業(yè)余學的話,有一些特別的高難度沒有必要,比方我寫的《云嶺音畫》把很多的專業(yè)學生都能難住了,家長經(jīng)常開玩笑說,你在家打不打噴嚏?我問,什么意思。他說我們家孩子每天一邊練琴一邊暗罵:王中山我恨死你了。但是作為專業(yè)的音樂學院的學生這是必須要練習的。如果作為業(yè)余的一般的,比如十二樂坊彈著玩的,我也很主張這些,他們由此讓很多年輕人喜歡上音樂,了解到古箏這就很好,雖然在藝術上并不是特別的高妙。對于專業(yè)的人士要有專業(yè)的要求,對于業(yè)余是要有業(yè)余的要求。只要通過音樂讓他能在一個微觀的世界,看到宏觀的東西,在這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他需要的東西,我認為音樂的目的就達到了。通過古箏他能夠發(fā)現(xiàn)美,今天他彈了古箏,感覺到很爽,精神得到升華,不管他屬于江湖的山野的還是學院的,我認為無所謂,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愛好,這樣音樂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當然,音樂的功能還有它承載的東西一時半會也說不完,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多學習一下音樂,在音樂當中尋找一些你感興趣的東西,這我覺得就是音樂給人們的最主要的一個供能了。 記者:大家都知道王中山老師有一個愛彈琵琶的妻子,我覺得學習音樂的女孩子都是溫婉動人的。您的這一段愛情故事應該也與音樂有一定的關系吧? 王中山:有關系的。我們都是音樂學院的同學,都是通過音樂結(jié)緣的,過去講了音樂當中的知音就是這個道理。傳統(tǒng)音樂更講究這個,傳統(tǒng)音樂總是把一方彈另一方聽,以防彈奏到什么境界,另一方面解讀稱之為知音。通過音樂形成姻緣建立家庭,在我們音樂的圈子里面還是大有人在的。 記者:學音樂的好處又多了一項,可以找一個懂音樂漂亮的好媳婦。 王中山:(笑)在音樂的學習和追求中,我們認識的人也都是圈子里的人,很多學音樂的人,在大學沒有談朋友,等他畢業(yè)出去之后他一下就傻了,因為到別的單位之后他不適應了。因為音樂這個圈子里的人,他們都會有很多的共同的語言,說到什么色彩、什么調(diào)性音色大家都很了解能聽懂。所以音樂家之間這種共鳴是很正常的。 記者:孩子今年幾歲了? 王中山:還不到四歲,很快了。 記者:初為人父的這種喜悅肯定是溢于言表的,對于孩子未來的規(guī)劃,準備讓他學一門什么樂器呢? 王中山:最好學點古箏,但是為了把古箏學得更好,也要學一點鋼琴。因為鋼琴作為學習音樂的工具是非常好的,他是一個固定音高的樂器,對于孩子的耳音很有幫助的。古箏更多的是讓孩子情商更高一些,鋼琴可以讓孩子有敏銳的聽覺,我是彈古箏的,如果未來孩子能隨我的意愿,而且比我談得再好一點那就太好了,當然如果他彈不好我也不會打他的。不像我們父母那個年代,打死一個還有倆,現(xiàn)在就是完全隨意了,如果他非常反感,那就不會強制的要求他,如果下定心思讓他學,那就會采取一些措施了。 記者:現(xiàn)在來看對于古箏的興趣大嗎? 王中山:現(xiàn)在還談不上,現(xiàn)在太小了,還不到四周歲。我打算等到他四周歲的那天起,再正式的教他古箏,讓他知道這是個起點。我認為古箏這件樂器,比眾多樂器中歷史更長一些,比如鋼琴小提琴,一直流傳下來,是一件非常偉大的樂器。為什么我對古箏情有獨鐘,可能因為第一我是中國人,再一個是因為它的歷史,我通過它可以和中國的古代的文化連接在一起,我本身也很喜歡看一些古代的詩詞歌賦,看文字可能很生硬,但通過這件樂器,比如一些古曲,我可以了解到活生生的古人的一些思想,比如《漁舟唱晚》等等。為了讓我的孩子學習中國文化的角度,我也會讓孩子學習一下古箏。 記者:談到古箏學習這一塊,就不得不說一下每年兩次的古箏考級。現(xiàn)在對于考級很多音樂家都提出了褒貶不一的看法,王老師您對考級有什么看法? 王中山:首先是要肯定它,因為這兩本書都是我編的,開玩笑啊。但是它存在很多問題,不管是考級的機構(gòu),不管是家長甚至是老師,孩子沒有什么問題,我們都要反思。在這過程中我們的位置又沒有擺正,我們通過考級到底想帶給孩子們什么?有的人追求的經(jīng)濟利益,有的老師追求的教學成果,這都壞事了。何為素質(zhì)教育?素質(zhì)教育不是你彈兩個曲子就是素質(zhì)教育了,我覺得素質(zhì)教育就是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讓他有顆善良的心,對于沒有自己的體悟,而不是生硬的讓孩子們彈個什么很有難度曲子。老師為了彰顯教學成果,使勁往上拔,孩子踮著腳努力去彈,最后考得一塌糊涂,手也變形了,對于后的發(fā)展也不利。但是這個現(xiàn)象一時半會很難改變,一個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一個是人美對于美譽的認識這都是需要一個過程。通過國家出臺對于考級的一些解讀,通過我們老師的更新?lián)Q代,以及知識的充實,我相信我們中國的音樂教育會慢慢的步入正軌的。但是考級這件事情本身是件好事,因為這本身對于老師教學成果過的檢驗,對于孩子都會是很有幫助的。 記者:您作為中國音協(xié)古箏學會的秘書長,對于普及古箏文化,讓大家領略古箏魅力,是有一定的責任的,您對推廣這方面有什么好的想法嗎? 王中山:我正在踐行。比如我今天來濟南,晚上這場音樂會,就是一個藝術思想最真實的體現(xiàn),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舉辦過幾百場我個人的音樂會了,大家都知道我是開古箏獨奏音樂會自古以來最多的。為什么?源于責任心。當然也有很多老師的幫助。我做這個工作比較早,我從九十年代初就開始搞,這么多年來零零散散的音樂會,是給琴童學習古箏很好的一個機會,通過古箏孩子們了解演奏家,能有一個最近距離的接觸,了解演奏家的思想、手法。電視上面、唱片以及網(wǎng)絡的影響力都有限,所以要結(jié)合,要立體的借助平面媒體、現(xiàn)代網(wǎng)絡媒體以及通過本人的演奏現(xiàn)身說法。現(xiàn)場可能就影響這么幾百人,但是這幾百人就是古箏的未來,通過你的解讀,你會給孩子打開一個新的音樂之門,這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下次就是你們山東的煙臺青島的大劇院保利劇院,為什么把我請過去?就是要搞市民音樂會。過去一說到器樂就會想到鋼琴,現(xiàn)在古箏作為民族樂器逐漸的走到高等的劇院中讓市民欣賞到,用最低廉的價格,讓各個階層的人走進音樂廳欣賞到古箏的魅力,那么這就是我的使命。 不過并沒有像很多人說的那么悲壯,這么多演出那么辛苦。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是苦中作樂,因為我喜歡,你們覺得苦我覺得開心啊。今天的一切一想到這些,我又想起當時教我的這些個老師們了,我想通過我的聲音,把他們當年的音容笑貌還原給大家,讓他們感受不同時代的人對于社會的解讀,我也感覺到很榮幸。 記者:真是大音希聲、自然和諧,也引用王老師的一句話:“古箏不古”。也希望王老師能多多來到我們二線城市,讓這么美妙的古箏音樂傳遞到更多人的耳朵中,讓他們領略到古箏的魅力,讓他們跟我一樣,一聽到王老師的古箏立刻有一種想學的沖動。 王中山:那一定。今天考慮到做采訪,就是因為有眾多的琴童,很多時候沒有聽到過這么長時間的像嘮家常一樣的聊天。我們用最生活的,最真實的聲音,給喜歡古箏的、學習古箏的孩子們進行交流,有助于他們了解音樂。同時也借助這個機會跟很多音樂上的朋友進行共勉,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 記者:我們記者為了這些琴童,也在網(wǎng)上打造了愛樂社區(qū)“家有琴童”周末音樂會。音樂這個東西他和別的東西還不一樣,不能悶在家里做學問,還要展示出來。我們每周都給琴童這樣一個展示的機會,通過幾場音樂會,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很多彈奏古箏的小朋友特別喜歡展示。到時候也希望王老師能夠突然某天出現(xiàn)在“家有琴童”周末音樂會當中,給我們這些小朋友一個驚喜! 王中山:好的!如果哪天有這個機會,我也會從水下“潛出”給孩子們做一個交流也是很好的。在音樂會演出中我們也會給孩子們安排一些互動,讓孩子們要參與音樂,讓他們也有表達音樂的機會。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古箏的未來就在于孩子,在這些方面如果做得好的話,我認為我們中國音樂屹立于世界之林為時不遠。 記者:通過今天的訪談,我也能感覺到,您想把古箏文化傳承給咱們下一代的心情。今天非常感謝王老師,謝謝! 王中山: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