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親戚不共財,共財斷往來”。這句老話是老祖宗們留給后人的警示語。 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在金錢的驅使下,人更容易暴露自己的貪婪,很多人為了錢命都可以不要,更別說至愛親朋的感情。 《黃金兄弟》中有一句話這么說: 就算再窮也不要向親戚借錢,不然親戚都沒得做。 在中國,最容易因為借錢撕破臉的,是親戚。 小林的父母擺了一個煎餅攤,兩人一直早出晚歸,為賺幾塊錢,他們恨不得拼掉老命,到了年底,總算賺了點錢。 可是,親戚們個個都逼著他們借錢,這點錢連自家的急都救不了,小林的父母婉拒了他們。 姑姑開始當面鑼、背面鼓地罵,說爺爺奶奶偏心,把攤煎餅的手藝傳給了父親。伯伯則甩門而出。 最過分的是表姨帶了幾個人,堵在街口“求”他家借錢,一邊說“你這樣不講情面,我也不用客氣”,然后掀了他爸的攤子。 從此親戚反目,不再往來。 借錢是親人,還錢是仇人。 當親情和利益之間同時存在的時候,親情很容易就會被淡化,而金錢的利益則被人們放在了首位,為了自己的利益,大家都可以六親不認。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過這樣一句話: “親戚關系常常是最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在中國,親戚是最缺乏界限感的一群人。 常常會借“血緣”之名,對你進行綁架和掠奪。 親戚之間的關系再好,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要讓利益影響彼此的感情。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親兄弟、明算賬”。 再親近的關系,也要把握尺度,不要讓金錢破壞了感情。 國學大師章太炎很喜歡抽煙。有一回他沒錢抽煙了,就向好朋友汪允宗借錢買煙。 但章太炎的人品不錯,他主動寫了一張借條,“今已不名一錢,乞借銀元兩枚,以購香煙。” 同租的室友蔣維喬看到后不解,便問,“既然已向人借錢,為何不多借幾元?” 章太炎說,“與此君不過兩元交情,多則恐怕不會答應。” 章太炎既借到了錢,也不影響彼此之間的友誼,真是恰到好處。 《左傳》中有一句話:“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借錢的時候,要有限度,要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和能力,也要考量自己的償還能力,借有借的尺度,還有還的氣度。 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違背自己的原則,在自己能力承受范圍內的情況下,才是對別人最大的支持。 學會掌控親人之間的關系,親疏遠近,各有規章。 更要學會拒絕無理的要求,遠離道德綁架的親戚和朋友,不讓自己被親情吞噬和傷害,讓生活既有軟肋,也有盔甲。 人以情感做為聯系的紐帶,則固;以利為橋梁,則易變。 晚年的畢加索很有錢,卻也很孤獨。 親朋好友,為了他的畫,爭吵不斷,甚至大打出手。 90歲高齡時,畢加索為了保護自己畫作,請了一個叫蓋內克的安裝工,幫忙安裝窗戶的防盜網。 畢加索和蓋內克成了真正的好朋友,畢加索陸陸續續地送給蓋內克許多張畫,包括他自己視為珍寶的畫。 2010年12月,貧困潦倒的蓋內克將畢加索贈送給他的271幅畫,全部捐給了法國文物部門。價值1億多歐元。 有人感到困惑和不解,老人擁有這么多畢加索的畫,為什么坐擁金山不享受,要全部捐出來呢? 蓋內克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畢加索是我的朋友,我把朋友的畫捐出來,就是為了讓它們得到更好的保管。” 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系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 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系,都是你的親人。 反之亦然。 錢很重要,而真心對待你的人,更重要。 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心,留給真心對我們好的人。 但生活中誰都會有個缺錢的時候,又該如何借,如何還呢? 在這里,教大家幾招: 可以救人一時之急,不可救人一世之貧。 可借至交親朋,不借疏朋遠親。 可借銅錢幾貫,不借白銀百兩。 借急不借窮、借近不借遠、借少不借多。這是借出人應該遵守的原則。 提前歸還,按時歸還,計劃歸還。這是借錢人的道德底線。 何其有幸,生為中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