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一書的第一篇《逍遙游》中,莊子描繪了一個逍遙自在的無待境界:
莊子認為,要達到這一境界,首先要做一個無用之人。 一、逍遙就是無用莊子在《逍遙游》的結尾說了兩個故事。 莊子的朋友惠子說:魏王送了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去,長出了一個五石大的葫蘆。用這個葫蘆裝水吧,它不夠堅固。把它做成瓢吧,又沒有地方放這么大的瓢。因為這個大葫蘆沒有用,我就把它砸碎了。 莊子說:你把五石大的葫蘆系在腰上,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大江大湖里遨游,為什么要擔心沒有地方放它呢?
惠子又說:我有一棵大樹叫做樗,它的樹干上木瘤盤結不合繩墨,小枝卷曲不合規矩。這棵樹長在路邊,木匠看都不看一樣。現在你說的這些話就像樗樹一樣大而無用,所以被大家拋棄了。 莊子說:你有一棵大樹卻擔心它沒有用,為什么不把它種在虛寂的鄉土,廣漠的曠野,你可以隨意徜徉在樹旁,舒服的躺在樹下。這棵樹因為沒有用,所以不會被砍伐,不會遭受侵害。沒有用處,又會有什么禍害呢?
這兩個故事表明了莊子的觀點:達到逍遙無待境界的人,他的境界十分高遠宏大,所以在一般人看來是沒有用的。為什么莊子推崇這種無用的境界呢? 因為無用就無害。 二、有用會帶來禍害有一天,莊子和他的弟子們在山中趕路,看見路旁有一棵參天大樹,枝葉繁茂。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伐木的人拿著斧子停在樹旁,并不去砍伐它。莊子就問他為什么不砍這棵樹,他說:“這棵樹不能成材,毫無用處。”莊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對弟子們說:“這棵樹因為沒有用,所以才能自由自在地生長,得以享受自然的壽命啊!”
在戰國時代,人不是人,只是統治者的一種資源而已,就像是山中長著的大樹。如果你有用,就會成為統治者爭奪霸業的犧牲品。在這樣的世道,如果想保全性命,就得做一個對統治者無用的人,也就是隱士。 農民有用,會受到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榨;士兵有用,統治者驅使著他們沖鋒陷陣,最后死無全尸;讀書人有用,他們為統治者變法強國,最終卻身首異處,不得善終,秦國商鞅、楚國吳起的下場都很慘。 三、無用也會帶來禍害但是上面的故事還沒有結束,莊子從山上下來了,住到了自己的朋友家里。莊子的朋友很高興,也很好客,他命令仆從殺一只鵝來款待莊子。仆人問:“有一只鵝會叫喚,還有一只不會叫,請問老爺您要殺哪一只呢?”莊子的朋友說:“不會叫的鵝沒有用,就殺它吧。”
看來,做一個無用的人也有風險,統治者看你無用,可能會直接把你殺掉,就像那只不會叫的鵝一樣。 《戰國策·齊策》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齊國的使臣去敗見趙國太后,趙太后問:“你們國家的那個於陵子仲還活著嗎?這個人呀,對上不向國君稱臣,對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諸侯交往,這是帶領百姓無所作為的人,為什么到今天還不殺掉呢?
於陵子仲是當時隱士的代表,趙太后卻因為他無用而要對他磨刀霍霍。那些銳意進取的統治者是看不慣無用的隱士,對于他們來說,無用之人就像不會鳴叫的鵝一樣,應該殺掉。比如荀子認為在天子的治理下不應該存在隱士,韓非子認為應該驅逐一切無用之人! 那么莊子究竟敢怎么做呢? 四、有用與無用之間第二天,莊子的弟子問莊子:“老師,昨天那棵樹因為沒有用所以沒被砍掉,但是那只鵝卻因為沒有用被主人殺掉了。請問老師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保全自己呢?” 莊子笑著說:我要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莊子給出的答案是:不要那么固執嘛,我要游走在有用于無用之間,看似有用,實則無用,一句話:游戲人間。所以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你可以做好事,但是不要獲得名聲;你也可以做壞事,但是不要招致刑罰。 這樣的境界,是超脫世俗的一切規則毀譽,順任自然的大道,這其實就是逍遙游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