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民國時期的偉人,也許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孫中山先生,但事實上有這樣一個人物,他在上個世紀為中國制定了一個充滿生機且與眾不同的發展方向,然而還沒有等到實現,他就去世了。如果此人能多活幾年,那么如今的歷史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人就是宋教仁,他出生于1882年,來自湖南常德市。他不僅僅是革命運動的重要領導者和中華民國的創立者之一,是民國初期第一位內閣制的倡導者,更是我們“中國夢”最早期的尋夢人。 宋教仁自小聰慧過人,他6歲時開始進入私塾讀書,19歲考中秀才,20歲考取學堂第一名,入學后沒多久,宋教仁就結識了吳祿貞、黃興等人,他逐漸對救國和革命產生了興趣。1903年,宋教仁與黃興、陳天華等人成立了華興會。 第二年,宋教仁等人在長沙進行起義,誰料消息走漏,好在兒時一位摯友急忙趕來告知了宋教仁此事,他倉促逃往江邊,哪知江邊一條船也沒有,眼看追兵就要追上他了,這時一旁的蘆葦叢中竟出現一條小舟,一位漁翁帶著宋教仁劃向遠處,躲過了清兵的追擊。為了紀念這位打魚老漢,宋教仁自此將自己的筆名命為“漁翁”。 起義失敗后,宋教仁不得已來到日本學習深造。1905年,來到日本后的宋教仁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很感興趣,在此期間他廣泛且深入的閱讀了大量的法治書籍,閑暇之余還翻譯了許多文稿,在這個過程中他對西方各種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并認識到國家的發展必須重視人才的開發與利用,由此產生了對祖國發展方向的設想,他將這些想法寫成冊,以期待中國可以走上民主之路,實現新生。同年8月,他支持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并加入其中擔任司法部的檢事長一職,設立機關報《民報》。 宋教仁書法 回國后的宋教仁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建立反清力量,開始積極奔波于東三省,孰料在此發現了日本意欲策劃侵占此地“間島”的陰謀。為了粉碎日本人的計劃,宋教仁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日本內部收集證據,這為清政府后來保護間島地區做好了充足準備,日本的侵華計劃被粉碎,只得暫時放棄。 宋教仁在革命上的建樹同樣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13年2月1日,在推廣憲政時,宋教仁代表國民黨與激烈的言辭駁回袁世凱政府當局;同年3月,宋教仁在第一屆國會選舉中,促成國民黨的勝利,然而宋教仁所做出的這些建樹卻引起了其他人深深的忌憚。國民黨在國會大選勝利后,宋教仁正打算依照歐洲內閣制組閣,結果卻在上海火車站不幸遇刺,在緊急送往醫院救治后依然無力回天。 雖然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封建專制勢力與宋教仁一直是敵對關系,但是為了大義著想,他在臨終仍然決定讓黃興擬電報發文給袁世凱,并表示希望袁日后能夠竭力保障民權。擬電報后沒多久,宋教仁便倒在手術臺上,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那時他年僅31歲。 在我國政黨的發展史上,宋教仁獻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說同盟會為孫中山先生所創立,但是將同盟會與、國民公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實進會等合并為國民黨的,卻是宋教仁“百計聯絡”的成果,并非他人做到這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