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彩色釉陶器又稱唐三彩,用白色黏土制胎,以含有銅、鐵、鈷、錳的礦物為呈色劑,以鉛為助熔劑,在攝氏800度左右低溫下燒成。
彩繪陶仕女俑 唐 公元618~907年 高36厘米,底座長19厘米、寬14厘米。出土時發髻殘缺處長2厘米、寬1厘米,左耳殘缺處長寬各1厘米,底座殘缺處長9厘米、寬7厘米,且全身破碎。曾經黏接,但身首相離,渾身斑駁,接縫處錯位嚴重,搖擺不穩。 經過拆卸原黏接處、清洗銹土、拼接、修補、上色等修復過程,才看見現在的貴婦模樣。女俑長一副圓圓的臉蛋,娥眉豐頤,挽一個松松的發髻,俗稱“拋家髻”。細骨豐肌的身形穿著窄袖襦裙,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於腋下,并以絲帶系扎。長裙垂地,露出腳上一雙鞋頭上撓的云頭鞋。這是唐代'以胖為美'的典型仕女形象,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種風氣不僅影響到女性的審美情趣,也影響到了女俑造型。 ![]() 貼金彩繪陶女俑 唐 公元618~907年 此女俑為一貴婦人形象。頭梳高髻,身穿長袖褥衫,黑底金彩云覆從曳地長裙下翹出。右手貼胸,左手下垂握一巾帕,豐潤的臉龐上略帶微笑,盡現華麗俊美之風采。 陶女俑在彩繪的基礎下,加上了貼金的修飾工藝。 ![]() 彩色釉陶托鸚鵡女俑 唐 公元618~907年 此俑頭戴幞帽,身穿翻領右衽窄袖長袍,腳穿錦靴,腰佩帶,上身向左傾側,凝視著停立在右手上的小鳥,形象既悠閑又瀟灑。調玩小鳥時喜形于色的神態也得到充分的表現。女俑除頭項、足及底座外,全身施彩色釉。 ![]() 彩色釉陶女坐俑 唐 公元618~907年 女俑束發高髻,面容豐頤端莊,雙手分別持不同物件,端坐于凳上。黃、綠、白三色釉彩施于上衣、下裳、所飾物、坐凳上,融溶流淌,色彩絢麗。俑首露胎無釉,通常以墨色涂染頭發,描繪眉、眼。強調白面素顏的膚色,與彩釉相互映輝。 2) 文吏俑 文吏俑一般頭戴梁冠,身著官服,雙手持笏,拱于胸前,直立于三彩臺座上。 頭戴高冠,冠上裝飾串珠,卷葉花紋。身穿寬袖翻領長袍前有護胸,腰間束帶,直立,拱手於胸前,雙手攏於袖內。 俑胎色灰白。文吏俑的頭部無釉,俑身著的翻領長袍上點施赭、黃、綠三色低溫鉛釉,在燒籹過程中熔融流淌。靴子涂繪成黃色。面部薄施朱紅彩,唇部繪成紅色, 眉、眼和腉漚皆用墨彩勾畫,臉部豐滿,冠壓前額,緊蹙雙眉,鼓眼垂頭,態度謙恭,文吏俑整體處理簡潔而臉部刻劃傳神。 ![]() 彩色釉陶文吏俑 唐 公元618~907年 ![]() 彩色釉陶文吏俑 唐 公元618~907年 ![]() 彩色釉陶文吏俑 唐 公元618~907年 3) 天王俑 天王俑體型高大,身著甲胄,一手又腰,一手舉拳,腳踏惡魔或猛獸,怒目圓睜,威武異常。天王俑是墓中鎮邪之物,它是受佛教影響而出現于唐代的一種新造型。 ![]() 彩色釉陶天王俑 唐 公元618~907年 頭戴高冠,身著綠底黃白彩斑鎧甲。兩肩飾有彩色象頭覆膊、甲附雙護胸及護心。右手高舉握拳,左手叉腰,足穿長筒緊靴,踏於灰白色惡鬼頭、腹之上,惡鬼四肢朝上痛苦爭扎的樣子。惡鬼下為長方形臺座。 天王臉部、惡鬼無釉,涂以紅彩。天王俑眉毛上揚,雙目圓瞪,腉漚上翹,給人以不怒自威的威懾感。 彩色釉陶天王俑 唐 公元618~907年 此俑與上一件天王俑相似,不同的是頭戴頭盔,左手握拳,右手插腰。似乎與前俑成對,啍哈二將,共同守護墓地。俑的各部細節精致,天王與惡鬼表情強烈對比,相映成趣。 2. 唐三彩動物俑 1) 馬俑 動物俑中,馬俑最為精致。唐代馬的特點是頭小頸長,膘肥體壯,臀部發達,骨肉可辨,線條流暢。它們有的昂首嘶鳴,有的騰空奔馳,各種形象塑造得細膩生動、 栩栩如生。有的駿馬頸項鬃毛上剪留有“三花”、“二花’’或“一花”,這是區分馬的等級的一個標志。除造型外,馬的釉彩極為富麗、晶瑩明亮。 ![]() 單色釉('一彩')陶馬 唐 公元618~907年 動物俑中最為出色的是馬俑和駝俑。它們不僅造型各異,比例恰當,而且肌肉的走向,完全符合解剖規律。 這是一匹白馬,體型矯健肥壯,短尾。豎耳睜目前視,張大著口嘶喊,神態活靈活現。胎泥白色,除馬鞍,全身上淺黃色釉,但留點點余白,使馬的成品形成點點白斑。經過千余年歲月沖刷,馬后半身與四肢外釉嚴重剝落。單色釉陶又稱"一彩"。 ![]() 彩色釉陶馬 唐 公元618~907年 此馬頭部較小,軀體健壯,腿部修長有力,短尾;這種骨肉均勻,精氣神十足的造型是唐代標準陶馬的樣式。唐彩色釉陶馬除了少量處於奔跑等運動狀態中的造型外,大部分是這種處於安靜的站立狀態,但在安靜之中都蘊涵著一種動感和美感。 馬通體施低溫鉛釉,馬鞍、挽具、頭籠、馬尾等處施以黃、綠、褐色等低溫鉛釉,在高溫燒造過程中相互交融流淌,形成了唐三彩獨特的藝術效果。 2) 駱駝俑、牽駝俑 除馬俑外,駱駝也是唐三彩中最常見的動物。駱駝體型高大,四肢強健有力, 站立于方形板座上,昂首引頸,張口長鳴,頸毛、腿毛質感極強,刻意追求真實,造型結構準確自然。 盛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民族及世界各國來往密切。深目高鼻、身著胡服、足蹬長靴的胡俑,出土較多。他們牽著背負重載的馬與駱駝,仿佛正在長途跋涉。 ![]() 彩色釉陶牽駝俑 唐 公元618~907年 胡人陶俑,一手握韁繩的樣子,另一手已斷,全身僅衣服施彩色釉;駱駝也不施釉。一大一小的對比,形成極生動的畫面。 3. 唐三彩騎馬俑、騎駝俑 1) 騎馬俑 ![]() 彩色釉陶騎馬男俑 唐 公元618~907年 灰白色陶胎,俑頭、頸、手、靴及馬鞍為彩繪,其他施彩色釉。男俑綠衫,黑靴伸入馬蹬,端坐于馬上,雙手拉馬韁繩馭馬姿態。馬身施黃褐釉,頭施白釉,四足及底板施褐釉。 彩色釉陶騎馬男俑 唐 公元618~907年 器高39厘米,此俑為灰白色陶胎,除俑頭、頸及手為彩繪外,周身均施彩色釉。馬兒高大雄壯,胸肌寬闊身,施褐黃釉,間施綠釉,形成綠中透黃杏葉形飾片,鞍上搭“綠地障泥錦”,剪鬃束尾,昂頭挺脖,似欲跳躍。四足及底板施白釉。 男俑為一胡人,身穿黃褐衫、綠襟胡服,底襟纏于腰間,腳著黑靴,端坐于馬上,雙手縛韁,歪頭撇嘴,兩眼圓睜,瞪著不羈的大馬,人馬間出現一種故事情節,妙趣橫生。人物和馬的塑造、刻劃達到極高的藝術水準,是唐代彩色釉陶器中的上品。 ![]() 彩色釉陶騎馬女俑 唐 公元618~907年 灰白色胎,女俑周身彩繪不施釉,馬兒除馬鞍及馬蹄外,全身施黃褐色釉。女俑身穿胡服,頭套頭巾,紅唇抿嘴,駕馭不羈的馬,作品造型生動而逼真。 ![]() 彩色釉陶騎馬女俑 唐 公元618~907年 胎呈灰紅色,施化妝土,除俑頭部及鞍為彩繪外,余均施彩色釉。女俑胡人裝扮,頭罩帷帽,身穿黃色袒胸短袖衣,腰束綠色長裙。右手原作勒馬狀,已斷,神態悠閑。馬白色,豎耳、短鬃,扎尾。鞍黑色,韉施黃綠色彩斑。站立于長方形底板上作前視狀。形象雄偉,體態勻稱,是陶塑藝術中的成功作品。 2) 牽駝俑、騎駝樂伎俑 盛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民族及世界各國來往密切。深目高鼻、身著胡服、足蹬長靴的胡俑,出土較多。他們牽著背負重載的馬與駱駝,有的騎著馬或駱駝奏樂,仿佛在長途跋涉中取樂。 ![]() 彩色釉陶駱駝載樂伎俑-牽駝俑 唐 公元618~907年 這件駱駱載樂伎俑更加精美,胡人蹺足坐于雙峰之間,一手扶駝峰,一手持樂器吹奏,神情瀟灑自如,駱駝也聞歌齊鳴。駱駝前方另有一胡人牽著。人物表情及駱駝神態刻畫自然逼真,生動有趣。
|
|
來自: 李平東方明珠 > 《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陶瓷館》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