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十年前人尋病,三十年后病尋人。 人在三十歲以前,不懂得愛護身體,扎下病根,此為“人尋病”;三十歲以后,人的體質日趨衰弱,原來潛伏的疾病逐漸顯現(xiàn)出來,此為“病尋人”。其實這句古訓實則是勸人在年輕時就應該愛惜身體。 年輕時候抵抗力強,飲食起居不注意,有點小病也能抗過去。等到年紀稍大,各種隱疾都暴發(fā)出來,就積重難返了。所以古人說:“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時造的。” 2 聽話如嘗湯,交財始見心。 聽別人講話,如同喝湯一樣,要慢慢品味,注意察言觀色,聽出話外之音。通過財務經濟上的交往,才能看清一個人的心底本色。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聽出別人的話外之音,通過利益交往可以認清人的本質。 3 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過則相規(guī),言而有信。 擅長與人交往的人會越相處越感覺值得尊敬。有了過錯就出言規(guī)勸,說出的話就算數(shù)。 人生在世,能有一個知心好友實在是一大快事,一個好朋友應該是這樣的人,在你有了過錯的時候,他指出你的錯誤,好言相勸,幫助你改正,平時答應你的事情全都落在實處,說話算話,越與之交往越感覺對方值得尊重,能夠有一個這樣的好友,真是此生無憾了。 4 有錢堪出眾,遭難莫尋親。 自己如果有錢可以多多地施舍別人,但如果自己遇到困難, 千萬不要向親朋求救。 一個人有落魄,也會有順境。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時,不要吝嗇,這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幫忙。但有時我們無意間幫了別人,或許他們會記一輩子。即使將來落魄了,你曾經施下的恩,也會回來找上你。現(xiàn)在的社會,人在沒錢時,品到的是世態(tài)炎涼、落難時,體會的是人情冷暖。所以這句俗語也在告誡人們,做人要有志氣,凡事靠自己,跌倒了自己爬起來。 5 仗勢凌人,勢敗人凌我;窮巷追狗,巷窮狗咬人。 一個人如果仗勢欺人的話,自己一旦失勢,別人反過來就會欺負你;這就好比在沒有退路的巷子里追狗,狗如果沒有了退路,就會掉轉頭來咬人。 做人要有高姿態(tài),別人如果傷害了你而理虧的時候,你得理也要讓三分,而不能窮追猛打;否則別人沒有了退路,勢必極力反撲,你自己也就沒有了余地,結果可能會兩敗俱傷。讓與不讓,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果——得理讓人會天寬地闊,得理不讓人會使路越走越窄。 6 惜錢休教子,護短莫從師。 愛惜錢財,舍不得投資,就不會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庇護子女的缺點,就不要讓他拜師受教。 生活可以節(jié)儉,但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卻省不得。春秋時期的孔子招收學生的收費標準是十條捆在一起的臘肉,叫做“束修”。孟母為了孟子受到良好教育,不惜付出三次搬家的代價。 如今在多數(shù)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優(yōu)秀的,有的把孩子的缺點也會當成優(yōu)點。如果老師對孩子進行批評就不樂意,甚至要跟老師理論。要知道,要讓自己的孩子拜師受教,就不能護短。 7 友如作畫須求淡,鄰有淳風不攘雞。 朋友之間的交往應當像作畫一樣,尋求淡雅,鄰里鄉(xiāng)親之間的風氣淳樸自然就不用擔心偷雞摸狗之類事情的發(fā)生。 朋友之間相交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相通,沒有利益的紛爭,而鄰里之間最寶貴的就是彼此之間相互信任,不胡亂猜疑。兩句話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倘若沒有物質利益的紛爭而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就是最理想的境界了。 8 美酒飲當微醉候,好花看到半開時。 美酒好喝,但只宜飲到微微醉才是最佳境界;鮮花好看,但只有在花半開時欣賞才是佳時機。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度,一旦過度就發(fā)生質變,即使是再好的東西也會成為不好的東西。適量飲酒有利健康,過量飲酒則會傷害身體,醉一次酒不亞于生一場大病,對人的肝臟會帶來嚴重損傷。同樣是酒,使用得好就是好東西,使用過度就會成為壞東西。賞花是一大雅事,賞的是花的色、香、姿,花的美,韻的情,令人怡情悅性,給人一種真善美的精神享受。一旦花朵全開之后,則會凋謝,成為敗花就失去欣賞的價值。 9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結交朋友就要結交比自己強的人,對自己德行提升沒有教益的朋友,只是泛泛之交。 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這就是友勝過自己的地方。朋友可以在品德上勝過自己,可以在學識上勝過自己,只要在某一方面勝過自己,都值得去交往。不是說比自己差的人不去交往,交友需勝己的概念,只要某一方面勝過自己,都值得去交往。 10 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惹是生非的話天天都有,不去聽它,自然也就化為烏有。指對付流言蜚語,搬弄是非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理睬,不在意。 有這樣一個故事:爺孫倆買了一頭驢,爺爺讓孫子騎著走時,有人議論孫子不懂孝敬;孫子讓爺爺騎著走時,有人指戳爺節(jié)不疼孫子;爺孫倆干脆都不騎了,又有人笑話他倆放著驢不騎是傻瓜;結果爺孫倆只好綁起驢扛著走了。如果我們不想“扛驢”,那么我們就不要去聽那些個“是非”而受其累。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