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見,我們在此相見 《文匯讀書周報》編輯部 2014年12月26日,我們與獨立的《文匯讀書周報》說“再見”了,但讀者對周報的不舍之情,又促使我們在人手依然緊缺的情況下,“終于出發(fā),斷然向前”,于12月19日提前運行此微信,以便能與那些忍痛說“再見”或不忍說“再見”的讀者,在此相見。 心,相通著——很多話,實在無須多言;或者說,該說的,也都早已說了。 今年1月24日,獨立的《文匯讀書周報》第一千五百期,我們寫下了《暖意》—— 今天,本報第一千五百期。 明天,七十六年前的明天,《文匯報》創(chuàng)刊; 二十九年前的明天,《文匯讀書周報》試刊。 1938年1月25日,《文匯報·為本報創(chuàng)刊告讀者》說: 報紙是人民的精神食糧,其所負的使命,一則為灌輸現(xiàn)代知識,另則為報道消息,是以報紙的生命,在其獨立的報格,不偏不倚,消息力求其正確翔實,言論更須求其大公無私,揭穿黑幕,消除謠言,打破有聞必錄之傳統(tǒng)觀念。所以本報同人必遵行此記者紀律,始終不渝,以建樹本報高尚之報格。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當紙媒陷入所謂的“寒冬”,重溫文匯前輩寫下的承諾,雖心中慚愧,卻也能感覺到絲絲暖意,尤其是那可謂“文匯祖訓(xùn)”的“獨立之報格”、“高尚之報格”,令人頓生一種似乎久違了的尊嚴感。
1985年1月25日,《文匯讀書周報·致讀者》說: 您愛讀書,那您總會愛上這張周報…… 就在此前五天,后來一直關(guān)心、支持本報的巴金先生,在給本報另一位重要作者楊苡先生的信中寫道: 這次作協(xié)代表大會開得很好,開了頭就好辦了。“作家必須用自己的頭腦來思維”,祝詞里講得很明白。可能還有人想抵制,但作家們就不能反抵制嗎? 巴老提到的那次作協(xié)代表大會,召開于本報緊張的籌備階段。而那次大會的祝詞足以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當時的時代氛圍: 作家必須用自己的頭腦來思維,有選擇題材、主題和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達自己的思想的充分自由……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當紙媒陷入所謂的“寒冬”,回想本報草創(chuàng)時整個社會對讀書的崇尚,回想曾由本報主辦、一年一度的“文匯書展”盛極一時,雖傷感難免,卻也能感覺到絲絲暖意。
2004年4月23日,本報第一千期恰逢世界圖書日。那一天,我們懷著無限感慨,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許多個春夏秋冬過去了……周報和廣大讀書人一起,堅守著心中共同的思想文化綠洲。多少文化學術(shù)界前輩和新秀在此耕耘、守望,更有多少愛書人默默地奉獻著他們無私的關(guān)愛,他們中有的從創(chuàng)刊號起即珍藏周報,有的為周報的拓展殫精竭慮,有的看到周報的一個錯字怒不可遏,有的為周報的某種“偏差”拍案而起……正是這批最值得我們驕傲的讀者,常常在我們最疲憊的時候賜予我們一種義無反顧的力量…… 我們擁有最值得驕傲的讀者。 ——這里的讀者,當然也包括我們可敬的作者朋友們。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又十年過去了,新媒體的呼嘯而至,使紙媒仿佛一夜間天寒地凍……但就在這所謂的“寒冬”里,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絲絲暖意——
來自郵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本報今年發(fā)行量逆勢而上,穩(wěn)中有升,其中外埠讀者同比增長4%。
讀者在用他們的眼睛“投票”,令人不由想起“抹著感激的熱淚”的徐鑄成先生: 有一天黎明,我工畢回家,到霞飛路、呂班路口時,就下車讓汽車回去,到當時的“法國花園”去走了一圈。看到樹蔭下、水池邊靠椅上坐著的人,不少埋著頭在看報,我走近一看,十之八九都是《文匯報》。我抹著感激的熱淚,暗暗自己發(fā)誓:盡管我十分幼稚,我一定盡力辦好這張報紙,盡力跟周圍的惡勢力斗爭,決不辜負讀者的鼓勵和期望。 文匯老報人的“暗暗發(fā)誓”,是人格,也是報格,令人想起屈原的千古名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歷史,總是風風雨雨;任何一家報紙的成長道路都難免艱辛、曲折。毋庸諱言,這艱辛與曲折既有來自外部的“擠壓”,也有出自內(nèi)部的“消耗”乃至折騰……但總有一種“糾偏”的力量讓報人堅定,乃至讓報紙振作,那就是來自讀者的力量。 我們擁有最值得驕傲的讀者。在所謂的“寒冬”里,我們的讀者又一次帶給我們絲絲暖意,令我們“抹著感激的熱淚……”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今年10月31日,我們發(fā)出了《致本報讀者的一封信》—— 尊敬的、 永遠值得我們驕傲的 讀者、作者朋友們:
金秋十月以來,我們收到了你們中許多人的來電、來信,就本報明年隨《文匯報》發(fā)行、不再獨立出版,抒發(fā)了各自的感慨,提出了各種建議。你們的心情,我們感同身受;你們的建議,我們分外珍惜。我們也已將你們的愿望和建議向文匯報社領(lǐng)導(dǎo)作了匯報。 坦率地說,你們對本報的厚愛,令我們深感愧疚。長期以來,由于人力不足及我們自身能力的欠缺等等原因,《文匯讀書周報》尚有很多很多的不足,而我們也有太多太多的遺憾。如果讓我們自己給周報打分,至多也就是勉強六十分及格。但你們卻一以貫之地熱情支持本報,給我們以鼓勵。如今,你們的來電、來信,使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文匯前輩徐鑄成“抹著感激的熱淚”時的心情……
本報因為有了你們而驕傲,卻也因此令我們愈發(fā)愧疚,尤其是在這樣的時候,面對你們的感慨和建議,我們只能抱憾,甚至都無法一一回復(fù)你們的來信,你們的來電也常常無人接聽——因為本報現(xiàn)在每周要出版兩份報紙合計二十四版,而編輯不過三四個人(全職的僅三人),也許你們來電的時候我們正在電腦房做版面……在此只能懇請你們諒解、包涵。
顯然,絕對大多數(shù)本報讀者系個人自費訂戶,且與《文匯報》讀者“交集”不多,因此,不少讀者在來電、來信中希望本報明年仍能單獨訂閱,否則便要與本報告別了……你們的想法,我們完全能夠理解,同時也深感惋惜、遺憾。但倘若一定要告別,那我們也只能“抹著感激的熱淚”,說:對不起……珍重,再見!
尊敬的讀者、作者朋友們,無論明年我們是否相見,我們都會永遠記著你們,是你們讓我們懂得應(yīng)該如何辦報、如何堅守——你們才是我們真正的同道,《文匯讀書周報》永遠的驕傲!
也曾是本報重要作者的巴金先生說“把心交給讀者”。這封信也是向我們的讀者交心。
路漫漫依然修遠,但我們相信,縱然世上萬事萬物有生必有一死,但就人類而言,“讀書”卻一定長存;而且,絕不是徒有其名的“讀書”。
今天,忍痛說“再見”或不忍說“再見”的讀者,能與我們在此相見,是一種執(zhí)著和堅守,更是一種可貴的不離不棄。相信我們彼此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2015,周報的這一“微”步能成為讀書的一個大跨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