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領著他的淮西部下們終于攻下了南北戰略要地集慶府,改為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此時的朱元璋年僅29歲,一夜之間他從盤踞濠州小區域的勢力躍升為元末群雄爭霸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 方框中為此時朱元璋勢力范圍,比起陳友諒還是很弱小的 朱元璋采納徽州大儒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方針,低調的發展自己實力,漸漸的占據了今天南京附近及皖南、浙西大部分區域,不可避免就要與當時地盤最廣、實力最強大的陳友諒展開了較量 經過了短暫的和平期,朱元璋和陳友諒終極對決在至正二十三(1363年)來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江南兵力空虛之隙,發兵號稱60萬,圍攻洪都。守軍只有1萬但卻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等來了朱元璋親自率領的20萬援軍 ![]() 7月,當朱元璋糾集了二十萬大軍趕到達長江至鄱陽湖的入口處。他首先部署軍隊封鎖了這一帶,再浩浩蕩蕩地開入鄱陽湖。陳友諒不得不暫時停止對洪都的圍攻,轉而全力對付朱元璋 一場決定誰能主宰當時中國命運的決戰就在鄱陽湖內展開了,從軍力上來說,陳友諒雖然攻擊洪都未果,但仍然有將近60萬兵力,而朱元璋只有20萬,從水軍戰艦實力來說,漢軍戰艦都是巨艦,有鋪天蓋地之勢,而朱元璋的戰艦體積都比較小,但最后戰爭的結果卻是陳友諒兵敗身亡,朱元璋贏得了奪取天下至關重要的一戰 從洪都之戰到鄱陽湖水戰,朱元璋一方都是以少勝多,兩戰都堪稱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例,一個是守城戰,一個是水戰,而朱元璋一方之所以能取勝除了士氣、戰略,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這個因素也是明朝開國以后對內對外一直都是倚重的取勝手段,那就是火器 ![]() 朱元璋起事之初,就有一個叫焦玉的人獻上所研制的火器,而且攻下金陵之后,由于金陵為元朝東南區域首府,也擁有大量火器,于是朱元璋軍隊成為了義軍中,唯一以火器作為制式裝備的軍隊。南方水網發達,蒙古騎兵不好發揮作用,朱元璋的火器部隊得以發揮巨大作用。 在明朝開國六位國公中,有一位擅長使用火器的“天下第六名將”鄧愈,洪都保衛戰中,六十萬漢軍在陳友諒統一指揮下,對洪都城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猛攻58天后,由于守軍只有1萬兵力不夠,加上洪都當時為一個比較大的城池城門太多,應付不過來,敵軍一度攻破城墻,闖入城中,朱文正派遣鄧愈領兵前去御敵,鄧愈帶兵持火槍輪番射擊攻入城中的敵軍,漢軍紛紛倒下,余下的看到火器殺傷力這么大,十分畏懼。在洪都守軍強硬反擊之下,漢軍只能退出城外。朱文正忙派人修補城墻。 這場1萬對60萬的守城戰正是由于火器發揮了巨大威力,才能讓洪都堅守到朱元璋援軍到來 而在鄱陽湖水戰中,火器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史書的記載,漢軍的戰艦首尾相連,全部涂成了紅色,分為大、中、小三種,這支部隊除了擁有可容三千人的巨艦之外,據說還有可容兩千五百人的中艦與兩千人的小艦。而涂成白色的朱元璋軍隊的戰艦體積比較小,但機動靈活反應敏捷 而當時朱元璋水師中裝備了大量火器,《紀事錄》記載在參戰的火器當中,有火銃、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大小火槍、火箭、神機箭、火蒺藜以及燃燒性火器“沒奈何”等,主要有以下幾種: 火銃,由發射彈丸的前膛、填充火藥的藥室以及尾銎三部分組成。 大小將軍筒,炮身長約80 厘米,口徑22 厘米,重34.8 公斤;另一種小將軍炮長約55 厘米, 口徑7.3 厘米,重約20 公斤。 ![]() 大小鐵炮,這類炮為長條形的直筒狀,炮口不再像盞口炮及碗口炮那樣呈喇叭狀敞開,因此比盞口炮及碗口炮的膛壓要大,射程更遠。為了防止爆膛,炮管外面有四五道橫箍,兩側還各有一根炮軸,方便運輸。 朱元璋的軍隊除了管形火器以外, 還有用來焚毀對手戰艦的燃燒性火器。例如: 火槍,是指在冷兵器長槍的槍頭一側綁上一兩個火藥噴筒,筒子外面有引信,點燃引信后,筒子噴出火焰,可達幾丈遠。 火箭,是在箭鏃的側邊綁上火藥筒, 點燃筒后的引信,筒里的火藥燃燒噴射, 產生反作用力推動火箭射向目標。 神機箭,屬于多發性齊射型火箭, 在一個大竹筒內裝入兩至三支箭,每支箭的箭桿上都綁著火藥筒,筒外面有引信,點燃引信,射程可達百步之外。 ![]() 神機箭使用示意 火蒺藜,一般為圓形,還有數個凸起的角形器,體內裝有火藥,體表開有一個小口子放置引信,點燃后即可爆炸。 最后說明一下燃燒性火器“沒奈何”,它的制法是先把火藥及各種火器放在蘆席里面,再將蘆席卷成寬五尺, 長七尺的圓圈,糊上一層紙或布,外面接上引信。將它用繩子綁在竹竿中,懸掛于船的頭桅之上,當碰到敵船時,便點燃引信,斬斷懸索,讓“沒奈何”落入敵船中爆炸,可以燃燒起熊熊烈火。 為了讓各種火器長時間快速地連續射擊,朱元璋絞盡了腦汁。《明實錄》記載了他命令將士們把各類火器、弓弩“以次而列”,并指示“近寇舟,先發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則短兵擊之”, 也就是說,軍中士卒應該將各種火器與弓弩等遠程冷兵器組成幾層疊陣,輪番射擊; 作戰時,先發射火器,再發射弓弩,以此達到快速連續射擊的效果。當靠近敵舟時, 則用冷兵器展開白刃戰。 ![]() 朱元璋把各種冷熱兵器布置在同一陣中協同作戰,也算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但是,稍微不足之處在于這一種疊陣里面,槍炮是與弓弩等冷兵器混合在一起輪流射擊的,那時還未有能力讓槍炮等火器單獨組成疊陣輪番射擊。盡管如此,由火器而催生的新穎戰術, 肯定會在水戰時有一番出色的表現 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交戰,朱元璋親自布陣,利用小船靈活機動的優勢圍繞著漢軍的巨艦進退自如,輪番進攻。漢軍戰死及溺斃者無算。同時,朱元璋軍隊的傷亡也很嚴重 激烈的戰斗一直在進行,不知不覺間吹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不失時機,指揮敢死隊員駕駛著七艘裝滿火藥與蘆葦的船只(船中放滿了身披盔甲、插上兵器的稻草人,偽裝成進攻的模樣)闖進漢軍的水寨,焚燒了數百艘首尾相連的艦只,還燒死了陳友諒的兩個弟弟及一批將領。朱元璋指揮軍隊乘勝進攻,又斬首兩千余級。 ![]() 就這樣,鄱陽湖上殺聲震天,雙方全都打紅了眼,尸浮水面,血染湖赤。朱元璋的軍隊經常駕駛著白船,滿載著銃炮、弓弩,輪流仰射漢軍高大而轉動不便的紅船。經過反復較量,漢軍形勢漸漸不利,欲退往鞋山(今大孤山),但遭到朱元璋水師的阻擋,陳友諒只得斂軍自守,高掛免戰牌。 至此,戰局逐漸明朗,雙方相持數日,陳友諒軍心不穩,兩員得力大將在此期間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乘機派軍隊加強封鎖鄱陽湖至長江的出口,力圖扼住陳友諒的歸路,并出兵攻克了蘄州及興國兩地,俘獲了數十艘巨艦 成了甕中之鱉的陳友諒,糧食基本已經吃完,陳友諒迫于形勢孤注一擲地于8 月26 日發起攻擊。臨朱元璋下令將所有戰艦的門釘死,樓船也要撤掉上下的梯子,使參戰將士毫無退路,他命令士兵們順著西風出力搖櫓,艦隊好像山洪暴發一樣飛速向漢軍水師沖了過來。《紀事錄》記載當朱元璋軍隊的白船距離漢軍的紅船三百步左右時,便開始用遠程兵器進行投射,越接近時火力越猛烈,各種火銃、將軍筒、弓箭,甚至標叉等輪番交替而上, 如傾盆大雨般射出。火力處于劣勢的漢軍,有的以板牌遮身,有的伏下,有的躲藏起來,有的轉身逃跑 ![]() 各種大小戰艦穿梭往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解難分,大家都傷亡慘重。連朱元璋的坐艦也在混戰中被漢軍的炮彈擊碎,不得不趕緊換船。陳友諒就沒有那么好的運氣了,他被亂箭射中,一箭從眼睛穿入,透過腦袋而出,神仙也救治不了。戰斗到此,可謂塵埃落定 36 天的鄱陽湖大戰終于結束,在這一次空前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恐怕動用了數以千計的火器參戰,不過具體數據現在已經難以考究。 由此可見,火器在明朝開國的諸多戰役中發揮了多么重要的作用,這個傳統沿襲到明朝初期,到明成祖朱棣手上更是發展到極致,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神機營為明朝初期疆域鞏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可惜遇上了朱祁鎮這個敗家子,土木堡之變神機營主力全軍覆沒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