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醫(yī)家有一戲言是說:“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大意是說婦女病不容易治,然而為什么婦女病就不容易治呢?我認為,主要因為婦女得病很多是從血上、肝上得,如月經(jīng)、帶下、肝郁諸病、這按《傷寒論》來分,多屬于厥陰證的病(有些又納入《金匱》中的雜病,所謂雜病,就是非典型的六經(jīng)病證。)
厥陰證因為虛實、寒熱夾雜,所以最難診治。又者,中醫(yī)所謂“虛勞”或“癆病”,也是厥陰證的一種,這都是不容易治的病。唐容川《血證論》中言:凡癆所成,多是瘀血為害。用現(xiàn)代西醫(yī)的詞語解釋就是,癆證就是一種慢性炎性疾病,因為“發(fā)炎”故會伴有發(fā)熱(如低熱或手腳心熱)、消耗性(如貧血、消瘦)癥狀,為何會發(fā)炎,是因為瘀血為壞血,壞血久之則“腐敗”而引起炎性反應(中醫(yī)稱之為“干血癆”)。 以上扯遠了…… 《金匱》中治虛勞有幾個方子,如小建中湯、桂枝龍牡湯、薯蕷丸、大黃庶蟲丸,其各有所專,在此不言。“溫經(jīng)湯”是“婦人病篇”中的一個方子,條文曰: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溫經(jīng)湯方:當歸(二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吳茱萸(三兩)川芎(二兩)生姜(二兩)半夏(半升)牡丹皮(二兩)麥冬(去心,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阿膠(二兩)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我來試著解讀以上條文,首先“婦人年五十”,也就是到了更年期,《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年過四十,而陰自半”,這里是五十,那么當然也是“陰自半”了,“陰自半”就是陰虛了,所謂“陰”就是主要是血和津液(水),也即營養(yǎng)精微物質(zhì)。(“陽”是指氣、熱量、動能) “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這里是說這個人有便溏下利拉稀,而且長期不好,這里歷代醫(yī)家有些爭議,有的說“下利”當是“下血”,有的說“下利”就是下利, 只不過是瘀血所致之下利。其實來講,應該還是下利更說得通,如果是下血,則成為崩漏之癥,那又是膠艾湯證了。因此還以“下利”來做分析,下利有“利”和“痢”之分,如果簡單以陰陽寒熱來劃分,則有寒利、和熱利,寒利主要和肝、脾之寒有關,熱利為又為“熱痢”,比較復雜,多與肝熱肝風有關。在此不單獨討論。 從“溫經(jīng)湯”方的組成來看,其主藥吳茱萸有三兩,入肝經(jīng)性大熱,可以推斷這里所說的下利應該還是寒利,所謂這里說下利病經(jīng)過數(shù)十日,但并沒有說這個人處于“危重”狀態(tài),可見佐證了這里并不是熱性痢疾,否則數(shù)十日(仲景用詞多為虛指,數(shù)十日泛指很長時間)的話這個人肯定會瀉的起不來床,而且生命垂危了。 那么這里說的“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是指的病人為寒性體質(zhì),長期便溏、大便不成形,可能每天大便次數(shù)較多,或經(jīng)常有想拉肚子的感覺,這種類型的人尤其是在女性當中還是有一部分的。 而即便是寒性陽虛體質(zhì),傷寒論的邏輯是“久利傷陰”,長期腹瀉必然會傷到津液(水),因此就會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陰虛”的問題,因此下一句條文就說“暮即發(fā)熱”,一到傍晚之后就發(fā)熱,這個發(fā)熱可以是全身性的低熱癥狀,也有可能是手心、腳心的發(fā)熱。這個癥狀就說明病人有“陰虛”。在這里多說一句,傷寒論的邏輯是,凡是這個人患病,在白天(清晨到中午)這個時間段比較嚴重的,就是陽虛而寒邪作祟,(傷寒論中的“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以干姜附子湯主之——此為佐證),而如果是夜間(傍晚到半夜)這個時段比較嚴重的話,就是病人有“陰虛”而熱邪擾之。(如心煩不得眠的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證) 接下來,“少腹里急,腹?jié)M”,少腹就是小腹,對于女子來說里面有子宮,因為溫經(jīng)湯證伴有瘀血,而后面條文會說,這個瘀血來自于曾經(jīng)有“小產(chǎn)”,因而導致有瘀血沒有排凈而留在子宮,所以會少腹里急,也即小腹有拘急感;又有一個可能是,這個人常常有想腹瀉的急迫感,而少腹拘急,在現(xiàn)實中也是有可能的。有一些古代醫(yī)家主張說瘀血引發(fā)下利,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按現(xiàn)代最新科學研究,其實人體腸道菌群失調(diào)可導致腹瀉,而如果一個人在子宮里有瘀血,也是會影響到腸道菌群的(整個腹腔乃是整體),所以說瘀血導致下利也完全說的通。 腹?jié)M,這個患者一般會感覺肚子脹,但也不是像承氣湯證那種腸子里有干燥大便的那種,溫經(jīng)湯證的腹?jié)M,也有人說就是一種虛弱性腹?jié)M,患者可能自覺腹脹、或腸子里有“東西”頂著,其實這與肝脾失和有關,民間對于一些游走不定的肚子痛也有說是“肝氣兒”竄的,有時也說不清究竟是準確到哪個部位難受,或放屁后會緩解。《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接下來“手掌煩熱”,前面已說是陰虛,有些女性還可以觀察到手掌皮膚粗糙;“唇口干燥”可以理解為嘴唇發(fā)干,嘴里發(fā)干、津液不足,這也是表示陰虛,如果按西醫(yī)來說,病人可能還有貧血的問題。這就是舊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淺談《金匱要略》溫經(jīng)湯的使用(上)(2018-02-12 13:43:45)
古來醫(yī)家有一戲言是說:“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大意是說婦女病不容易治,然而為什么婦女病就不容易治呢?我認為,主要因為婦女得病很多是從血上、肝上得,如月經(jīng)、帶下、肝郁諸病、這按《傷寒論》來分,多屬于厥陰證的病(有些又納入《金匱》中的雜病,所謂雜病,就是非典型的六經(jīng)病證。) 厥陰證因為虛實、寒熱夾雜,所以最難診治。又者,中醫(yī)所謂“虛勞”或“癆病”,也是厥陰證的一種,這都是不容易治的病。唐容川《血證論》中言:凡癆所成,多是瘀血為害。用現(xiàn)代西醫(yī)的詞語解釋就是,癆證就是一種慢性炎性疾病,因為“發(fā)炎”故會伴有發(fā)熱(如低熱或手腳心熱)、消耗性(如貧血、消瘦)癥狀,為何會發(fā)炎,是因為瘀血為壞血,壞血久之則“腐敗”而引起炎性反應(中醫(yī)稱之為“干血癆”)。 以上扯遠了…… 《金匱》中治虛勞有幾個方子,如小建中湯、桂枝龍牡湯、薯蕷丸、大黃庶蟲丸,其各有所專,在此不言。“溫經(jīng)湯”是“婦人病篇”中的一個方子,條文曰: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溫經(jīng)湯方:當歸(二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吳茱萸(三兩)川芎(二兩)生姜(二兩)半夏(半升)牡丹皮(二兩)麥冬(去心,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阿膠(二兩)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我來試著解讀以上條文,首先“婦人年五十”,也就是到了更年期,《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年過四十,而陰自半”,這里是五十,那么當然也是“陰自半”了,“陰自半”就是陰虛了,所謂“陰”就是主要是血和津液(水),也即營養(yǎng)精微物質(zhì)。(“陽”是指氣、熱量、動能) “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這里是說這個人有便溏下利拉稀,而且長期不好,這里歷代醫(yī)家有些爭議,有的說“下利”當是“下血”,有的說“下利”就是下利, 只不過是瘀血所致之下利。其實來講,應該還是下利更說得通,如果是下血,則成為崩漏之癥,那又是膠艾湯證了。因此還以“下利”來做分析,下利有“利”和“痢”之分,如果簡單以陰陽寒熱來劃分,則有寒利、和熱利,寒利主要和肝、脾之寒有關,熱利為又為“熱痢”,比較復雜,多與肝熱肝風有關。在此不單獨討論。 從“溫經(jīng)湯”方的組成來看,其主藥吳茱萸有三兩,入肝經(jīng)性大熱,可以推斷這里所說的下利應該還是寒利,所謂這里說下利病經(jīng)過數(shù)十日,但并沒有說這個人處于“危重”狀態(tài),可見佐證了這里并不是熱性痢疾,否則數(shù)十日(仲景用詞多為虛指,數(shù)十日泛指很長時間)的話這個人肯定會瀉的起不來床,而且生命垂危了。 那么這里說的“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是指的病人為寒性體質(zhì),長期便溏、大便不成形,可能每天大便次數(shù)較多,或經(jīng)常有想拉肚子的感覺,這種類型的人尤其是在女性當中還是有一部分的。 而即便是寒性陽虛體質(zhì),傷寒論的邏輯是“久利傷陰”,長期腹瀉必然會傷到津液(水),因此就會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陰虛”的問題,因此下一句條文就說“暮即發(fā)熱”,一到傍晚之后就發(fā)熱,這個發(fā)熱可以是全身性的低熱癥狀,也有可能是手心、腳心的發(fā)熱。這個癥狀就說明病人有“陰虛”。在這里多說一句,傷寒論的邏輯是,凡是這個人患病,在白天(清晨到中午)這個時間段比較嚴重的,就是陽虛而寒邪作祟,(傷寒論中的“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以干姜附子湯主之——此為佐證),而如果是夜間(傍晚到半夜)這個時段比較嚴重的話,就是病人有“陰虛”而熱邪擾之。(如心煩不得眠的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證) 接下來,“少腹里急,腹?jié)M”,少腹就是小腹,對于女子來說里面有子宮,因為溫經(jīng)湯證伴有瘀血,而后面條文會說,這個瘀血來自于曾經(jīng)有“小產(chǎn)”,因而導致有瘀血沒有排凈而留在子宮,所以會少腹里急,也即小腹有拘急感;又有一個可能是,這個人常常有想腹瀉的急迫感,而少腹拘急,在現(xiàn)實中也是有可能的。有一些古代醫(yī)家主張說瘀血引發(fā)下利,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按現(xiàn)代最新科學研究,其實人體腸道菌群失調(diào)可導致腹瀉,而如果一個人在子宮里有瘀血,也是會影響到腸道菌群的(整個腹腔乃是整體),所以說瘀血導致下利也完全說的通。 腹?jié)M,這個患者一般會感覺肚子脹,但也不是像承氣湯證那種腸子里有干燥大便的那種,溫經(jīng)湯證的腹?jié)M,也有人說就是一種虛弱性腹?jié)M,患者可能自覺腹脹、或腸子里有“東西”頂著,其實這與肝脾失和有關,民間對于一些游走不定的肚子痛也有說是“肝氣兒”竄的,有時也說不清究竟是準確到哪個部位難受,或放屁后會緩解。《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接下來“手掌煩熱”,前面已說是陰虛,有些女性還可以觀察到手掌皮膚粗糙;“唇口干燥”可以理解為嘴唇發(fā)干,嘴里發(fā)干、津液不足,這也是表示陰虛,如果按西醫(yī)來說,病人可能還有貧血的問題。這就是舊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