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第一百六十三條原文: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注:①數下:“數”讀音如“朔”,即屢用攻下的意思。 ②協熱而利:夾表證發熱而下利。熱,此處指表寒證的發熱癥狀。 釋義:(本條講挾表熱而下利的癥治。) 太陽病,在外的表癥還未解除,卻屢用攻下,于是就發生挾表熱而下利的癥狀;如果下利繼續不斷,胃脘部痞塞硬滿,這是表癥與里癥并見,用桂枝人參湯主治。 太陽病,屢用攻下之后,里氣大傷,中陽受損,運化失司,寒濕中阻,氣機痞塞,因而出現“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之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因表癥還在,故名為協熱下利,即挾表熱而下利,與現代所稱“協熱利”性質屬熱的含義是不同的,此“熱”,不是熱邪、熱證,而是指表證之發熱而言,是夾有發熱惡寒等太陽表證。此時病勢的重心是里虛寒,故以理中湯治脘痞下利,僅用桂枝一味以通陽和表,是表里兼顧的治療方法。 桂枝人參湯即人參湯加桂枝。方用干姜、白術溫中以去寒濕之邪,人參、甘草補中益氣以治脾氣之虛,桂枝以解太陽在表之邪氣。 人參湯的藥物組成與理中湯相同,只是用藥劑量略有差別,其功效和主治病證與理中湯相近。 本方煎服法要求先煎人參湯四味,使其發揮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的效用。后下桂枝,使其先越出表邪,而不受人參、干姜的羈絆。否則五藥同煎,會使桂枝芳香走表之力變為溫里之用,而達不到表里兩解的目的。 后世某些注家將三十四條之葛根黃芩黃連湯證亦稱為“協熱利”,其病理機制與此有寒熱虛實的不同,需要加以鑒別。本證是里虛寒兼表寒證發熱的“協熱下利”,癥見惡寒發熱,心下痞硬,下利稀溏,而肛門部無灼熱感,舌淡苔白;而葛根芩連湯證是熱性的下利兼表熱之證,癥見發熱惡寒,喘而汗出,下利黏穢,暴注下迫,肛門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促。二者雖皆有發熱、下利,但疾病性質完全不同。 辨證論治: 主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發熱惡寒,脈不浮。 成因:脾虛寒濕兼表之風寒不解。 治法:溫中解表。 方藥:桂枝人參湯(人參湯加桂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