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基梅(1910~1947),湖北麻城乘馬崗(今乘馬崗鎮)朱家坳灣人。1928年參加赤衛隊。次年參加紅11軍1930年加入共產黨。在鄂豫皖地區轉戰3年,后隨軍西征。 1933年冬,反6路圍攻,任紅30軍90師政治部主任。 1935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6年9月,紅四方面軍到達甘南,改建甘肅抗日救國軍,趙任獨立第一師政委。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趙基梅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政治處主任。1938年1月率一個連開赴晉東南,2月組建八路軍獨立游擊支隊,即趙譚支隊,任司令員。隨后率該部在晉冀豫邊區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配合當地中共黨組織,發動群眾,發展壯大抗日武裝,為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1940年2月,趙譚支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新三旅,趙基梅任副旅長、旅長。5月率八團挺進魯西南,協助中共魯西地委迅速平息了“灣楊反動會道門暴亂”,擊退進入根據地的頑雜武裝,使魯西南的局面得以恢復。6月,他率部北上時,在濮陽西南桑村集遭日軍三十五師團和騎兵第四旅團八千余人合擊。為掩護部隊和地方機關轉移,牽制敵人,趙基梅親率旅直屬隊英勇抗擊。他不顧敵機低空轟炸掃射,挺立在距敵坦克僅有幾十米遠的前沿陣地,指揮戰士用集束手榴彈擊退敵坦克,并親自抱起機槍猛掃敵步兵。與敵激戰兩個多小時,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掩護主力部隊和機關沖出敵人的重圍。 1941年1月,在魯西南“三村”(曹樓、伊莊、劉崗)斗爭的危急關頭,趙基梅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之命,率旅直和七、八團星夜馳援,殲滅地方反動武裝1500余人,繳槍1000余支,解了“三村”之圍,保衛了魯西南抗日根據地。1941年7月,新三旅改編為一一五師教導七旅,趙基梅任政委。10月,率部參加討伐孫良誠戰役。戰役結束后,兼任新建立的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區(巨南軍分區)司令員和政委。1942年7月率七旅返回魯西南,擴大了魯西南根據地。是年底,教七旅與魯西南軍分區合并為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原魯西南軍分區),趙基梅任分區司令員。1943年6月任軍分區政委,12月復任司令員。1944年2月指揮分區部隊粉碎了日軍對魯西南的最后一次“掃蕩”,殲偽軍1500余人,俘偽少將師長王洪展、偽東進剿共副司令李英等。隨后,在魯西南討伐地方反動武裝戰役中,指揮分區部隊與兄弟部隊協同作戰,先后殲滅定陶保安旅長王子杰、山東第十六專區副專員兼保安副司令張子剛、曹縣李子儀等十余股反動武裝10000余人。 抗戰勝利后,趙基梅與五分區程書勛參加指揮解放菏澤城的戰斗。他與程書勛親自指揮挖掘地道、裝填炸藥和組織爆破,成功地炸開了城南門后,又率突擊隊最先沖進城內指揮殲敵。 1945年11月,趙基梅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副司令員。1946年秋至1947年春,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七縱與一、二、三、六縱一起先后勝利地進行了隴海路自衛反擊戰,大楊湖戰役、巨野戰役、鄄南戰役、巨金魚戰役、豫皖邊戰役。1947年3月第一、七縱隊合并為一縱后,趙任一縱副司令員。1947年7月,又與二、三、六縱一起勝利完成了魯西南戰役。8月,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任中原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兼江漢軍區司令員。 趙基梅因長期艱苦征戰 ,患有嚴重的胃病。在挺進大別山的艱苦斗爭中,他又患了重感冒,仍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 由于病情加重,1947年12月27日趙基梅在湖北隨縣(今隨州)三里崗病逝,時年38歲。中共中央發出唁電,高度贊揚他為中國革命作出的重要貢獻,稱他的逝世“實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的一大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