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后一個年號。熟讀歷史的人,在了解崇禎皇帝后,會覺得異常可惜。如果崇禎皇帝如果沒有誤殺朝中一位關鍵性人物,可能也不會那么快地斷送了江山,也許歷史將會有不一樣的結局。你知道他誤殺的是誰嗎?小編這就來為你解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崇禎皇帝殺忠臣,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袁崇煥。畢竟袁崇煥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抗清名將。而且他初登朝堂,才華突出,頗受重用。可惜卻在政見之上,與魏忠賢意見不合,鬧了個不歡而散,于是辭官還鄉了。但在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崇禎二年,他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后,魏忠賢余黨卻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此時的皇太極又趁機落井下石,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袁崇煥被朱由檢誤會與后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后人讀到這段歷史時,往往會感到唏噓,畢竟袁崇煥作為一代抗清名將,如果他不死,崇禎皇帝至少不會上吊煤山。 但是除了袁崇煥,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被崇禎誤殺,這個關鍵性人物就是孫元化。孫元化可是徐光啟的徒弟,徐光啟直接被后人稱為:“明朝最偉大的一位科學家”。徐大科學家的一生顯赫有名:引進推廣番薯,編撰《農政全書》,與利瑪竇合作譯《幾何原本》,組織編撰《崇禎歷書》,練兵造炮引進新式炮兵等等功績,無不顯示個人的出色才華。孫元化潛心和徐光啟學習各種科學技巧,成為了明朝最厲害的紅衣大炮的工程師。 孫承宗在后來成為兵部司務,他在邊關筑臺制炮。后來多疑的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袁崇煥時,關外大亂,孫元化在關內關外隔絕的困境中,團結將士,借助大炮,駐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動,由此可見孫元化制造的大炮性能之優異了。 孫元化因為接收了叛將孔有德,而孔有德在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糧草困難,又受人煽動,便在吳橋發動叛亂,史稱“吳橋兵變”。在“吳橋兵變”中,孫元化被敵軍所擒,而朝廷對于孫元化的誤會也逐漸加深,甚至有人直言孫元化已經造反,最終孫元化有口難辯,被崇禎以禍亂之首判處死罪。 因為一場誤會,就這樣,明末最出色的火炮專家孫元化去世了。《明史》曾記載:“所善西洋炮法,蓋得之徐光啟云。徐光啟想要利用軍火大炮為國籌劃,難盡心愿,是他的學生孫元化把他的筑臺制炮的方略付諸實施,孫元化一心研究新式的火炮,并將徐光啟造炮的成果變成了現實。可惜在他死后,這些火炮和造炮人員卻落在孔有德等人的手中,孔有德叛變后,火炮反而成了清軍攻打明軍的最佳利器。 后人曾有這樣的議論,若崇禎沒有誤殺徐元化,而讓他在職一心研究火炮,并組建一支強大的炮兵,這只炮兵完全可以打得清軍望風而逃。也許后來的清朝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這畢竟只是假設罷了,而歷史也是沒有假設的,不過孫元化的去世,還是令人感到可惜,并讓人唏噓不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者必將全網舉報,并讓轉載者承擔賠款等相關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