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地區飲食的最大特點是大多都是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那里的蔬菜種類齊全,甚至還有許多具有藥用價值的野生蔬菜。另外,除了沒有添加劑飼養的家畜,還有非益蟲類的昆蟲,如蝗蟲、馬蜂之類。 當地人品嘗這類食品時,多用水煮并配以蘸水,味道很獨特,有點酸偏辣。特色菜有哈尼族名菜竹筒燒肉和正宗的蒙自過橋米線等。 個舊特產的錫都牌大頭菜,又稱白芥、黃芥。以鮮甜、酸辣適口而負盛名。錫都牌大關菜,始制于四十年代初期,當時由私人作坊進行生產,俗名“疙瘩”。解放后經過公私合營,由個舊市醬菜調味品廠生產,在傳統生產的基礎上,完善了生產工藝,除保持傳統風味外,更注意了營養成分,產品質量、產量均有較大提高,產品遠銷上海、北京、南寧、貴陽、昆明等地。 過橋米線是云南食品一朵瑰麗的山茶。它以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吃法特殊、獨具風味、富于營養而蜚聲中外。凡是來到云南的中外人士,無不要慕名品嘗。 過橋米線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起源于蒙自。蒙自城南有一個南湖,湖光瀲艷,四周蒼松翠竹,風景旖旎,有一座石砌橋延入湖心小島。島上茂林修竹,掩映著幾間房屋,環境幽靜,是讀書的好地方。清代當地有一位秀才為了趕考整天在島上八角亭內苦讀詩書,他的妻子每頓送飯給他吃。一天,妻子念他讀書辛苦,把家里的肥壯母雞殺了在土罐中燉,放上米線,送去給丈夫滋補身體。當時秀才正在廢寢忘食地攻書,她在旁坐著等候,便睡著了。半個時辰后醒來一看飯菜未動,有點生氣,要把米線拿回去重新熱,當她拿土鍋的時候,發現土罐還燙乎乎的。喜出望外地揭開一看,原來是雞湯表面蓋著一層黃色的雞油,起著保溫的作用。秀才吃了這種美味可口的米線,十分滿意。此事傳了出去,成為佳話,大家都學著去做。因為秀才妻子到島上送飯要通過那座橋,便將這種米線取名為過橋米線。 另一說起源于建水。清光緒二十二年在建水縣的鎖龍橋旁邊有一家小吃店,老板名叫李馬田精明能干,留心收集民間米線的各種吃法,集其精華,創制了這一別具風味的米線作法,用雞、鴨和豬筒子骨熬成湯,把豬、雞、鴨、魚肉切成薄片放入,加進建水獨有的草芽等新鮮蔬菜和米線,用湯碗內的高溫氽熟食用,味道鮮美,滋嫩爽口。這種米線使該店生意十分興隆。由于小店在橋頭,去吃米線的人要過橋,過橋米線由此得名。這兩種來源都說明過橋米線起始于滇南蒙自、建水一帶,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過橋米線吃時,在保溫好的高深的陶瓷碗內放入胡椒粉、熟雞油,再把沸滾的湯舀入碗內,端到桌上。食者切莫以為湯不冒熱氣,急著品嘗,這樣要被燙傷,而是要把各種生肉片放入湯中燙熟,然后依次加入各種蔬菜和米線,再加入調味品,才可開始食用。這時,碗內看起來五色紛呈,鮮艷美觀,食之滑嫩爽口,油而不膩,清口醇和,鮮香異常,回味無窮。 建水獅子糕是云南省建水縣的傳統名食。相傳是清代后期,由建水縣“榮香齋”糕點鋪一吳姓所創制,因糕狀似雄獅頸毛而得名。 這種糕點,酥脆甜香,美味可口。 燕窩酥是云南地方的傳統名點,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昆明、玉溪、個舊、建水等地均有生產,其淵源出自建水,用它形狀似旅游勝地建水燕子洞的燕窩而得名?!⊙喔C酥形似燕窩,白色的窩底上有雪花,十分美觀,并具有香酥松脆、入口即化之特點,是老少皆宜的佳品。 開遠甜藠頭是云南著名特產,系當地腌菜師王寶福在1914年首創,已有近80年的歷史。開遠甜藠頭,顆粒整齊,金黃發亮,香氣濃郁,肥嫩脆糯,鮮甜而微帶酸辣,具有增食欲、開胃口、解油膩和醒酒的作用,是佐餐的佳品。有人作詩贊它:“久食龍肝不知味,饞涎只為甜藠頭;碗中有顆甜藠頭,胃口頓開食欲增。” 開遠小卷粉,是開遠市應市獨有的小吃。開遠地處滇南,過去是滇越鐵路的樞紐,歷史上不少越南人為謀生計,沿著鐵路北上來到中國,把越南一些點心小吃的制作方法也傳到滇南一帶。開遠小卷粉就是越南小吃的基礎上,經過開遠歷代飲食經營者的改革創新,逐步定型為今日這樣的。 年糕南北皆有,南方以糯米粉蒸制而成,扁條狀或塊狀,可切片、塊,供煮作主食或點心、小吃,可甜可咸。 過年吃年糕,取其“年高”長壽之意?!∶勺阅旮馐敲勺钥h的特產,素以糯軟香甜,柔韌適口,風味獨特而馳名。蒙自年糕外觀光滑、色澤鮮艷、油潤喜人、內質細膩、糍實柔韌、入口香甜、甜而不膩、余味雋永。其食法多樣,切片后油煎、火烤、蒸制均可。 石屏豆腐是云南省石屏縣的著名特產,自明代初葉問世以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素以優質味美而飲譽四方。 石屏豆腐皮是云南久負盛名的一種豆制品?!妒量h志》記載,豆腐皮生產始于明代初期,盛于清代后期,光緒年間該縣有個姓羅的壯士進京會試,得中武狀元,留作慈禧宮中佩劍侍衛,官達四品。有一次,羅回鄉省親,返京時捎去豆腐皮獻于慈禧,慈禧食后連聲稱好,遂為貢品。 石屏荔枝酥是云南省石屏縣民間制作的名特食品。其外觀小巧玲瓏,形狀、色澤頗似荔枝故得名。石屏荔枝酥每個不足10克,外型美觀,小巧玲瓏,食之酥松,香甜適口。 石屏燒豆腐是石屏的風味小吃,每塊約二十克重,是采用優質黃豆經磨豆、去殼、泡發、磨漿、煮漿、濾漿、成型、濾水、發酵等十余道工藝制成。其中發酵工藝是關鍵,發酵時間短了豆腐發硬且有酸苦味,過長則腐敗變質。
乳餅是云南彝族人民創制的美味食品。在滇味菜中,乳餅菜肴具有獨特風味,以其潔白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久吃不厭而膾炙人口?;饖A清蒸乳餅就是一道風味筵席名菜。 草芽為滇南地區建水縣的特產。雞絲炒草芽是云南名特菜肴之一。此菜潔白汁亮,草芽鮮嫩異常,味鮮香清爽,中外食客無不稱道。 蟠桃乳餅是彝族的風味名菜。因形似蟠桃而得名。蟠桃乳餅造型美觀,外酥脆,里鮮嫩,味美可口。汽鍋雞屬滇南名菜,有滇南第一菜之稱,被列為國宴菜品。據說此菜由滇南地區建水人楊瀝創建于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當時,建水所產陶器已出名,式樣古樸特殊。楊瀝就利用建水陶,獨出心裁研制出中心有嘴的蒸鍋,名曰“汽鍋”。在汽鍋下放一盛滿水的湯鍋,然后把雞塊放入汽鍋內,由蒸汽將雞蒸熟,當時就稱此菜為“楊瀝雞”。 汽鍋雞制作獨特,因采用特制的汽鍋蒸制,湯汁是少許蒸餾水,清澈透明,原汁原味,雞肉鮮 嫩,味道特別醇厚鮮香,而且富于營養。 彝家南瓜燜飯香 秋收時節,彌勒縣的東西兩山上種植的玉米成熟了,間種在玉米地里的南瓜也黃了,由于山地離村寨很遠,彝族阿細人家為了節省時間,午飯往往就在地里解決———摘一個老南瓜當鍋,燜一“鍋”飯飽飽地吃一頓。阿細人說,收玉米不吃南瓜飯,干活打不起精神。 干上一段時間的活,地里的女人手搭涼棚看看天上的太陽,到了該做午飯的時候,便停下手中的活計,隨意從玉米地里摘下一個臉盆大小的南瓜,從瓜把處用刀旋開一個碗口大的圓口,掏出瓜瓤,把在山溪里淘洗過的大米,在家切好的臘肉和剛從山上采來洗凈的野菜一并放進南瓜肚子里,再加上適度的水和油鹽,然后蓋上瓜皮蓋,放在三個石頭做成的“灶”上,點燃枯樹枝后便開始做飯了。半個小時后,“南瓜鍋”便散發出撲鼻的香氣,跟著主人下地干活的狗,也會跑到主人的腳跟前“汪汪”歡叫著報信。 此時勞作的人們到山溪里洗了手,把熱氣騰騰的“南瓜鍋”捧到大樹下,打開蓋子,只見雪白的飯粒、金黃的瓜、火紅的臘肉片、青翠的野菜,頓時讓人胃口大開,一家人圍“鍋”而坐,吃飯時,總是年長者先動手,而他們總把好的留給兒媳或孫男孫女,一家人細細品嘗,享受著豐收的喜悅。說阿細人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一點也不夸張。酒足飯飽后,男人們便取下掛在樹上的大三弦輕輕撥動,女人們隨手從樹上摘下一片樹葉吹出悠揚的韻律……休息得差不多時,人們喝足山溪水,渾身是勁地下地干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