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克聲明: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在1955年軍銜評定過程中,有文章介紹說,“虎將”王必成“嫌自己授中將軍銜偏低,找老領導譚震林說情”。盡管譚震林還真給這位老部下說了情,但結果并未如愿。那么,事隔多年,對這件事我們該怎么看呢?王必成的軍銜真的授低了嗎? 對王必成找人說情的看法拿破侖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這句話既揭示了軍人英雄主義的一面,也揭示了軍人視榮譽如生命的一面。珍惜榮譽,看重軍銜高低,本也無可厚非。 從這點上說,王必成覺得軍銜授低了,找譚震林說情,也屬于一種正常情況下的反映,也屬于一種常理的自然反映。 不過,與評定軍銜中好幾個主動讓銜的將軍相比,王必成對軍銜看重的眼界和格局似乎顯得小了些。這也與他當年在戰場上的那句“打張靈甫的74師不能少了我們6縱”,敢于搶著打強敵滅強敵的錚錚之言形成了反差。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打仗可以爭著搶著上,但利益和榮譽則向來不提倡主動要。 對王必成資歷經歷的看法同那些黃埔系將領相比,王必成的軍旅起點并不高,他從少先隊、赤衛隊做起,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紅軍時期,他屬四方面軍系統,先后任過連長、指導員、營長、副團長、團長,最高任紅30軍89師副師長??谷諔馉帟r期,任團參謀長、團長、旅長,最高至縱隊司令員(相當于旅級)。解放戰爭時期,任副師長、縱隊司令員、軍長,最高至兵團副司令。 綜合資歷經歷看,王必成是副兵團級,基本上應該套到中將的軍銜上。他與三野系統授予上將的陳士榘、葉飛、許世友、宋時輪、韋國清、王建安等人相比,資歷經歷還是略顯弱了些。 對王必成戰功表現的看法王必成出身成長于四方面軍,秉承了四方面打仗勇猛的特點。在打仗上是毫不含糊的。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在江南一帶打鬼子,就贏得了“王老虎”的盛名,他所率的老二團號稱“老虎團”。之后參加的黃橋決戰、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王必成都表現得可圈可點、戰績突出。 解放戰爭時期,應該是王必成最輝煌的時期。他在粟裕麾下,先后參加了七戰七捷、漣水保衛戰、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戰斗。特別是七戰七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等,王必成的6縱作為華野的主力縱隊,大殺四方,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萊蕪戰役該縱殲敵2萬余人,占整個殲敵數的五分之二,孟良崮戰役飛兵激渡、擊斃張靈甫,豫東戰役生擒敵兵團司令區壽年,可以說,這些都給該縱戰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帥克以為,僅憑戰功表現看,王必成授上將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對王成成授予中將的看法授銜是對一個人資歷經歷、戰功表現、現實表現的綜合考量。盡管戰功一項指數比較高,但綜合各方面來看,帥克認為王必成授予中將還是合適的。陳士榘、葉飛、許世友等授予上將之人,早在解放戰爭初期、中期,即經常被陳粟委托或獨立指揮兩個以上縱隊作戰。在這方面,王必成相比較為欠缺。 特別是王必成還有一個“小硬傷”,那就是第二次漣水保衛戰,在與整編74師的對決中,被張錄甫偷襲成功、吃虧較大,不得不退出漣水城。這也難免不給王必成的軍銜評定減色減分。 不管怎么說,作為一代開國中將,王必成雖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虎將”雄風,他的“打74師不能少了我們6縱”的豪邁氣概,他的南征北戰建立的赫赫戰功,將永遠值得后人銘記與謳歌。 主要參考文獻:《虎將王必成》《虎將雄風:回憶王必成將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