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個含“四”的中成藥,每一個都很經典有許多方劑源于一些簡單的經典方,... 這六個含“四”的中成藥,每一個都很經典 有許多方劑源于一些簡單的經典方,今天為您講解六個含“四”的中成藥,每一個都很經典。 一、四逆散 源自《傷寒論》,為和解劑,方中柴胡為君藥,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郁;白芍斂陰養血柔肝;枳實理氣解郁散結;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民間以四逆散為基礎方化裁、創造出諸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劑,因而四逆散被譽為'疏肝祖方”。 臨床常用于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附件炎,輸暖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 組成: 柴胡、 枳實、 芍藥、 炙甘草各等份。 功用:調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2.肝脾不和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 二、四逆湯 出自《傷寒論》,為溫里劑。附子生用,溫壯元陽,破散陰寒,回陽救逆?!渡褶r本草經讀》謂之“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干姜溫中焦,散陰寒。生附子和干姜并用為回陽救逆的基本配伍。炙甘草助溫陽益氣,調和藥性。臨床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某些急證大汗出現休克等。 組成: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5g);干姜3兩(9g);炙甘草二兩(6g)。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蒼白,惡寒蜷臥,腹痛下利,嘔吐不渴,甚則冷汗淋漓,舌苔白滑。 禁忌:生附子大熱有毒,不可自用。若服此方藥后,出現嘔吐拒藥者,可將藥液置涼后服用。本方純用心熱之品,手足溫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熱假寒者忌用。 三、四君子湯 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補益劑。人參為君藥,甘溫益氣,大補脾胃之氣。臣以白術,健脾燥濕;佐以茯苓,健脾滲濕;炙甘草助補中益氣,又調和諸藥。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屬脾胃氣虛者。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各等份。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四、四物湯 四物湯是一道傳統藥膳,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味藥材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是中醫補血、養血的經典藥膳。熟地為君藥,甘溫滋膩,滋補營血; 當歸為臣,補血和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和營;川芎活血行氣,祛瘀止痛。本方具有補血調經的療效,可減緩女性的痛經。被譽為“婦科第一方”,是補血方劑之首。臨床常用于婦女月經失調,痛經,經閉,胎位不正,流產,附件炎,盆腔炎,及貧血、血管神經痛,蕁麻疹、銀屑病、視網膜病等。 組成:熟干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各等份。 功用:補血調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 五、四神丸 出自《證治準繩》。方中補骨脂是君藥, 善補命門之火, 以溫養脾陽, 輔以肉豆蔻暖脾澀腸, 佐以吳茱萸、生姜以溫中散寒, 五味子酸斂固澀, 另加大棗健脾養胃, 諸藥合用, 成為溫腎暖脾、固腸止澀之劑。臨床常用于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腸易激綜合征之久瀉或五更泄等。 組成:肉豆蔻(煨)二兩(6g)、補骨脂(鹽炒)四兩(12g)、五味子(醋制)二兩(6g)、吳茱萸(浸,炒)一兩(3g)。 功用:溫腎暖脾,澀腸止瀉 主治:脾腎陽虛之腎泄。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久瀉不愈,腹痛喜溫,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 六、四妙丸 四妙丸出自清代張秉成所著《成方便讀》,是在《丹溪心法》二妙散的基礎上加川牛膝、薏苡仁水泛為丸而成。張秉成在原書中寫有:“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肝腎不虛濕熱決不流入筋骨。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領蒼術黃柏,入下焦而祛濕熱也,再加苡仁,為四妙丸。 組成:蒼術、牛膝、鹽黃柏、薏苡仁。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用于濕熱下注所致的痹病,癥見足膝紅腫、筋骨疼痛。 我是中醫老張,有喜歡中醫的朋友,歡迎私信我,希望大家一起交流進步,學習更多中醫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