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導讀】本章乃孔門弟子記孔子平日處世、立、行之態度。【讀經】 子絕四:毋意 絕:無之盡。 毋,止之辭。——《廣韻》 毋者,禁之也。——《論衡 · 譴告》 孔門弟子觀孔子平日處世、立、行于此四者止而不為。 圣人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唯誠而已。此毋意也。 常人師心自迷,自任已意??鬃右缘罏槎?,故不任意所為。 毋必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而已。此毋必也。 毋固 《易·艮》: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君子行于天下,可以止則止,可以仕則仕。趣時而已。 常人于世,可與可,不可與不可??鬃觿t無可無不可,惟義而已。 毋我 我,身也。 視人如我,視我如人。非特克已而已。此毋我也。 孔子述古而不作,群居而不自異與人,唯道是從,故能不有其身。 《論語集注》:四者相為始終,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則物欲牽引,循環無窮。 嬰孩曰:莊子之“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參考譯文】 有四件事情先生是根本不做的:絕不唯我獨是,絕不先入為主,決不固執己見,絕不損人利己。 【學習是在不斷的揚棄中前行——說說“毋”與“無”】 《論語新解》:毋,毋即無,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辭。孔子絕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絕。 《四書集注》:史記作“無”是也。 總結:禁止自然無。所以,此則言毋通無也不錯。 但是若把《先進》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之“毋”通為“無”,此說就顯勉強。而且《述而》篇“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之“無”通為“毋”也說不過去。 鑒于整部《論語》的用字習慣,嬰孩采用“毋”作禁止之詞解。 2007-06-06 16:53 傳承經典 傳播美與安寧 盡在雅蘭在世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