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構造: 巖層或巖體經構造運動而發生的變形與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引起地質構造的力主要有壓應力、張應力和扭應力三類。 構造變動的表現主要有水平構造、傾斜構造、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四種類型。 主要類型: ①水平構造 水平構造是水平巖層經垂直運動而未發生褶皺,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產狀者。在未受切割情況下,同一巖層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到切割而頂部巖層較堅硬時,則形成桌狀臺地、平頂山或方山。軟硬巖層相間時形成層狀山丘或構造階地。 例如丹霞地貌。 ②傾斜構造 巖層經構造變動后層面與水平面形成夾角時,即為傾斜構造。褶皺、斷層或不均勻升降運動都可造成巖層的傾斜。其產狀以走向、傾向和傾角三要素確定。 ③褶皺構造 巖層在側向壓應力作用下發生彎曲的現象稱為褶皺,褶皺能直觀地反映構造運動的性質和特征。 褶皺有兩種基本類型,即上凸的背斜和下凹的向斜,兩者并存且共用一個翼。 a.依據軸面產狀,褶皺可分為四類:直立褶皺、傾斜褶皺、倒轉褶皺、平臥褶曲。 b.依據樞紐的產狀,可分為水平褶皺與傾伏褶皺兩種類型。 c.依據橫剖面形態,可分為尖菱形、扇形、圓弧形、箱形等多種形態類型。 ④斷裂構造 a.指巖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巖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叫斷裂。雖有破裂而破裂面兩側巖塊未發生明顯滑動的斷裂構造叫節理,例如風景名勝區的“一線天”。破裂而又發生明顯位移的稱斷層,其中由斷層面、斷層線、斷層盤和斷距等要素組成。 b.按照兩盤相對位移的特點進行分類。 沿斷層走向即在水平方向上發生位移的是平移斷層。兩盤沿斷面某一點發生旋轉的是換轉斷層或樞紐斷層。 基本概念:地球上有七大洲和五大洋,七大洲分別是亞洲(Asia),歐洲(Europe),北美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South America),非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和南極洲(Antarctica)。各大陸之間的位置關系如下: 五大洋分別是: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印度洋(Indian Ocean),北冰洋(Arctic Ocean)和南冰洋(Antarctic Ocean)。各大洋的位置關系如下: 從內部構造來看,地球的內部結構是一個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分為內核:inner core 和outer 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 主要依據地震波(seismic/earthquake wave)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從地球的外部結構來看,可以分成大氣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巖石圈(Lithosphere),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Atmosphere: 源自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下圖描述的是碳循環的過程。 風的形成過程:受熱地區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而高空形成高氣壓;受冷地區相反,從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氣壓差,促使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的熱力環流。熱的地方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處收縮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處,熱地方單位面積氣壓大,冷地方高空氣壓小,高空形成熱-冷的氣流。熱處氣流流失后,整個空氣柱減輕,地面形成低壓,冷處則形成高壓,近地面形成冷-熱的氣流。加上上升、下沉氣流,構成了熱力環流。 Hydrosphere: 水循環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過吸收太陽的能量并轉移到地球中另一些地方,例如:海洋的水分被太陽蒸發成為空氣中的水蒸氣,水蒸汽被風攜帶到另一個地方,并在形成降水的同時釋放能量。水循環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Biosphere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的統合整體,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被生命影響的空氣、陸地、巖石圈和水。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Lithosphere: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上部。巖石循環是指不同巖石互相轉化的過程。循環的開端是巖漿,經冷卻和結晶成為火成巖。巖石經風化、侵蝕分解,再由搬運、分選、沉積成沉積物。后者再巖化成沉積巖。巖石可經壓力、熱力轉化成變質巖。最后巖石在破壞性板塊邊界俯沖入地幔而下熔化成巖漿。 關于巖石圈經常考察的內容有:火山,洞穴形成等。 原來海洋地質構造如此簡單!19幅動圖詳解,精彩! 1 盤古大陸分裂和大陸漂移 2 大陸 - 海洋俯沖帶 3 印度 - 亞洲大陸碰撞 4 南大西洋的形成 5 海底擴張和海洋磁異常 6 加拿大冰蓋和海岸線移動 7 沿海侵蝕與海洋梯田的形成 8 通過海底擴張形成的南大西洋 9 北太平洋板塊構造史 10 南太平洋板塊構造史 11 1.7億年至今,非洲板塊和北美洲板塊間的大洋中脊的生長過程 12 石油沿斷裂和多孔介質向上運移的過程 13 圣芭芭拉海峽擠壓縮短過程中,油氣向上運移和在背斜轉折端富集的過程 14 圣芭芭拉海峽南北向褶皺和斷裂的形成過程 15 加利福尼亞更新世橫斷山脈的擠壓縮短過程 16 加利福尼亞河流沖積平原的形成過程 17 加利福尼亞橫斷山脈演化的過程 18 切薩皮克灣地區,中新世化石層的形成 19 切薩皮克灣地區,中新世海岸線移動(12-16百萬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