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穴療法,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醫者根據不同病種和病情,在患者體表適當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線上,用手進行點,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的氣血暢通,促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預防疾病 的一種方法。因這種方法,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用手指點、按,所以叫做“點穴療法”。
目錄
簡介編輯 點穴的手法分為平揉法、壓放法、皮膚點打法、經絡循按法、五行聯用法等五種基本手法。此外,還有頭部推運法、背部循壓法、四肢搖運法等及其他輔助手法。 平揉法編輯 平揉法是指平而揉之之意。所謂平,即不許偏斜,保持適當的水平。“揉”是按著摩的動作,是“按勁”和“摩勁”兩者互相結合的動作。按勁是重手按住肌肉不動,摩勁是輕手摩著皮膚不停;不動為靜屬陰,不停為動履陽。而揉是“按”、“摩”結合的發揮,具有調節陰陽的作用。 平揉法的具體操作是:術者的中指端點在患者的穴位上,繼從拇指端抵中指內側第一指關節,再以食指與無名指緊壓中指第一指關節的外側,以作輔助中指之勢,便于中指的操作。然后,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圓卷形的平揉,含有按、摩兩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應陷入穴位皮膚之下,這樣揉動,就可以不離開皮膚。平揉1個圓圈為l次,一般以50-100次為標準。而次數的增減,應隨著病情來決定。 平揉法的揉轉,雖然是在穴位上操作,但由于連續平揉的刺激,在穴位組織中,也引起酸麻或酸困等感覺,能使穴位組織發生變化,引起生理上的機能調節,而發生抵抗疾病的作用。同時,在揉的動作上,不論速度的快慢,都會直接地促進血液的循環。根據血液循環在人體組織的生理關系,這一手法,在整個點穴中是非常重要的。 手法的輕重,要根據病人體質的肥瘦、病情的新久而定。體質瘦弱和病情長者,用輕手法;體質肥壯和新病者,用重手法。但有時肥壯者也有用輕手法,瘦弱者也有用重手法。這樣的變化方法,是根據疾病的特殊情況而靈活決定的。 左右平揉的標準 向左手揉,或是向右平揉,是以患者的位置來決定左右的。揉患者的左側或右側穴位時,不論是陽經的穴,或是陰經的穴,從右往左向上揉轉,為之向左平揉。反之,從左往右向上揉轉。為之向右平揉。 左右平揉與補瀉 左與向有平揉的補瀉方法,可加強其調節陰陽之不足。這是根據十四經,在人體循行起止關系,及左陽右陰升降問題,結合具體操作方法,進行迎隨補瀉。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揉左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揉右側穴位時,向右平揉,即從左往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輕揉轉為之瀉。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揉左側穴位時,向右乎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經揉轉為之補。揉右側穴位時,向左手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輕揉轉為之補。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揉左側穴位時,向右手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經揉轉為之補。揉右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輕揉轉為之補。 足三陰經從足走胸:揉左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揉右側穴位時,向右平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 督脈經從尾骨上走頭部,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經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 任脈經從小腹中線向上走:向右平揉,從左往右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輕揉轉為之瀉。 平揉補瀉,是以男性為例。如果對女性用平揉補瀉時,左右相反。即男性向左平揉為補,女性則向右平揉為補;男性向右平揉為瀉,女性則向左平揉為瀉。 手揉法的作用 平揉在穴位上所起的作用,是使經絡的本屬得到調整,改變了氣血在經脈中的循行現狀,使人體生理機能產生一種新的變化,影響到本經有關表里臟腑等各方面。總的來說,平揉是調節陰陽不平衡現象,能補虛,能瀉實,可升,可降,消積,除滿,具有推陳致新等作用,為點穴中的主要手法。 平揉法的應用 在臨床上,不論用補法,或是用瀉法,或是平補平瀉法,必須配合手法的輕重,揉轉速度的快慢,并結合病勢的輕重緩急、患者體質的強弱胖瘦以及男女老少等不同關系,隨機掌握,臨癥應變。 平揉法在臨床應用上 平揉法在臨床應用極為廣泛,一般疾病都可選用。在手法配合上,常與壓放法配合使用,與其他手法也可配合。在操作上,單手中指可以揉,雙手中指也可以揉;向左平揉也可,向右平揉也可,以術者手順為是。如果對于某一種病不見效或收效不大時,即可選用平揉補瀉方法。 壓放法編輯 壓放法是在穴位上進行的一種手法,“壓”是向下壓位;“放”是往上放開,互相對立,又互相結合的動作。 在平揉法操作完畢時,仍以中指端在原穴位上,向著穴位的深部下壓,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膚水平之下,壓下即放,放后再壓,一壓一放為1次,一般以50-100次為標準。其次數的增減,仍須結合病情來決定。 壓放法的標準壓和放,在壓后放開和放開再壓的距離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著適當的快慢速度。如果快慢不勻,就會失去壓和放的協調性。壓在深處,勁在穴位的里層;放開與皮膚相平,勁在穴位的表層。但在這個原則下,由于病情的不同,還可把壓放過程縮短。但不得把指端離開皮膚。壓是用中指端壓,不要用指甲壓。用指甲壓就成為切了。也不要用指頭肚壓,用指頭肚壓就成為按了。壓下、放開的兩種過程,要保持著穴位的中心,使動的勁和穴位中心成垂直線,不然,就減弱了本手法應起的作用。 壓放法的補瀉壓放法對于補瀉的關鍵,主要是掌握壓下的動作。但必須按照十四經的循行關系,以便做到“迎”和“隨”,達到“補”和“瀉”的手段。 手三陽經的氣血,由手走頭,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手三陰經的氣血,由胸走手,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陽經的氣血,由頭走足,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陰經的氣血,由足走腹,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卜;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此外,壓勁保持在穴位中心,就屬于平補平瀉法。 壓放法的作用壓是壓迫穴位的組織,使他收縮、抑制,趨向于靜止狀態。放是把壓迫的穴位放開,使它擴張、興奮,趨向于活動狀態。 壓下去的深淺,以放來控制,所以壓放結合,以放制壓。壓深,在體內為營分;壓淺,在體內為衛分。因而,壓放有調節營、衛、氣、血的功能。壓是壓止一切病勢的活動性,具有收斂、止逆、止吐、止汗、止血、止痛之效。放是維持其壓后所起的作用,不至由壓而引起不良現象。 壓放法的應用壓放法在臨床應用上和平揉法一樣的重要。在操作上也須結合患者體質的強弱、胖瘦,保持適當的輕、重手法。按照病情的輕重,及得病時期的久暫,掌握壓與放的速度。壓的深或淺,與壓的輕或重有關系。而壓的輕、或是壓的重,又與經穴的部位有關系。因此,壓放在應用上,要連系到各方面,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皮膚點打法編輯 皮膚點打法,仍是以中指端進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離開皮膚約一、二寸遠,再將中指端對準穴位中心,向下點打。在點打的時候,要把勁提位,似有彈性。這樣,點打的指力,點在皮膚表層,不致使打的重要不平衡。一打一提為1次。點打的次數,仍以100次為標準。而點打的輕重,同樣要依據病情來決定。至于點打的速度,一般點打都是快手法。因為快了能夠產生熱,這就相當于艾灸的作用了。 皮膚點打法的作用 皮膚點打法,是在患者的體表穴位上進行點打,可以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的擴張,使穴位周圍發生微紅微熱。這種微紅微熱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逐漸消散,這就是毛細血管的收縮過程。由于局部皮膚毛細血管經過點打后的擴張轉為收縮,很顯然給穴位外層組織,增加了力量,代償了循環,對生理機能起到強壯性作用。 點打過的穴皮膚微紅微熱,和艾灸后的微紅微熱相似。艾灸熱為外部供給熱,點打熱則是本身引起的熱。而艾灸熱多燥,禁忌癥較多;點打熱少燥,禁忌證也較少。 此外,點打法有促進機能吸收水分的作用。例如,治療小兒腹瀉中的點打法,一經治療,即可使一天腹瀉20多次,減為10次以下。又如,點打法對于大便干燥的患者,反而引起大便秘結。這證明點打法能夠促進腸機能對水分的吸收。從臨床實踐中證明,皮膚點打法是具有止瀉、祛風、止癢等作用。 皮膚點打法的應用 皮膚點打法能夠強壯機能,對于虛弱癥極為有效。如小兒麻痹癥,每個穴位都不可缺少點打法。失血癥用隱白穴,也必須有點打法才能發揮止血的作用。 皮膚點打法的重點,主要在皮膚的表層,因而,對一般風寒感冒等病癥,效驗頗佳。對皮膚瘙癢,收效更為顯著。 總之,皮膚點打法常與前兩種手法配合并用。但對一般皮膚病和蕁麻疹等可以單獨使用。對濕疹需要配合平揉手法。熱性病少用,便秘者禁忌。 經結循按法編輯 循按法是以中指或拇指,在點過的經穴和它的經絡線上或揉、或壓、或點,往返的進行為之循按。例如,合谷為大腸經穴,為了加強本經的作用,就在會谷穴至肩髃穴之間,選擇數穴,往返的揉、或壓、或點。另外,有經絡循推補瀉以及循按輔助手法,搓捻、壓按、摩擦等法,以便臨床酌情配合選用。 經絡循按法的補瀉 循按法的補瀉,是按照經絡的循行經路進行循按手法。行循按補法的操作,順著經絡去的方向多,逆著經絡來的方向少,一般是2與1之比。例如,手陽明大腸經合合谷穴至肩髃穴之間,或揉、或壓、或點作2次,肩髃穴至合谷穴則作1次。或由合谷穴循按至肩髃穴,再由肩髃穴至曲池穴,這也是2與1之比。 行循按瀉法,則與上述補法相反,即由肩髃穴至合谷穴作2次,由合谷穴至肩髃穴則作1次。或是由肩髃穴至合谷大,再由合谷穴至曲池穴。 循按法的平補平瀉法,來去相等,往返操作。 經絡循按法的作用 循按法由于在經絡的范圍內操作,可直接促進氣血的循環。同時,由于補瀉的不同,還可改變氣血在經絡中的來去狀況。這樣,就更能發揮前面幾種手法的補瀉作用。 循按在配合上,則是輔助性質。如單用循按,則亦有通經絡、活氣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之效驗。因為循按中,有興奮手法,也有抑制手法。由于手法輕、重、快、慢的木同,還可使用平揉、壓放兩種手法的性能有所改變。如手法操作慢而重,就能把興奮性的作用,變為抑制性。反之,手法操作快而輕,也可把抑制性作用,變成興奮性。這是因為興奮的對立面是抑制,興奮減弱了就會變為抑制的。 經絡循按法的應用 循按法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是依據經絡分布和循行的關系,一般用于風濕性疼痛和麻痹性機能障礙。在操作的次數與部位方面,須根據患者的病情范圍,進行局部性循按,或全身性循按,以5-8次或更多一些的適宜。手法的配合,須結合病情來選擇,并不是把全部循按法都用上。 循按法的輕、重、快、慢,也須根據患者病勢輕重及新久,并結合體質強弱和胖瘦,靈活掌握,自可達到循按預期之效。 五行聯用法編輯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互關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按五臟之五行所屬(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五臟所主(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肺主氣,脾主肌肉)等組成的互相聯系的整體,與內部五臟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與氣血在肢體淺層相一致;肝、腎在下,與筋骨在肢體深層相一致;脾、胃在中,與肌肉在氣血筋骨之間相一致。五行聯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論,分為如下。 五行聯用法的名稱 (l)骨壓放;(2)筋振顫;(3)肌肉左右揉;(4)血脈摩推;(5)皮膚點打。 因為這五種手法是配合五個俞穴,即井、俞、經、合連續操作。所以,稱為五行聯用法。 五行聯用法操作次序 根據氣血、筋骨、肌肉等不同深淺組成的相互整體關系,并結合手足陰陽經脈循行的方向,把這一手法分別先后次序進行操作。由于手的陰陽經脈循行趨勢,是從上往下的,手法的次序是:點打、摩推、壓放、振顫、左右平揉。足的陽經和陽經循行趨勢,是從下往上的手法的次序是:壓放、振顫、點打、摩推、左右手揉。任脈和督脈循行,都是從下往上的,手法次序與足經相同。 五行聯用法的具體操作和理論 (1)點打。點打的操作是與穴位的皮膚接觸,屬于肺,肺為金主氣。手法的過程是:一手中指在所選的主穴進行點打;另一手中指切壓住配穴經脈范圍內的金穴不動,為配合主穴增強點打的作用,有似肺脈之短澀的點打,一般為100次。 (2)摩推。摩推的操作是與穴位的血脈接觸,屬于心,心為火。手法過程是:一手的手掌或拇指本節的側面,在所選主穴部位,順著經脈往返摩推為一次;另一手切壓住配穴本經的火穴不動,為配合主穴增強摩推的作用。摩推的范圍超過穴位,有似心脈浮大而散,每穴共摩推100次。 (3)骨壓放。壓放的操作是按觸到骨的部分(假如是腹部,臨時酌情壓放,重壓感到好,則重壓;重壓難受,則減輕壓力),屬于腎,腎為水。手法過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向下深壓,達到骨的部分,然后緩緩地微放到筋的部分。一壓一放為1次。手法慢而且重,所以一般只壓放5-7次即可。壓放的力量在深部,動作且緩,有似腎脈沉而軟。在壓放的同時,另一手的中指切壓住本經的水穴(扶突),如配穴,以增強壓放的作用。 (4)振顫。本手法是與筋的部分接觸,屬于肝,肝為木。手法的過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作振顫,先作搖振7-9次,每次搖振一二下,稍停,再作前法,繼而作振顫70-90次。搖振或振顫,都要含有彈動性,有似肝脈之弦長。在振顫的同時,另一手的中指切壓住本經的木穴,為配穴,以增強主大的振顫作用。 (5)左右手揉。左右手揉的操作是與肌肉接觸,屬于脾,脾為土。手法的過程是:一手的中指在主穴作正揉、倒揉各100次,不輕不重的揉而且要勻,有似脾腺之和緩,對慢性胃腸炎較好。如果對風濕性疾病或神經痛,可作稍輕揉和稍重揉。稍輕揉,即肌肉連血脈,這是陰濟陽;稍重揉,即肌肉連筋骨,這是陰濟陽。稍重揉,即肌肉連筋骨,這是陽濟陰。 能止痛,能促進機能的恢復。 4.井、俞、經、合:十二經脈是聯系著五臟六腑的,各臟腑則是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又互相聯系的。每一條經脈都有井、俞、經、合等五個俞穴。它們的分布是:手的陰經和陽經,是從手到肘排列著;足的陰經和陽經,是從足到膝排列著。這五個俞穴的排列與分布,顯示了一經臟氣與其四經臟氣的互相聯系。陰、陽經脈的井、俞、經、合,在部位上是一致的,如按五行則有區別。所以,手足的陽經,井為金;手足的陰經,井為木。陽井金,從手到肘、從足到膝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陰井木,從手到肘、從足到膝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陽井金與陰井水的排列:和十二經脈總的循行起止是一致的。按肺屬金,氣血循行出于手太陰肺。按肝屬木,氣血循行最后一經為足厥陰肝。這就是井、俞、經、合在每一經,以五行排列的主要理論根據。 其他輔助方法編輯 點穴療法中的輔助手法,是為了幫助以上幾種手法不足的一種局部性手法。分為頭部、背部、腹部、四肢、穴位等各個方面。茲就其性能和方法,分別敘述如下: l. 頭部推運法 頭部推運時,先令患者坐端正,術者以兩手按在患者兩鬢部,再以兩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24數,繼由眉棱骨上方,分向兩鬢旁推,經兩耳上際達頭部枕骨下風池穴處。上推時兩指尖朝上,推2次;旁推至兩鬢處,兩指尖相對朝里、向上推至兩頭角經頭維穴向后,推2次。再在發際中線,兩拇指側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著于皮膚,一齊上壓,隨壓隨移位置,直到百會穴處,壓2次。以上推運方法,可以往返推運數次。手力輕、重、快、慢,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此法對于頭痛、頭昏、氣上逆、嘔吐等癥有效。 背部循壓法 本法是用拇指在患者的胸椎兩側,即足太陽經的第一側線、第二側線,向上而下,先右后左,上輕而下重的循壓。這樣就是抑制和誘導作用,對于呃逆、嘔吐等上沖性癥狀,最為相宜,為一般內臟疾患的輔助手法。每線可循壓8-9次。在壓完兩側的第一側線和第二側線后,并宜循壓脊柱中線。循壓兩側足太陽經時,由上約與第一胸椎平,向下約至第七胸椎以下。 振顫法 振顫法:為腹部振顫、穴位振顫,及肩、膝關節等部振顫。 (l)腹部振顫。用手掌按在患者的腹部,如中脘、神闕、關元穴等處。按著稍停,微作振顫,有止痛作用。振顫幾分鐘即可。 (2)穴位振顫。用中指點在穴位上,重壓穴位的深處,略停,作搖振動作,對風濕性關節痛,或神經痛,有止痛作用。 (3)肩、膝關節振顫。用兩掌心合按在肩關節,或膝關節的兩側,按上幾分鐘以后,兩手就可同時搖動振顫。此法雖然是局部手法,確有止痛、活血之效。 四肢搖運法 四肢搖運法,如用于上肢,有二種手法。一種是以一手托患者之肘,一手持其手腕,使患者作伸肘和屈肘動作,往返數次;另一種手法是以一手按著患者肩關節,拇指在臑俞穴處,中指壓在云門穴處,即拇指在肩關節后,中指在肩關節前,一手持腕,使患者上舉,繼而放下,轉向后背,或緩慢地作環繞狀運動,繼續作8-9次即可。 如用于下肢,以一手按于膝蓋部,拇指在外側,食、中等指在內側;另一手持患者的足掌,使下肢作屈回和伸直的動作,并可作外轉伸屈和內轉伸屈等動作。次數各以8-9次為適宜。四肢搖運法,主要是對運動機能障礙癥,用之有效。 壓穴法 壓穴法是利用兩手或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時壓著適應癥的2個或3個穴位。頭部多用此法。在壓著穴位時,指端需作揉壓和振顫動作數分鐘。 (l)前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兩攢竹穴,兩食指壓著頭維穴,兩中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 (2)偏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食指壓著頭維穴,中指壓著率谷穴。 (3)后頭痛壓穴法。兩拇指齊壓風府穴,兩食指壓著風池穴,兩中指壓著完骨穴。 切穴法 不論是經穴或是奇穴、阿是穴,都可用切穴法。具體切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等指甲,在穴位上切。切穴和壓穴不同,一定要注意切穴的部位。如果用力重,容易切破皮膚。除頭面手足等處的穴位外,一般最好隔著衣服切。切穴手法的輕重,應根據患者的自覺情況而定。此法,有止痛之效。如切十二井穴與人中穴,對于急救及醒腦有良好的作用。 抖振法 抖振法分為局部抖振法和全身抖振兩種。通過抖振,活動了機體組織,能達到舒經絡、活血脈的目的。可用于運動機能障礙病癥。 抖振法用于手指、上肢、下肢及足趾等部。如做手指和足趾抖振時,術者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手指前端或足趾端,上下的搖動抖振,使被抖振的關節發生振動活動,連續抖振數次即可。 作上肢抖振時,術者用兩手緊握患者的手腕關節部,即兩手拇指相靠在患者手背例的腕關節,其余手指相合在掌側的腕關節,然后用力抖振,使整個臂部和肩關節受到抖振,連續抖5-10次左右。 作下肢抖振時,術者一手托著患者的足跟,拇指在內踝下照海穴處,其余四指在外踝下,使食指適當在申脈穴處;另一手握著足掌,拇指在足掌下涌泉穴處,其余四指在足背上,使食指適當在太沖穴處。然后,握足掌的手用力搖振,托足跟的手用力固定,這樣就能使整個下肢發生抖振活動,連續抖振5-10次。 切搖法 本法的操作,是在手與足的每一條經絡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根據全身氣血循環所出肺金和所入為肝木的理論,每一經的金穴和木穴,是氣血循環的關鍵所在。手法是:一個手指切住穴位,作環狀的搖;另一個手指壓住穴位揉,以搖指環繞一圈為1次,共做100次左右。本法具有通關節、活氣血的作用。本手法可與其他手法配合,適用于落枕、扭傷等病。 捏穴法 本法主要用于肌肉能捏的部位,操作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穴位上的皮肉捏住提起再放松為1次。一般為100次。本法有宣通活血作用,可用于慢性病癥。 推頸項法 用一個拇指或兩個拇指交換推,從風府穴推到大椎穴為1次,共推18次;再從風池穴推到肩井穴,也推18次。 壓頸動脈彈人迎法 讓患者坐在一個方凳上,醫者在患者身后,用右手四個手指壓在患者的頸動脈處,從上向下移著振顫,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從口袋內向下沉,這樣往返操作3次;繼而用中指在人迎穴處顫彈3次。這個方法連續做3回。然后,左手四個手指在患者左側頸部,照右側也做3回。 撫背法 兩手中指重壓肩并穴,繼壓臑俞穴,壓穴的同時并作振顫動作;繼而以拇指從胛背邊沿向下撫推到膈關穴處;然后,由膈俞、膈關穴處,兩手掌向下撫推到腎俞、志室等穴處,當即變拳著力在這兩側的志室穴處,壓住振顫3-5次,為撫背法1次。此法,可做3-4次。 壓脊法 兩拇指相并,用指端從大椎穴向下,一節一節從上往下壓,壓到陽關穴處為1次。此法可壓2-4次,適用于高血壓患者。 另一壓脊法:用兩拇指在患者病例的腰椎邊沿壓,如腰椎間盤脫出癥,脫出大部分在腰三、四椎部位,壓時即在腰三、四椎上下往返分壓十數次。 按住分繃法 此法專用于腰椎間盤脫出癥,醫者一手掌按在五腰椎以下病側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2腰椎以上病側部位,兩手掌用力按住,同時向上下分繃為1次。此法,可做50-100次。 舉摔法 此法專用于腰椎間盤脫出癥。讓患者蹲下,并使患者兩手向上抱頭成固定姿勢;醫者從患者后邊,用兩臂從腋下伸向前方,兩手由前向上相搭于患者的頸椎部;這時醫者全身力量與姿態保持固定,繼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隨著醫者上舉,在這挺立上舉的時刻,一定事先告患者保持蹲地姿勢,這樣就能使患者兩腳離地;醫者即時由上舉,變為下摔,舉摔過程可連續做1-2次。在這上舉下摔的過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牽引過程。患者的抱頭固定與醫者舉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須根發生扭閃。 注意事項編輯 1.患者精神極度緊張或極度疲勞的時候,應休息30分鐘。這樣,就可緩解緊張,恢復疲勞,有利于點穴的療效。 2.在患者飯后和飯前,不能用重手法。否則,容易使患者趨于疲勞。飯后點穴,須相隔30分鐘。 3.患者過饑過飽,不點穴,否則有害。 4.患者在驚恐、憤怒時,禁忌點穴。 5. 凡是遠路而來的患者,須休息15分鐘,再給點穴。遇到急救,可以靈活運用。 詞條標簽:
一般所說的點穴術即為中醫針灸及點穴療法,源自華夏中醫。雖然近代傳奇文學以及影視資料上對此過分夸張,給其蒙上一層神秘面紗,但其卻為中醫的常用手段之一。 拜讀了貴刊連續刊載的張晶先生有關點穴術數文后頗有感觸,深為這一古老而優秀的技法傳承有人而深感欣慰。余曾隨恩師陳盛甫教授習學此藝,苦修多年雖無大成但稍有心得。后隨恩師郝文圣老先生習中醫針灸及點穴療法,對針灸、點穴等獲益匪淺。今余不揣淺陋,將自己所學所悟所練部分技法整理成文,不妥之處,敬請行家里手多加斧正。
目錄
秘傳口訣編輯 十二時辰點穴秘訣 人身之血有一頭,日夜行走不停留; 遇時遇穴如傷損,一切不治命要休; 子時走在心窩穴,丑時需向涌泉求; 對口是寅山根卯,辰封天平巳風頭; 午時卻與中脘會,左右命宮分在未; 鳳尾屬申封門酉,丹腎俱為戌時位; 六宮直等亥時來,不教汝搏斯為貴。 擒拿二十四穴歌 二十四穴法,妙在拿要把。 一法打太陽,拳到倒地下; 二通天突穴,鎖喉致昏啞; 三擊天柱處,七竅濺血花; 四打廉泉穴,絕氣一命休; 五法打肩井,體身可化零; 六法拿臂臑,卸胛體癱倒; 七法踢三里,脛骨兩節斷; 八法拿曲池,脫肘失牽連; 九法拿曲澤,胳膊兩節斷; 十法拿少海,上肢可全殘; 十一拿陽池,五指盡斷然; 十二拿陽谷,手掌失協調; 十三破期門,腸翻漏糞便; 十四擊章門,裂肝血滲染; 十五彈血海,暴客面朝天; 十六拿筑賓,脛骨三節斷; 十七拿公孫,歹徒失根源; 十八拿委中,敵人跪下喊; 十九彈涌泉,送他三丈遠; 二十尋風底,擊中叫慘然; 二十一脈腕,拿擒能致殘; 二十二巨骨,能擒英雄漢; 二十三鳳尾,能開鐵門拴; 二十四精促,虎將亦閉眼。 致命三十六穴歌 致命穴位三十六,代代武僧銘心間; 悉知穴位在何處,點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除暴安良美名留; 少林點穴招法妙,三十六處神鬼愁; 三十六穴點法妙,不可隨意傳人間; 少林致命穴法源,六六三十六處點。 一是頭額前中線,二是兩眉正中間, 三是眉外兩太陽,四是枕骨腦后邊, 五是腦后兩邊穴,六是耳后厥陰言, 七是華蓋心口上,八是黑虎偷心眼, 九是巨厥心口處,十是水分臍上緣, 十一臍下氣海穴,十二關元下腹間, 十三下腹四寸處,亦名中極斷陰泉, 十四左乳上寸六,亦名左鷹窗命關, 十五右乳上寸六,右鷹窗穴位當然, 十六左乳下寸六,左乳根穴連命尖, 十七右乳下寸六,右乳根穴牽命連, 十八十九兩期門。乳下寸門旁寸然, 二十臍下左幽門,巨厥之旁五分算, 二十一是右幽門,若能點中斷肺源, 二十二即左商曲,亦名血門主命關, 二十三即右商曲,點中五月喪黃泉, 二十四為血囊穴,二十五即氣囊點, 二十六是左腹結,二十七是右腹結, 二十八為命門穴,十四腰椎下中間, 二十九即腎腧穴,命門兩旁一寸半, 三十志室穴屬腎,點中三日歸西天, 三十一是氣海腧,三二鶴口刻心間, 三三陰囊后海底,三四足底是涌泉, 三五左右乳下處,又名一計害三賢, 三十六亦肺底穴,點傷絕氣閉雙眼, 三十六穴切記牢,點打不可半絲偏, 此為少林真絕技,切莫輕易向外傳。 上述所記載三十六穴,拳譜雖言致命三十六穴,其實有點言過其實。從中醫針灸學上知此三十六穴均為人體要害部位,受擊后不一定都能致人死地,但在實戰中若被擊中都十分有效,有些穴位甚至可使人致殘致死。故拳譜秘訣有:少林點穴三十六,武僧名將此為首,悉知要穴在何位,精通穴位可通神。緊要關頭點一穴,轉敗為勝快心頭,切記要穴莫亂點,萬不得已才出手。 點打二十六穴歌 少林點穴三百余,二十六穴點法奇, 指下點上取百會,指左點右太陽穴, 閃身繞后打風府,明中暗打精明鬼, 扣打左右偷擊上,乘機疾打眉中齊, 金雞鎖喉搶天突,偷轉身后要靈疾, 點打承漿摘頸凸,擊上反下下關擊, 點打人中鼻中花,膻中一穴敵絕氣, 指上打中取巨厥,腹痛欲破吐紅液, 更尋中脘挖口袋,致他永久吞嗆食, 擋上打下尋中極,鐵拳妙打氣海池, 閃躲錯身尋命門,乘機繞道破脅際, 章門連肝通血池,一拳內流血腔淤, 迎風辨勢尋合谷,眼疾手快拿后溪, 疾拳破肘點曲池,肩頭三上尋肩 , 指上打下靠足踢,點打膝臏他倒地, 此法可破陽陵泉,致他腿膝永殘廢, 閃身飛步轉他后,尾宮一穴狗吃屎, 銳目細辯來飛腳,狠拿照海他失利, 拿住昆侖送丈遠,致他一腿失戰斗, 擰撇致他上身伏,扣打盆骨尿灑地, 更有一招用法奇,騎馬鐵樁雙肘起, 左右橫沖攻臍中,霎時血噴喊凄泣, 二十六穴莫輕用,僅防歹徒妄侵時, 知穴沒功白點穴,反被亂用受人欺, 要知真功在何處,三部九層是根源, 苦練三旬莫弱志,尚須虔誠投良師, 少林功夫德為首,不遇知音莫妄傳。 此歌訣中雖未言明少林點打的詳細技法,但對其招式的應用特點已講解得非常透徹,只要學者肯下苦功,再有良師詳加指點,則功夫純熟自是不難。 以上所述只是少林點穴術中部分秘傳歌訣,此外尚有“十八殘穴點打術”、“子午封閉術”以及點打三十六要穴解穴用藥歌訣等。 實戰技法編輯 點打枕骨穴歌訣:餓虎撲食招雖兇,猿猴來身可避風; 轉身點他枕骨穴,能使金爪應手崩。 在臨陣實戰中,對方以餓虎撲食之勢向我胸前兇猛地撲擊而來,我見其來勢兇猛,急向右側以猿猴束身式閃躲之,從而使對方招式走空;我則乘勢迅速向左轉體,借擰腰轉胯之勢,急用左手劍指點擊對方腦后之枕骨穴。亦可用左拳由右向前、向左橫掃對方頭部,對方必藏頭躲之,我則速用右手劍指疾點對方枕骨穴;亦可用右拳以反背拳砸打對方大椎穴或肩胛穴;亦可用擒拿手法擒拿對方之左右風池穴。 注意要點:閃避之法貴在疾速,避實擊虛在乎身步之法。閃避后如猿猴束身乃丁步縮身式,左轉體與左進步要同時進行,左手須借擰腰轉胯之腰勁,力達左劍指。實戰時,往往右手配合點打其尾穴,上下同擊方妙。 點打啞門穴歌訣:劈拳善破壁,轉身打架宜, 吾急轉身走,回頭尋良機, 點他啞門穴,致他枯接梨。 在臨陣實戰中,對方飛步向我靠近,落步成右弓步,同時出右拳借前沖之勢向我頭部擊來。我見其來勢甚猛急避虛擊實,向左側閃步以左橫馬急避之;同時急以左臂由下向上邊鉆邊架以消其勁力,并迅速借其前沖之力向我右側捋帶其右臂,使其重心前移而向前撲倒(此時,亦可用左肘回旋向前擊打對方右肋部及肩背處,促其前仆。此時,我速右轉體,借擰腰轉胯之勢,迅速用右拳點擊對方頸后之啞門穴,目視對方。(其實,啞門穴與風府穴緊緊相連,同屬人體要害部位,點一穴可兼點兩穴,只是手法略有差異。)亦可用右反背拳甩點,醫學上有風池、風府一把抓之說,學者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注意要點:此勢關鍵在于閃避要快而靈活,故身法步要配合協調,相隨如一。左臂要邊鉆邊架主要是消其勁力,并為捋手創造條件。轉身宜快而穩,右拳點擊要借擰腰轉胯之腰勁。整個動作須上下相隨,配合一致,快速靈活,一氣呵成方妙,切勿呆板僵滯,反受制于人。 點打風池穴歌訣:豹子出林如猛虎,猿猴束身急閃躲, 乘他撲空根未牢,甩擊銅捶準且狠, 點他風池大筋外,降龍伏妖送陰門。 在臨陣實戰中,對方以豹子出林之勢向我猛撲而來,我見其來勢兇猛,急以猿猴坐氈勢束身閃避之,以避其鋒銳。對方一擊未中,前勢未消,必然前沖落步欲穩定其重心。我則迅速起身乘對方尚未站穩根基之時,急轉身用左反背拳甩打對方頸部右側之風池穴,目視對方。此拳甩打如前之啞門穴、枕骨穴皆可點擊,此外大椎穴、耳門等穴亦可,視其情況而定耳。 注意要點:閃避之法在點打背后、側身等穴位時經常用到,故少林拳術對閃避有專論。要求身法活便,步法快捷,眼法靈活,能準確判斷對方來勢,并掌握時機,以免受制于人。此法閃避要快而靈活,轉身甩拳要借擰腰轉胯之腰勁,力達左拳輪。轉體要快而穩,保持重心穩固,手腳配合,協調一致,一氣呵成方妙。 點打神闕穴歌訣:迎面飛掌來似箭,金鉸剪法速擋前, 乘機換把點神闕,當場肚開血水濺。 在臨陣實戰中,如對方進右步成右弓步,以右掌向前穿擊我咽喉部,我見其招式兇狠,急以猿猴縮身勢閃避之。同時,雙手成金鉸剪式格截之。上動不停,我左手立即借其勢向其左上側推之以破壞其重心,乘其未穩固之機,立即向前進右步,同時右手握錐子拳向前迅速點打對方腹部之神闕穴,目視對方。其實,此處可點打部位甚多,如中脘穴、氣海穴、心坎穴等,視情況而定,切不可拘泥于成法,而成呆板之勢。 注意要點:如對方進步前穿快而猛,我則要把握時機穩而準,快速靈活,縮身有分寸。左手推其肘部最佳,可控制對方中節,且要破壞其重心。右腳進步、右拳偷點應同時進行,上下配合,協調一致,連貫迅速,力達右錐子拳。拳打一氣連,切勿遲疑呆滯,貽誤戰機。 點打膻中穴歌訣:揣掌迎胸來,疾接掌撩開, 騎上赤兔馬,剎時取他懷, 點他膻中穴,致他氣絕塞。 在臨陣實戰中,如對方上左步出右掌以力劈華山之勢向我迎頭擊來,我見其來勢兇猛凌厲,急出左手上左步由下向上鉆穿格擋其左小臂,并順勢向我左下方摟帶之。乘其重心不穩急欲穩固重心之機,速出右手,并借左擰腰轉胯之勢,以右錐子拳迅速向前點打對方胸前之膻中穴,力達右拳,目視對方。其實,此招變化甚多,如右手以二龍戲珠之勢點打對方雙睛;以右劍指點打對方印堂穴;亦可用右劍指點打對方人中穴、承漿穴等面部之要穴。 注意要點:我之上左步、左手鉆穿格擋要同時進行,且要用螺旋勁鉆穿;左手捋帶摟壓、左轉體擰腰轉胯、右錐子拳點擊三動作要連貫協調同時進行。整個動作須上下配合,協調一致,快速靈活,一氣呵成方妙。切不可呆板僵滯,貽誤戰機,應充分把握出擊時間及擊打部位。 點打斷喉穴歌訣:他上右馬猛撲來,右手撩格撥云開, 我退右腳右手擋,乘機穿喉倒當場。 在臨陣實戰中,對方上右腳成右弓步式,同時以右掌劈擊我之面部。我見其招兇勢猛,速向后退右腳,同時起左腳點踢其右前鋒腿內側,并急出右手擋擊對方右臂,目視對方。上動不停,我右手撥對方右臂同時左腳順勢向前邁進一步,出左手仰掌向前穿擊對方咽喉,力達指端,目視對方。此式變化甚多,如右手翻腕捋帶對方右小臂破壞其重心,左手握拳向前沖打對方兩肋太極或章門穴;亦可左手握拳以單風貫耳式貫打對方右太陽穴或耳門;亦可用左掌或拳或指點打對方面部要害部位或三角區。臨陣應用重在靈活多變,切不可拘于成法。 注意要點:右腳撤步、左腳前踢、右手格擋三動作應連貫協調,同時進行。左腳前邁進步、右手撥化捋帶、左手前穿三動作應同時進行,快速靈活,應穩、準、狠,且要把握時機,切勿遲緩呆滯,應快速靈活多變,一氣呵成為妙。 點打中脘穴歌訣:飛拳來砸頭,云拳擊對手, 換把取中腹,致他肚澆流。 在臨陣實戰中,對方進左腳向前成左弓步式,同時以左拳由上向前下掄打我頭部。我見其招勢兇猛凌厲,立即右腳向前邁步成右弓步式,急出右拳由下向上、向中劃弧以格擋對方右拳,目視對方。上動不停,乘對方不備,迅速左腳進步成右弓步式,同時借上步之勢出左拳向前沖打對方腹部之中脘穴,力達左拳,目視對方。此式變化甚多,亦可用左錐子拳向前點打對方的上脘、下脘及胃部;亦可進左步直入對方洪門中宮,以左沖天炮沖打對方下頦,翻腕沖打咽喉穴;亦可用左兜心拳沖打對方心坎穴或臍部(神闕穴)等。學者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耳。 注意要點:我右手拳只是虛招,只要能將對方的左拳撥開就行,其重點在于實招左拳點打要快速有力,勁整勢猛。整個招式應動作連貫,靈活巧妙,上下協調,配合協調一致方妙。 點打中極穴歌訣:偷施陰捶最難防,銳目快手防遭殃, 虛實兼施迷誘他,點破中極當場亡。 在臨陣實戰中,對方突進右腳向前一步成右弓步式,同時急以兇猛凌厲的右順步崩拳崩打我小腹部。我采取硬打硬進之法,右腳向前邁進一步成右弓步式,急出右拳向下格截對方右小臂,目視對方。我右臂內旋將其右臂向我右上側捋帶摟化,并乘其重心不穩之機,立即左腳向前邁進一步屈膝成半馬步。同時迅速用左拳向前偷擊對方下腹部之中極穴,力達左錐子拳,目視左拳。 注意要點:右腳向前進步、右拳向下格截要同時進行,動作連環一致。右拳捋帶摟化是要破壞對方重心,對方欲穩定重心必擰腰轉胯;我則立即左腳進步,左拳恰好點打對方下腹部,此式要把握時機,快速靈活有力,上下協調,一氣呵成方妙。 點打水分穴歌訣:鷂子鉆林猛沖肘,若失戰機實發愁, 不及來個虛架勢,明防暗攻開泉流, 偷取水分臍下眼,暴徒腹中開紅口。 在臨陣實戰中,對方以鷂子鉆林勢向我迅猛地沖擊而來,并出右肘向我胸前撞擊。我見其來勢甚猛,左腳急向后退一步以閃避對方鋒銳,同時出右拳做虛勢以擊擋之,目視對方。上動不停,然后用右手向上旋轉托架對方右肘臂,左腳迅速向前邁進一步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出左手向前、向下迅猛點擊對方腹部臍上之水分穴,目視對方,力達左手劍指。 注意要點:對方來勢兇猛凌厲時,我左腳后退要快而穩,右手擋擊目的是化其招勢,左腳復進步實是活步法之具體應用。進退要快速靈活自然,動作連貫協調,上下配合,勁猛勢雄,一氣呵成為妙。 點打穴位之法除基本的三部九層訓練法外,尚要著重于實踐演練,學以致用,體用相合方能妙悟其中的精義。恩師生前曾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惟在精熟耳。希望筆者的簡述能使讀者體悟點穴法之實體,莫為虛無的夸大之辭所迷惑,應用科學的觀點認識這門古老的武術文化精髓,則不負余撰此文之初衷。 少林武術大師潘國靜對穴位的認識是按中醫論:“穴位即穴道,又稱腧穴、氣穴、孔穴、砭炙等。穴位有空隙的含義,是位于體表的人體精氣營血等各種機能物在經脈循行過程中的聚集、灌注和傳輸部位。穴有大體上處于人體表的凹陷處。在體上下縱橫分布著十二經路及臟腑八大脈,它們中分布有上千個穴位。有在經路線上循行的“經穴”,“絡穴”,也有不在經路線上的“經外奇穴”或“阿是穴”。在人體14經脈線上的穴位有365個。它又分為井穴、募穴、郗穴、絡穴、俞穴、俞穴、原穴、會穴、滎穴、經穴、合穴等等”。 詞條標簽:
十七種常見疾病的組穴點穴療法2017.12.20 劉東民 閱讀 1408 一、風濕,骨病 一種常見的急性或者慢性結締組織炎癥。可反復發作并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征。屬變態反應性疾病。 穴位療法:“骨三穴”中醫病癥中屬于肢節痛、痹癥、痛風等范疇,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中醫治骨,生龍活虎”。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腎俞穴、足三里穴、商丘穴各3分鐘,每天3次。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脛骨邊緣。 商丘穴:內踝前下方凹陷中,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適應病癥:關節腫脹、疼痛、腰膝酸軟、骨質疏松等。 二、糖尿病 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是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腦血管、神經等器官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等。 穴位療法:“糖三穴”病友們的忌口忌食其實從根本上并不能解決糖尿病的問題,糖尿病其實與五臟中的肺、脾、腎三臟密切關聯,所以應該從內調與外治結合入手。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腎俞穴、氣海穴、關元穴各3分鐘,每天3次。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氣海穴: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關元穴: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約四指寬的距離。 適應病癥:糖尿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 三、腦中風是指在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種誘發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而造成的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在頭暈,伴隨輕度頭痛。 頭痛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有顱內的、顱外的;有頭顱局部的,也有全身性的;也有許多至今仍找不到病因的頭痛。 穴位療法:“頭三穴”人的大腦中連接著成千上萬條的血管,人的思維活動、精神意識都由大腦發出指令。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頭暈頭疼,甚至腦梗,腦出血,腦中風等。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四神聰穴,風池穴,天柱穴各3分鐘,每天3次。 四神聰穴:百會穴四周,前后左右各一寸,共4穴。 風池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天柱穴:位于后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后發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 適應癥狀:頭痛、頭暈迷糊、視覺發黑、腦中風、舌麻唇麻、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惡心嘔吐或血壓波動等。 四、高血壓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是其主要并發癥。 穴位療法“壓三穴”實踐證明,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可明顯減少腦卒中及心臟病,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降低疾病負擔。高血壓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尤以更年期后迅速升高,女性甚至高于男性。 養生專家提醒你:可按揉百會穴、曲池穴、涌泉穴各3分鐘、每大3次。 白會穴:頭部,前發髻正中直上5寸,兩耳尖直上連接中點。 曲池穴:屈肘,在肘橫紋外側端凹陷中。 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至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適應病癥:心力衰竭、夜起多尿、過度疲勞、血壓急驟升高、嘔吐、劇烈頭痛、一過性偏癱、失語等。 五、心臟病心臟病是心臟疾病的總稱,包括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種心臟病。 穴位療法:“心三穴”中醫認為:“心主血,肺主力”,是心與肺是胸腔中相鄰的兩個器官,心臟負責推進血液的運動,肺主呼吸。心臟之病,在調不在治,而調理方式必須是五臟同調,調動體內五臟的相互關系來幫助心臟功能的恢復。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內關穴、中沖穴、神門穴各3分鐘,每天3次。 內關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 中沖穴: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神門穴:腕橫紋內側凹陷處。 適應癥狀:各種心臟病如冠心病、風心病、高心病及其引起的胸痛、心慌、心悸、胸悶、氣短、驟停、早搏、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 六、失眠 失眠是指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睡眠狀態,導致睡眠不足,是一種常見病。失眠往往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心理負擔,又會因為濫用失眠藥物而損傷身體的其他方面。 穴位療法:“睡三穴”中醫認為失眠的原因主要為臟腑機能絮亂,尤其是心的溫陽功能與腎的滋陰功能不能協調、氣血虧虛、陰陽失調等。所以,點穴治療上應該按照經絡歸屬,重交通心腎、調節氣血。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勞宮穴、神門穴、三陰交穴各3分鐘,每天3次,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神門穴:腕橫紋內側凹陷處。 勞宮穴:雙手自然握拳,中指指尖所對處。 三陰交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適應癥狀:入睡困難、睡后易醒、睡不踏實、失眠、抑郁、神經衰弱等。 七、眼疾眼疾就是眼部發生的疾病,常見的眼疾有白內障、青光眼結膜炎、角膜炎等癥,嚴重影響行為活動。 穴位療法:“眼三療”毋庸諱言,眼睛是五官中最嬌嫩、最重要的器官,而偏偏人到老年,眼睛又非常容易出問題。各種眼疾都會像暗箭一樣向老年人襲來,給老年人造成痛苦。得了眼疾不僅還要精心調養護理,更要及早預防。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睛明穴、承泣穴和攢竹穴各3分鐘,每天3次,可以起到明目、緩解疲勞的作用。 睛明穴: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 承泣穴:瞳孔直下方也就是眼球與眼眶下緣之間。 贊竹穴: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 適應病癥:老花眼、白內障、青光眼、視物不清、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眼癢、眼干、近視、夜盲、色盲、飛蚊癥、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等。 八、鼻炎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細菌、變應原、各種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癥。鼻炎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鼻腔黏膜充血、腫脹、滲出、增生、萎縮或壞死等。 穴位療法:“鼻三穴”季節變化是老年朋友們鼻炎高發原因,患者常有頭痛、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鼻涕、打鼾等。中醫認為人睡覺時呼吸微弱,徐緩而有力,則為肺氣強盛,反之則表現為肺氣弱,嚴重時可導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 養生專家提醒您:鼻炎的穴位治療可按揉上星穴、迎香穴、印堂穴各3分鐘,每天3次。 上星穴:面部正中線前發際上1寸。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鼻唇溝中。 印堂穴: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適應癥狀:鼻息肉、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感冒、打鼾等。 九、耳聾、耳鳴耳鳴是指病人自覺耳內鳴響,如聞蟬聲,或如潮聲。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覺減退,甚至消失。耳鳴可伴有耳聾,耳聾亦可由耳鳴發展而來。 穴位療法:“耳三穴耳為腎之竅,為腎所主,又與其他臟胞經絡有著廣泛的關聯。 養生專家提醒您:耳聾、耳鳴的患者,可按揉完骨穴、聽會穴、聽宮穴各3分鐘,每天3次。 完骨穴:耳后乳突下。 聽會穴:在面部,當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聽宮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適應癥狀:聽力下降、耳鳴、耳聾、神經性耳聾、牙痛、口眼歪斜、以及中耳炎、外耳道炎、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等。 十.頸椎病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癥,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癥、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穴位療法:“頸三穴”頸椎病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高發的疾病,疼痛、僵硬、行動受限等困擾著中老年朋友。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懸鐘穴、大椎穴、夾脊穴各3分鐘,每天3次。 懸鐘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大椎穴: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頸夾脊穴:在頸椎各脊骨棘突下旁開半寸,左右各7個。 適應病癥:頸椎病、頸間綜合癥、落枕等。 十一、咳喘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是北方季節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常表現為咳嗽、咳痰,或伴有氣短、喘息等,嚴重者可并發肺氣腫、肺心病等。 穴位療法:“喘三穴”古人說,“外不治癬,內不治喘”。呼吸系統的難治病之一就是哮喘,此病西醫急性期治療較快,平喘解痙加激素,但僅治標不治本。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肺俞穴、天突穴、定喘穴各3分鐘,每天3次。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天突穴:胸骨上窩中央。 定喘穴:俯臥位或正坐低頭,穴位于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開0.5寸處。 適應病癥:胸悶氣短、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 121 十二、便秘、腹瀉便秘是臨床常見的復雜病癥,而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 穴位療法:“便三穴中醫認為,便秘與脾主運化及肺降濁的功能下降有關,應以提高牌肺功能為主。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天樞穴、上巨虛穴、大腸俞穴各3分鐘,每天3次。 天樞穴:平臍,肚臍旁開2寸,約三指距離。 上巨虛穴:足三里穴下3寸。 大腸俞穴: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適應病癥:便秘、排便困難、腸鳴、腹痛、腸痛、腹瀉,五更瀉等。 十三、胃病胃病一般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緊張而造成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產生嗝氣、泛酸、胃痛、灼熱感等癥狀。 穴位療法:“胃三穴”一般情況下,功能性疾病導致的胃痛,西醫儀器很難發現,醫生不知道從何處用藥,而耽誤了病情,導致久治不愈,從而累及其他臟器,造成一體多病。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各3分鐘,每天3次。 中脘穴: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約一橫掌的距離。 內關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邊緣。 適應癥狀:嘔吐、胃痛、胃酸、胃脹、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脾胃不和等。 十四、肝病《黃帝內經》中提到“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意思說個人如果脾氣暴躁,多半是肝主疏泄功能下降的表現。 穴位療法:“肝三穴”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既不亢奮也不抑郁,那么人體就能很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月肝失疏泄”的患者。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太沖穴、行間穴、期門穴各3分鐘,每天3次。 太沖穴:足背側,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行間穴:足背側,第一、二腳趾之間。 期門穴:乳頭直下約一橫掌位置。 適應病癥:脾氣暴躁、憂郁、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卵巢囊腫、頭痛、目眩、脅痛、月經不調及各種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膽囊炎等。 27 十五、泌尿系統疾病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病原因較多,包括神經精神因素,病后體虛,寄生蟲病等。尿急是指患者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難以控制。《黃帝內經》記載“腎主水液代謝,與膀胱相表里”尿頻尿急的根源在腎臟功能下降。 穴位療法:“尿三穴”尿頻是腎虛的表現,中醫已將尿頻列為腎虛的癥狀之一。當人的體質下降時是容易出現尿頻現象,也容易伴隨出現性功能下降。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中極穴、關元穴、陰陵泉穴各3分鐘,每天3次。 中極穴:腹部正中線上,臍下4寸。 關元穴: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約4指寬的距離。 陰陵泉穴:小腿內側,脛骨內側踝后下方凹陷處。 適應病癥:尿頻、尿急、尿痛、尿等待、前列腺炎、增生、肥大等。 十六、腰脫腰脫的醫學學名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國內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亦有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腰椎間盤脫出癥、腰椎間軟骨盤突出癥、腰椎軟骨板破裂癥等稱謂。 穴位療法:“腰三穴”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脫主要原因是腎精虧虛。步入老年后由于腎功能下降,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接連出現。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腰眼穴、腎俞穴、委中穴各3分鐘,每天3次。 腰眼穴: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委中穴:在胭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間。 適應病癥:腰酸、腰痛、腰脫、腰椎間盤突出等。 十七、內臟下垂正常情況下,胃、肝、腎和子宮等器官是通過一定的紐帶和筋膜固定在腹壁上的,這些紐帶和筋膜都有一定的伸縮性。當腹腔內的壓力和腹壁的緊張度減低時,上述臟器就可能脫離固定的位置而發生下垂。 穴位療法:“升三穴”中醫認為,正氣有固攝的作用,可以固攝腹腔臟器的位置能讓五臟六腑長升不降。所以,內臟下垂調理的重點,要放在補氣上,尤其是補“脾氣”上,使脾主動恢復升清的功能。 養生專家提醒您:可按揉,關元穴、氣海穴、膻中穴,每穴各按3分鐘,每天3次以上,能收到明顯的調理效果。 關元穴: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約4指寬的距離。 氣海穴: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膻中穴:在胸部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適應病癥: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癥。 點穴療法:功法篇——功到病去嶗山點穴2018.07.04 杜洪飛 閱讀 494 嶗山點穴功法: |
——中華傳統醫術 作者:劉伯良 一、點穴概述: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自神農氏嘗百草開藥學之先河,歧伯垂醫學之統序,黃帝深源五行詳查五臟以來,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歷程,擁有數億人次的臨床實踐,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點穴”這一名稱,為武術功法之一。武術點穴,具有技擊性能,可以克敵防身,根據記載有悠久的歷史,有點穴、拿穴、踢穴等之分,皆以點穴為名。它在我國武術傳統中既作為一種進攻手段又作為治療方法,由于過去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道德范圍的約束而未能廣為流傳。據說,此法源于道家,后傳入民間,至于此法為何人所創,是否源于道家,何時傳入民間,尚待考證,但此療法與醫學、武術皆有密切關系則是毫無疑問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先輩們在民間曾運用點穴診治疾病,為百姓解除疾苦,因其療效顯著而贏得了大眾的認可。歷代醫學與武功之先賢,將此視為秘法,不肯輕易示人,故授徒非常嚴謹,且僅限于民間,遠不及針灸、按摩、推拿諸法流傳廣泛。正因如此,歷代相傳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現已成為中醫學文化遺產的稀世瑰寶。她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治療效果,是我國傳統國粹的一顆璀璨明珠,與現代醫學共同承擔著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重任。 點穴療法,是祖國醫學傳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醫者根據不同疾病與病情,在患者體表適當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線上,用手進行點、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氣血暢通,促使已發生障礙的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一種方法。用點穴治療,能起到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使身體恢復健康。無痛苦,無副作用,只要辯證明確,選穴得當,手法適宜,操作熟練就能治病。不需任何器械工具,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可隨時運用,施治安全,易于患者接受。 健康是人類最大的財富,擁有健康,可以創造一切,失去健康,一切將化為烏有,沒有健康,人類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和價值!尊重自然,善待生命,這是人類最樸素的真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由此產生的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開始困擾著人們,處于亞健康的人們比比皆是,許多病癥用西方主流的治療方法無法解決,而藥物的副作用卻更嚴重的危害著人們,于是,中醫傳統醫學廣泛采用的自然療法開始重新興起……它以系統的理論和實踐驗證其可行性,成為二十一世紀維護人類健康的新希望。“是藥三分毒”,現在很多老年人每天都要服用很多種藥物,據深圳晚報報道,中國深圳殘疾人藝術團,表演千手觀音的21位演員中,其中有18位因不當服用藥物而致聾,不僅可嘆、更加可慮!所以,能夠少吃藥,甚至不吃藥,是每個患者的心愿。為了讓自然療法的保健知識深入到千家萬戶,將健康送給每一位朋友,并使廣大愛好者掌握自我保健養生的方法,我根據中醫的傳統療法及有關文獻,結合本人治療經驗,特鄭重推出“五行點穴療法”。 “五行點穴療法”作為治病救人,強身健體的一種醫療、養生、保健方法。具體點說,五行即陰陽五行,為金、木、水、火、土,對應人體內臟為心、肝、脾、肺、腎,經絡穴位為井、滎、俞、經、合。點穴二字,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點”為手法;“穴”為穴位名稱;他們內容各異,又相互聯系,二者的統一,構成了“點穴”。我們將“五行點穴療法”定義為“不借助任何工具,僅憑雙手在人體表面取定的穴位上,按一定的規律揉、壓、點、打,就能給患者治療疾病,收到良好的療效。由于“五行點穴”不使用其他工具,僅憑的是雙手,因而,易于發揚推廣。“五行點穴”不僅可以作為一種醫療手段,還是家庭保健和個人養生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五行點穴療法的治病機理: “五行點穴療法”是宗師馬秀棠(馬秀棠—中國五行點穴療法創始人,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著有《點穴療法》《中國醫用點穴學》《太極八法與點穴》等書)在針灸臨床實踐中于1956年開始研究,59年成功用于臨床治療,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時代原因未能及時推廣,直到1978年在黨的政策號召下得以恢復發展。結合中醫陰陽五行理論:內臟——心、肝、脾、肺、腎。人體——血、脈、筋、骨、皮。穴位——井、滎、俞、經、合。手法——點、摩、壓、振、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學術理論,它不用藥物,不用器械,施以專用的點穴手法和穴位配方(子午流注、靈龜八法按時辰配穴取穴)、補瀉來增加人體能量,加速新陳代謝,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從而達到平衡陰陽,調解表里,通經活絡,治療保健、祛病強身的效果。我們把人體比如是一張地圖,經絡是道路,交叉點是穴位,車輛是運行的氣血,如果車輛發生阻塞,一定要在交叉口進行疏通。在諸家點穴手法中(有常規點穴法,少林點穴法,許氏點穴法,賈氏點穴法等)五行點穴療法是唯一治療全科的點穴方法,本療法有止痛、活血、退熱、安神、理氣、解郁、止吐瀉、調腸胃,以及補氣補血等效果,能夠正本清源,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治療各科疾病60余種。主治: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及后遺癥。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自補”,人們都知道藥物對人體的危害,推崇食療,可食物的純正與否又讓人擔憂!只有通過激發自身內部的能量,加速氣血循環,增加抵抗力,提升自身免疫功能才是最讓人信賴的養生之道。眾所周知,人的大腦真正運用的只有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處于休眠狀態。身體亦然,如果能調動起內部休眠的大部分功能,人的正常壽命是150歲左右,而且是一個健康的體質。“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包括外動和內動,外動是調身,如跑步、打球等等;內動是調息(即氣)、調心,(這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來做);無論外動內動,人們工作繁忙,幾乎沒有時間來運動,也有很多人不懂得針對自身的情況來運動,產生了許多疾病和亞健康的人群。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最有創造力的,我們不能依賴于藥物,徘徊于食物的高價取舍,應該遵循自然的養生法則! 三、五行點穴療法的手法及案例 (一)五行點穴療法手法 五行點穴的手法分為“平揉法”、“壓放法”、“皮膚點打法”、“經絡循按法”、“五行聯用法”五種基本手法。此外,還有“頭部推運法”“背部循壓法”、“四肢搖運法”等近20種輔助手法。臨床上手法的運用,是根據疾病的情況來選擇的。一般都是兩種以上手法同時使用。 1、平揉法:是點穴的第一種手法。顧名思義,平揉法即“平而揉之”之法。即不許偏斜,保持適當的水平,以穴位的中心為圓心均勻用力。所謂揉,即是按著摩,是“按勁”和“摩勁”,兩者互相結合的動作。 2、壓放法:是在穴位上進行的一種手法,“壓”是向下壓住;“放”是往上放開,互相對立,又互相結合的動作。 3、皮膚點打法:先把中指提起,離開皮膚,對準穴位中心,用指尖向下點打。在點打的時候,要提住氣,似有彈性。而點打的輕重、速度,同樣要依據病情來決定。 4、循按法:是在點過的經穴和它的經絡線上往返地進行各種手法的操作,謂之循按,可加強本經的抗病作用。另外,有經絡循推補瀉以及循按輔助手法等,以便臨床酌情配合選用。 5、五行聯用法: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按五臟之五行所屬(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五臟所主(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肺主氣,脾主肌肉)等組成互相聯系的整體,它與內部五臟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與氣血在肢體淺層相一致;肝、腎在下,與筋骨在肢體深層相一致;脾、胃在中,與肌肉在氣血筋骨之間相一致。五行聯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論,配合五個俞穴,即井、滎、俞、經、合連續操作。所以,稱為五行聯用法。 (二)臨床案例分析: 1、高血壓 周某,年齡:48歲,2010年6月13日初診,地址: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花園(籍貫:臺灣) 主訴:患高血壓近10年,血壓一直在90/150mmHg以上,頭昏頭暈,脾氣大,情緒難以自控,二便不調,時有便秘,以前檢查心血管壁增厚,血粘度高,兼有心腦血管梗塞。常服降壓藥一直未停,肝腎損傷明顯。近幾年用理療推拿,但療效不明顯。 診斷檢查:脈弦急,苔膩,患者體胖、超重,面赤,肝經火旺,情緒易激動,嗜肉食,癥為高血壓病,兼心腦血管疾病的先兆表現。 治療:平肝火、降血壓,利大便,通心腦血管為主。兼減肥手法。 選方:百會(瀉),太陽(切法),風池(瀉),合谷(瀉)列缺(補)足三里(補)太沖(瀉),太溪(補),中脘(瀉),氣海(補),至陽(瀉),肝俞(瀉)為主穴。配穴:委中(補),承山(瀉)。頭部推運法,背部循壓法,四肢瀉法,肝經瀉法等。 療效:本病2天點穴一次,第一次點穴就有明顯感覺(自稱推拿按摩2年來,頭部從沒有如此輕松過,以前自己總以為點穴和推拿按摩沒什么區別),治療3次后停止所有藥物。共治療2個月血壓恢復正常,脾氣也好多了(家屬主訴)。現手法以調理、疏通腦部梗塞、疏通心血管為主,一星期保養2次,未見異常。(因患者飲食不能配合,減肥效果不大。)本例還在觀察中。 2、兒童高熱 案例1 李某,女,5歲,住址: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世紀花園 2009年6月10日初診 家屬主訴:10天前受涼感冒發熱,在兒童醫院治療一星期,反反復復熱不退,朋友介紹來用五行點穴治療。 診斷:小兒流鼻涕,額頭發燙,體溫在39.5攝氏度,啼哭不止,兼有咳嗽。脈搏急促,為外感型發熱。 治療:除外感,退熱,止咳嗽。 選方:合谷(瀉)加點法,足三里(補)加點法。 配:風池(補),列缺(補),瀉大椎、風門、肺俞。止咳退熱手法。 療效:一日點穴兩次,第二天熱即退,有輕微咳嗽,基本正常。繼續點上穴,配補陰穴位(以恢復發熱對孩子造成的損傷)。本例兩日內點穴3次,即告痊愈。 注:小兒發熱,最主要是要診斷清楚是怎么引起。一般有外感,即:受涼吹風吹空調等(以上就是這種),還有風熱引起,扁桃體發炎引起,內熱、積食引起,緊張恐懼引起等。只要辨證清楚,點穴治療很有效果,一般情況下24小時即可退熱,體溫恢復正常。 案例2 張某,男,年齡:6歲,住址:深圳南山星海名城1期 2009年7月20日初診 家屬主訴:發病原因不明,上午還在玩耍,午后突然發熱。不過,小孩是早產、先天不足,體質虛弱,多動,急躁,平常容易感冒發熱。 診斷:小孩半昏迷狀態,鼻翼煽動明顯,呼吸粗重,扁桃體微腫,脈搏急促,風關紅赤,體溫40攝氏度,為急性扁桃體發炎引發高熱。 治療:以降火、滋陰、消炎、退熱為主。兼降心火。 選穴:合谷(瀉),照海(補),太溪(補),百會(點法)使熱由內向外排除。兼加四肢瀉法降熱。2小時點上穴1次,一日內共點穴3次,臨睡前體溫37、8攝氏度,24小時后體溫恢復正常。 注:此為急性扁桃體發炎引起高熱。(由于小孩先天不足,易起虛火,加上食積內熱,舌尖紅、有疹點。)須盡快消炎退熱。所以,一天連續點穴3次,熱退后再加強滋陰補虛手法,以恢復高熱對身體造成的損傷。(家長注意:雖然望子成龍,但學的太多,給孩子的壓力太大,心里負擔太重,對健康不利。)此小孩后來在我處長期用五行點穴調理,身體一直很健康! 3、慢性腎炎 黃某,男,年齡:7歲,深圳南山區前海花園 08年11月23日初診 家長主訴,自08年3月以來,小孩由于感冒引發肺炎,又引發腎炎。在廣州中山醫院住院達3個月,出院后一直服藥,不敢下樓,稍一運動下肢就出現紅色過敏性疹點,用藥一個禮拜才能消除。長期的藥物導致小孩頭、臉、身體浮腫,性情極不穩定,血尿時有發生,血紅素升高,尿蛋白嚴重超標,稍受風寒即咳嗽,體質虛弱,頭面浮腫。現經醫院檢查確診為慢性腎炎。 治療方案:總則以清熱解毒,疏通氣血,抗過敏,止咳、通肺氣,匡扶正氣為主。輔以補脾益胃,通利二便,消除浮腫。 四肢選穴:瀉合谷、腕骨、太沖、至陽。補足三里、太溪、三陰交、照海。 胸腹部選穴:瀉璇璣、中脘。補膻中、氣海、巨闕、天樞。 背部選穴:補風門(三種手法)、肺俞(五種手法)、心俞、膈俞、脾俞、胃俞、腎俞(三種手法)、委中、承山。配:背部捏脊法(膀胱經、督脈,三條各14遍)。 療效:經點穴一次,因過敏而出現的紅疹即消除,點穴三次后,咳嗽解除,血尿消失。經連續點穴一個月后,患兒已能自己在室外玩耍,沒有過敏紅點出現,尿蛋白正常,只有血紅素不穩定。繼續點穴兩個月后,可以上學,血紅素也正常。點穴三個月后基本痊愈,同時配合在室外小跑的鍛煉,治療中途因不注意飲食,吃了雞肉等熱性食品,又出現紅點,但經治療兩次即消除。本例經五行點穴治療三個月,后改為一星期治療兩次作為保健及鞏固療效。四個月后,經醫院檢查小孩身體各項指數正常。停止治療。 4、偏癱(半身不遂) 劉先生,男,54歲,深圳南山區西麗桑泰丹華 08年6月15日初診 主訴:兩年前曾有后腦疼痛不適,不以為然,在前頭部用手拍幾下就好了。半年后的一天突然昏倒,在南山醫院搶救,住院治療3個月。出院后留后遺癥,已有兩年余。曾做針灸半年,服大活絡丸1年多,引發虛火、便秘而停藥。 檢查:偏癱(腦梗塞引發)。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右側活動受限),兼有虛火,尤其心火旺,舌裂,大便時有秘結,顏面神經麻痹。 治療方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補虛,除虛火。兼調理脾胃,通利二便。 點穴選方:瀉合谷,補足三里。隨癥配穴:列缺,風池,曲池,完骨,后溪,上關,下關,四白,地倉,太陽,太沖,豐隆,陽陵泉,中脘,氣海,關元,膈、脾、胃、腎俞,委中,承山,申脈等。(配合切搖法,背部循按法、循壓法。) 療效:單用五行點穴治療,隨癥加穴,一個月后,可以下床,3個月后,有人扶著能夠行走,后因其要回家鄉,我教給他的家屬點穴手法,囑其歸家后堅持點穴,并教給病員歸家后的鍛煉方法。病員回家后家屬堅持點穴,第二年隨訪已可自己行走,現繼續用五行點穴自療來保養。 5、自閉癥 黃某某,男,年齡:11歲,深圳市南山區南頭海關小區,09年6月15日初診 綜合診斷:自閉癥,合并弱智,癲癇。智力發育不全,語言不清,情緒易激動,愛哭,注意力不集中,無自我控制能力,公共場所亂跑亂叫。現服抗癲癇藥德巴金(丙戊酸鈉緩釋片),每次11毫升。曾經去上海找專家治療,減用了德巴金1毫升,一星期發作兩次。(醫生囑咐以后不能再減藥量,隨著年齡的增長還要加大用藥量,家長從此不敢再減藥)。 治療方案:抗癲癇,安神,調整內部氣血,補腦,補腎,提升智力。兼補脾胃,通利二便。 點穴選方:主方:補神門、列缺、后溪。瀉太陽。補風池、百會、太溪、三陰交、足三里、帶脈、膻中、巨闕。 瀉中脘。補氣海、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腎俞。 變方:內關(補),大陵(補),合谷(瀉),列缺(瀉),太沖(瀉),三陰交(補),陰陵泉(瀉),足三里(補),水道(瀉),關元(補),脾俞(補),腎俞(補)。 療效:治療一個月后各癥都有減輕,能夠安靜下來,人多的地方也不再亂跑亂叫,有了自控能力。囑其家長開始減藥5毫升,連續用五行點穴治療,每個月減藥1毫升,至09年9月1號,患兒只服4毫升德巴金。(點穴以來,患兒未有癲癇發作,沒有一次感冒,身體各方面發育良好。中途曾患過腮腺炎,用五行點穴治療,兩天即痊愈。)2010年9月1日,停止服藥,小孩行為表現基本正常。(因為,只有完全停止了藥物,才能加強提升智力的手法和穴位,這樣,智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本例尚在繼續跟蹤觀察中。 6、尿毒癥 李某某,男,年齡:27歲,深圳市福田區竹子林 09年9月23日初診 主訴:兩年前曾在樓房頂層地板上睡覺半年多時間,當時氣溫很熱,只有風扇沒有空調。后又去廣西出差,常吃田雞火鍋,當時女朋友在身邊,性生活比較頻繁。后來漸感虛弱無力,腰痛,排尿難,經某大醫院確診為尿毒癥(慢性腎功能衰竭),合并貧血型高血壓。 檢查:該員現在臨床表現除上癥外還有心動過速,皮膚發癢,情緒壓抑,兩側腰痛,全身關節不定時疼痛,小便難已有兩年時間,醫院難以用藥物全方位兼顧治療。現仍需做透析治療,最近感到全身無力,上二樓都很困難,衰弱無力。 治療方案:以加強氣血運行,排毒通便,抑制心動過速和血壓上升為主。兼用補氣、補血、補腎手法。 點穴選方:太淵(補),內關(補),風池(瀉),百會(瀉),足三里(補),陰陵泉(平),太溪(補),璇璣(瀉),膻中(瀉),氣海、關元(補,加點法),水道(瀉),肺、心、膈、脾、胃、腎、膀胱俞皆用補法。 療效:五行點穴三次后有尿意感,早上能排少量尿。治療15次(一個月)各癥均有減輕,但出現肩痛,左側臂彎痛,失眠。加點肩髃(五行聯用法),少海(五行聯用法),配少沖,少府,神門,靈道,三陰交等穴。按前方點穴,三個月后病情基本穩定,感覺有力氣,囑患者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同時教給其每天自我鍛煉的方法,繼續用五行點穴治療。本例治療半年后因其家屬接去上海,現情況不明。 7、急性胃痙攣 安某,男,29歲,深圳市深航錦江國際酒店客人,05年10月2日初診 主訴:最近心情不好,晚飯吃的比較飽,飯后即去游泳,游泳過程中突然發作胃部痙攣性疼痛。(女朋友代訴) 檢查:患者不能動,身體卷曲,面無血色,脈搏急促,表情痛苦!作急性胃痙攣處理。(當時患者女朋友對點穴治療有疑問,但看到患者痛苦不堪,答應先用點穴試試看,如果不行再做別的處理。) 治療方案:以止胃痛,通胃腸氣血,活全身經絡,解肝郁。 點穴選方:合谷(瀉),內關(補),腕骨(瀉)足三里(補),太沖(瀉),至陽(瀉),膈俞(補),肝俞(瀉),脾、胃俞(用內勁點穴法、五行點穴五種手法),中脘(瀉),氣海(補),關元(補)。 療效:點穴半小時后疼痛減輕,腰可以伸直。1小時后,患者開始與我談話,疼痛消失。點穴完畢,身體基本正常。本例治療一次即告痊愈。 結語:由于情緒郁結中飲食,造成肝氣犯胃,加之飲食過量,飯后即游泳,濕氣內侵,極易出現胃腸病變。提醒大家,飲食時情緒要放松,晚飯不要太飽,飯后不要做劇烈運動,以慢步活動為佳。 |
以指代針的點穴療法是來自民間、源于實踐、根據武功點穴原理演化而來的,術者根據不同病種和病情,運用意念力,在患者體表適當的穴位或特定的刺激線上,用手進行點、按、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促進體內的氣血暢通,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功能活動得以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賈氏流派第二代傳人、深圳市中醫院點穴專家陳榮鐘副主任醫師從醫40年,發揚傳統、大膽創新,首創“治癱十法克偏癱”、“以驚治驚療腦癱”、“唇瞼刺激治面癱”等學術理論和治療方法,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掌握點穴絕技且有建樹的專家。曾受到聯合國副秘書長莫瑞斯?斯特朗、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以及李鵬委員長等接見與鼓勵。
2006.6.8深圳市中醫院 陳榮鐘醫師為代表團成員作現場點穴治療
2000.10.16廣州中醫藥大學 陳榮鐘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生授課
賈氏點穴療法代表性傳承人陳榮鐘在指導傳承人
|
來自: 鄒沁洋 > 《武 氣功 道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