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樸三物湯出自《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并治》,其組成只有三味藥,分別為為厚樸、大黃、枳實,主治實熱內積,氣滯不行,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金匱要略》說:“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本方與《傷寒論》中的小承氣湯藥味相同,但用藥劑量不同。小承氣湯的用量為大黃四兩,厚樸(去皮,灸)二兩。枳實(大者,灸)三枚。而此方劑中,大黃四兩,厚樸八兩,枳實五枚,相比較,可看出,小承氣湯重用大黃,而此方劑重用厚樸。小承氣湯意在蕩積攻實,故以大黃為君;本方意在行氣泄滿,則以厚樸為主。故尤在涇說:“痛而閉,六腑之氣不行矣,厚樸三物與小承氣同,但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厚樸”。 《傷寒論》第213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陽明燥熱氣滯腑實證,在臨床表現以譫語、多汗為代表,大便不一定必硬,“硬”是一個病機說法,指出燥熱病邪與糟粕相交結。故此方是泄熱通便、消滯除滿的代表方,主要用于治療陽明燥屎內結證的輕癥,以及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陽明燥熱氣滯腑實證。故重用大黃以蕩積攻實。本方重用厚樸行氣消滿;枳實破氣消積,大黃通腑泄熱,三藥相合,使氣滯通暢,實積消除,腑氣得以通暢,則諸證自解,其意在理氣而消除中下焦痰飲。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小承氣湯的瀉下作用較強,本方劑止咳化痰的作用較明顯。 厚樸三物湯的臨床辨證要點,以腹脹為主,或伴有腹痛,惡心,嘔吐,便秘,舌苔厚膩等,其病機關鍵為腸道氣滯,腑氣不通,并且兼有血瘀,故此方在配伍上以行氣與消積合用,并配以活血化瘀,共奏氣通,積消,散瘀的功效。此方證以腹脹為主癥,不僅可用于實證,也可用于虛證,有是證,用是藥,關鍵在于配伍。也許有人會問,此方劑怎么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呢?其實大黃具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金匱要略》中的下瘀血湯;另外治療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傷寒論》中的桃核承氣湯等。 此方證的病位在腸胃。并且以腸道為主。現代醫學多用于治療多用于胃腸道疾病,如胃扭轉,不完全性腸梗阻,麻痹性腸梗阻,急腹痛,輸卵管結扎術后腹部脹痛,消化道術后腹脹等。實踐證明此方劑對于胃腸功能恢復具有很好的作用。總之,正確使用厚樸三物湯,以主治陽明熱結氣閉證為基礎方,以主治肺胃積熱證為臨床擴大應用,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腹部脹滿,如糖尿病引起的腹部脹滿等。在本方證的基礎上,也可隨癥而加減,若腹痛者,加赤芍、延胡索,以涼血活血止痛;若飲邪內結者,加茯苓、澤瀉,以滲利水飲;若氣滯者,加青皮、檳榔,以行氣導滯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