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腫為軟組織中最常見的腫塊,發生于肢體部關節或有腱鞘的肌腱附近,少數發生于肌肉內。發病人群多為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病因不明,有認為是關節或腱鞘附近的致密結締組織發生粘液樣變性所致,也有認為與慢性小創傷有關。老中醫張建福表示,對于腱鞘囊腫,中醫有奇招。 多因捫及包塊就診,一般無疼痛或輕度酸脹,對關節活動影響輕微。體格檢查發現腫塊無色或暗紅,外形光滑,有飽滿感,可硬如軟骨,部分觸之可動。 老中醫張建福從醫五十年,對于骨傷科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表示腱鞘囊腫,中醫稱為筋聚或筋結。《中醫傷科學》認為多因用力扭轉或跌撲所致,其表現為腕部微腫,疼痛逐漸加劇,在橈骨莖突部陽溪穴處有顯著壓痛,且可牽引至手指、手掌以及前臂。初起時活動略有障礙,患手握拳拇指在內四指在外,腕向尺側屈曲時疼痛增加,拇指運動乏力。后期則輕度用力也不可能。如在掌部用力扭轉則疼痛加劇,旋轉腕部可聽到筋腱摩擦音。并提出治法主要有四:一為理筋手法,二為針灸,三為封閉,四為手術。四法雖各具千秋,但沒有列內服藥如何治療。余宗肝主筋,肝藏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則攣縮為聚為結之意,試用于一些筋聚患者,亦多有效。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之十八)》 云: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引。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 華佗云:筋瘤無甚大害,本可置之不治。若妄用刀針,往往傷筋,反至死亡,故最忌刀割。若欲割去,須于初出之日,以芫花煮細扣線系之,日久自落。 老中醫張建福表示,對于如何治療腱鞘囊腫?中醫有奇招 腫塊較小、無癥狀,不影響局部功能的,可不必處理;囊腫較大、脹痛明顯、影響局部功能的,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療: 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案 1、擊碎法: 適用于手腕部較小的腱鞘囊腫。令病人將手平放在桌上,手心朝下,腕下墊軟的織物,使囊腫露在最高點,然后用一本厚重的硬皮書猛擊曩腫,使囊壁破裂,破裂的囊壁和囊液會自行吸收。 2、擠破法: 用雙手握住病人的手腕,雙拇指項壓住囊腫,突然用力擠壓,使囊腫破裂。 此法較擊碎法成功率略高些,但需有較大的指力,且能瞬間用力,才能夠擠破,且僅適用于手腕及踝關節周圍的腱鞘囊腫。 3、針刺法: 即利用傳統針刺方法施于患處,其目的是使腫物潰破消散。方法是用三棱針與普通毫針相結合,首先找準病灶,然后一指按住囊腫將四根0.5寸毫針分別從其四周刺入,將其刺破,再將消毒后三棱針從其頂部迅速刺入,擠出粘液,術后用繃帶加壓束緊,24小時后拆除。 4、加壓重按法: 即以指代針按壓局部病灶,利用外力使囊腫潰破,以達到疏散淤積之目的。其方法是醫者用拇指腹代針,壓在囊腫上,其余四指握肢體,拇指在囊腫上緩慢揉擠,力量由小漸大,至指下感到較前柔軟時再猛力加壓使其潰破,當感其潰破時,擠壓之力再由大漸小均勻減力,并以囊腫為中心向四周作劃圓形揉摩以助粘液的疏導,令其均勻分布于組織之間,以利囊液消散及吸收,術后用繃帶加壓束緊,24小時后拆除。 5、火針療法: 火針治療腱鞘囊腫,就是將特制的針具用火加熱至通紅,借助火力高溫灼燒及穿刺之力,破壞囊腔組織,開門祛邪,行氣散毒,從而起到穿刺引流、化腐生新、升陽舉陷、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作用,火針的溫熱能燒灼囊壁使其壞死,并能疏通囊液促其排出,火針治療后的針孔,可使寒濕之氣排盡而不再生。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后點擊關注,后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