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想談談獨立思考 疫情期間,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留下了一幕幕感人事跡。 但是,就在我們關注疫情,期盼疫情趕快得到控制的時候,有關疫情的謠言也甚囂塵上,擾亂人心,甚至對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謠言止于智者。 面對謠言,我們應該辨別、思考,而不是完全地相信甚至成為謠言的傳播者。 作為教師,我們雖不能像那些最美的逆行者們,身披白衣戰袍,身負重任,以救死扶傷為義務,以民族大義為擔當。線上教學平臺便是我們的主戰場。 面對無法遏制的信息洪流,面對謠言頻發的信息亂流,我有著自己的思考。 認識獨立思考 教學,不應只是授之以魚,更應授之以漁。 作為教師,我們不應只以傳授知識為最終目標,而應該以傳授思維,教會學生獨立思考為根本。 教育家懷特海曾說:“人們18歲時怎么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后來會如何發展。” 在我看來,唯有教會孩子們如何獨立思考,他們今后才能走得更遠。 帕斯卡爾曾說過:“人是會思考的蘆葦。” 面對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從鋪天蓋地的信息中保持清醒,避免人云亦云,做到真正的獨立思考呢? 獨立思考來源于思辨,在臉書創辦人扎克伯格畢業的高中,有著一項傳統——哈克尼斯圓桌。 學生們通過圓桌面對面進行哲學問題的討論。類似于一個小型的“奇葩說”,為了分享知識,學生們必須有所準備, 為了辯論的效果,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辯題,搜集整合信息,找到問題關鍵,在辯論之中進行思想的碰撞,進行合作學習。 這一方法,聰明的猶太人早已習慣。 猶太人一向以“讀書最多”著稱。而在他們的圖書館葉史瓦中,讀書并不是背誦,而是大聲地提問、辯論與分析。 那獨立思考到底是什么? 獨立思考是個人能夠對于人物、事件或現象等進行思辨,提出自己觀點的能力。 你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嗎? 席勒在《烏合之眾》中曾說過: 群體的人數甚至不需要很多,就足以毀掉人們正確觀察眼前事物的能力,真相會被毫不相干的幻覺所取代。 當面對熱點時事、爆款話題,緊盯屏幕的我們會非常容易被無數的評論、文章所裹挾,陷入偏見與輿論的洪流之中。 面對海量的信息,請你捫心自問: 你是否真的贊成那些憑空涌出的不實言論? 你是否真的思考過求證過這些夸大的言辭和歪曲的見解? 如果你遲疑了,再請你進一步認真思考: 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你能否擁有自己的見解,提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個人觀點? 能否基于觀察、閱讀、分析、總結、提煉與實踐,來完善和修正自己的個人觀點? 如果答案是否,那你就需要通過這篇文章充充電啦。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學會獨立思考,首先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冷靜清醒,不易受他人的言論或行為所影響。 當煽動性的謠言出現,當虛假的宣傳四起,獨立思考就是你的船錨,狠狠扎進你的腦海,防止自己的小船隨著風潮搖擺不定甚至偏離正軌。 當然,獨立思考也并不意味著標新立異,與眾不同,而是善于思辨,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形成專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能有底氣地堅持己見,發出真理之聲。 成人尚且急需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何況是孩子呢。 現如今,孩子們的生活條件雖然相比于我們少時有了顯著提升; 但生活在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如果不具備篩選鑒別信息的能力,心理認知水平有限的孩子們,更易受到紛繁復雜,參差不齊的低劣信息及惡意輿論的不良影響。 之前可怖的“藍鯨游戲”,不正是利用了孩子們獨立思考能力的弱勢嗎? 因此,如何獲得并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 三大建議助你掌握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雖是簡單的四個字,但是要做到獨立思考則需要漫長的過程如何學會獨立思考呢? 首先,你需要具備質疑的能力。質疑,不是平白無故地胡亂提問,而是有準備、有邏輯的提問過程。 在教學中,我常常鼓勵學生指出我的問題。 因為在課堂中,教師常常被視作權威,有些老師甚至為了保持權威而禁止學生們提出異見。這種情況在我看來是非常錯誤的。 從教師職責來看,教師一定要保證教授內容的準確性。但教師不是完人,若授課之時有些許遺漏,卻仍為保證權威,使得學生按照錯誤的知識學習,豈不是更會誤人子弟! 從理論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盧瑟福質疑老師湯姆遜的模型,就沒有后續電子云的模型, 如果沒有科學家們圍繞量子的數重爭論,怎會有如今更加成熟、更加輝煌的量子力學理論? 因此,對于權威,在有根據與資料支撐的情況下,我們應大膽質疑,尋求更多的答案,才能提出更加客觀的看法,才能真正地適應社會與科技的快速更新節奏。 關于質疑,這里就涉及到了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要養成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是打破偏見,擺脫固有的思維定勢。注重求證,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即使與他人的意見相左,也不應曲意逢迎,而應深思反省,不斷審視和修正自我的觀點。 其次,你需要不斷地積累,通過觀察、搜集,閱讀,整合等過程,不斷練習,才能加深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想盡快地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或許是個捷徑。 徐滬生曾在復旦哲學學院畢業典禮上演講說到:“沒讀過幾百本經典,不足以談獨立思考。” 前人著作,浩如煙海,幾乎無法讀盡。但我們可以努力地盡自己所能認認真真地讀幾本名著經典。 或許你以功課繁忙為借口,以工作累身為推脫;但一旦你認認真真地開始讀書后,你會發現,讀一本經典的過程就是與思想深邃的作者交流的過程。 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才會更加注重質疑的重要性。 于是,我們發現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故事其實并不真實,發現網傳的《一百歲感言》其實與楊絳先生的文字有著諸多差異。 我們認識到,不管是語錄還是文摘都無法比擬閱讀帶給我們的充盈力量。 通過閱讀,你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不同作家所給予你的豐富而又深邃的獨特思想。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能為保爾身殘志堅的毅力所震撼; 讀《簡愛》,我們能為簡獨立靈魂中的陣陣香氣而深深感動; 正是這些書籍,沉淀下來,才是你的精神內核。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讀一本經典,何時都不晚。而當你開始讀一本書時,去提問,去尋找論據,去建立自己的立場,你才能真正地學會獨立思考。 真正的獨立思考,要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才能更加精進。唯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教育家懷特海曾在《教育的目的》中說到: 直到你擺脫了教科書,燒掉了你的聽課筆記,忘記了你為考試而背熟的細節,這時,你學到的知識才有價值。 學生學到的,不應僅僅是幾列公式或幾篇文章的理解與背誦,更不應該是題目的形而上的機械處理。而應該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習慣。 面對一個問題,你是選擇答案還是根據答案舉一反三?還是進一步詢問他人,尋找更多的解題思路? 面對一個人,你對他的印象是來源于自己還是他人的評價? 面對一件事,你的處理方式是完全照搬還是努力完善?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備課中一直堅持著多學習,不照搬的原則。 在模仿前輩們的優質課的同時,我會加入自己的想法,比如習題的改編,課件的異構等等。 只有不斷地獨立思考,才能將優質資料不斷打磨重組整合,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課程資源庫,才能更有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建設有個人特色的課堂風格。 學會獨立思考,不光能為你的教學增添光彩,更能使你受用終生。 ![]() 獨立思考思維導圖 喜歡本文,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