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偏于走表、走上,對于表證明顯或風濕偏上者多用之;獨活偏于走里、走下,對于風寒濕痹或風寒濕痹之病位偏下者多用之。實際臨床運用中,無論是外感風寒濕表證,還是風濕痹痛,二者均為常用之品,常在一起使用。 性能特點 羌活含揮發油,氣味芳香,辛香之氣明顯,性溫,故能發散風寒,又兼苦味,燥性明顯,所以,本品能夠祛風散寒燥濕。本品是太陽經頭痛的引經藥,故歸膀胱;云其歸腎經,似乎與功效沒有直接聯系。 功效應用 羌活既能祛風散寒除濕,又能止痛,所治病證基本上屬于風寒濕邪為患者。具體應用表現在兩個方面: 1.用于治療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所致的感冒等表證,這是羌活最常用的一個方面,也就是治療風寒濕感冒。其中,濕邪為患是應用羌活的重要指征,濕邪侵犯人體的一個重要臨床表現是頭重如裹或身體困重。但臨床實際應用時,只要屬于風寒感冒就可以配伍應用,不必拘于濕邪。 九味羌活湯、羌活勝濕湯二方均是治療風寒濕邪感冒的常用方劑,而荊防敗毒散是治療風寒感冒的效方,以上三方均含羌活。現在中醫臨床上,治療風寒感冒的方劑中,不管是應用成方,還是自擬方,羌活的應用機率是比較高的。 此外,本品擅長止痛,用于治療頭痛,以偏于后頭痛者,常選用之。因本品歸膀胱經,枕部是膀胱經的循行之地,故中醫把羌活列為太陽經頭痛的引經藥。所以,除頭重身重外,后頭痛也是應用羌活的一個指征。 2.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由于羌活能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可治療風寒濕痹。與獨活相比,羌活所治痹痛以上半身肢節疼痛者尤為適宜。不過,臨床所見,治療風濕痹痛時,不管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以羌活、獨活合用者最為常見。 藥理研究發現,羌活所含揮發油不僅能夠興奮汗腺而呈現解熱作用,亦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這為本品治療頭痛及關節痛提供了藥理依據。 不管是治療風濕外感,還是治療風濕痹痛,羌活制劑要溫服,最好熱服,喝藥后蓋被發汗,得汗后疼痛往往即刻減輕,取效比較迅速。 羌活屬風藥,其性燥,風性善動,長于升散,故李東垣所創升陽益胃湯,在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等補脾益氣的基礎上,配伍羌活、獨活、防風等風藥,既能除濕、升脾陽,也能夠促進補氣藥的補益之功,臨床實用價值極大,可惜現在中醫臨床并不重視。 用法用量 多煎服,在5~20之間。10左右的劑量最常用,治療感冒也是10左右最為合適,但用于關節痛,用量宜大,有用至30者。 使用注意 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脾胃虛弱者不宜用;羌活性能溫燥,易傷陰耗血,故陰虛血虧者慎用。 臨床經驗 李少川教授辨治癲癇,每用羌活,其用意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癲癇病位在腦,羌活歸經膀胱,十二經脈中唯足太陽膀胱經“入顱絡腦”,羌活透顱可引諸藥直達病所。 ②羌活辛溫,并能條達肢體、通利血脈,因而對癲癇之發作性肢體強直、抽搐諸癥亦有針對性治療作用。同時,小兒癲癇的病機多責之于脾虛痰阻,由于脾虛則土不生金,肺虛則衛外不固而易患感冒,患兒感冒往往誘發癲癇或使癥狀加重。業師常以羌活、川芎疏利血脈、固護太陽,配合健脾扶正、豁痰息風諸藥,既可治痛,又可防御外邪。 羌活,歷來歸屬于解表藥或祛風濕藥,具有祛風解表、搜風勝濕之功。筆者據其風藥性燥能勝濕,性動能升發的特點,運用于食傷脾胃、濕困中焦、氣滯肝脾等脾胃病中,雖非主藥,但在某些證型的脾胃疾病中加入羌活,常可取得事半功倍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