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門為北京內城南城墻的西門。現內城南城墻為明永樂大規模修建北京城時,廢掉原元大都南城墻,往南移動兩里重建新的南城墻。元大都南城墻原有三個城門,東面城門為文明門,南城墻上的西門為順承門,南城墻的中門是麗正門。宣武門即是順承門南移重建之門,明初繼續沿用元大都順承門之名,明正統年間重修九門時,增建甕城、閘樓和箭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老百姓的俗稱還有“順治門”、“順直門”、“順城門”等。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宣武門圖
宣武門甕城上架有火砲,每日午時鳴砲,稱之為“宣武午砲”,那時的老北京人會以此為標準對時。
九門走九車,那宣武門走什么車呢?走囚車,人稱“死門”。因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是清朝時的刑場,所以囚車多走宣武門,在宣武門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送給犯人的大字“后悔遲”,意寓后悔也晚了,一切都結束了。囚車在經過“斷頭橋”后,將死刑犯人送到菜市口。 宣武門南這塊地方,其實是北京最早的薊城、幽州城、遼南京城、金中都城之所在。
宣武門附近的商業不如崇文門附近發達。但從南方來走官道進京的人和車馬物資,一般大多數要走盧溝橋,進廣安門后先到了宣武門外這里停留。更兼那時每天晚上十點要關城門,而那時的戲院都在前門外,聽完戲后的當天不能回城內的家,只有在前門外和宣武門外住宿和吃飯,等到第二天天亮后回城。所以在宣武門外這片區域,集聚著各省的會館、名人故居;旅店酒館、飯店澡堂、戲樓戲院、煙花柳巷。每天徹夜燈紅酒綠、戲劇歌舞、曲藝彈唱、風花雪月、琴棋書畫、古董古玩、珍饈小吃、詩酒花茶、花鳥蟲魚、貓狗動寵、摔跤戲法、
宣武門全景圖
宣武門城樓:規制外形與崇文門相同,但比崇文門城樓略窄,略低些。重檐歇山頂三滴水樓閣式建筑,頂覆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斗拱及枋施彩繪,檐柱、山花板、滴珠板、樓體外墻施朱紅色。城樓正外立面,上下二層,均爲8柱7開間;側外立面(山面),上下二層,均為6柱5開間。檐柱24根,金柱8根,檐柱和金柱均有抱柱加固;老檐柱16根,附筑于磚墻里,上層各檐角下設戧柱,四周有木制護欄;戧脊走獸7個。城門樓面闊五間,通寛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臺通高33米。
為修建一號線地鐵,1966年宣武門僅存的城門樓就隨同內城南城墻,以及東面的崇文門城樓一起被徹底拆除了。
1961年宣武門城樓的影像
宣武門箭樓:規制外形也與崇文門箭樓相同,位于甕城最南端。箭樓爲重檐歇山式,頂覆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重檐下與樓體間隙略小于崇文門。面闊七間,通寛36米;連后抱廈通進深21米,樓連臺通高30米。后抱廈爲單檐歇山式,抱廈正脊位于箭樓后檐下,正南面設箭窗4排,每排12孔;兩側面設箭窗4排,每排4孔;后抱廈兩側各設箭窗1孔,總計82孔箭窗。內外斗拱和額枋施彩繪,抱廈進樓三個實榻大門、山花板、博風板、箭窗過木及內部柱子施朱紅色。整個箭樓建筑形象莊嚴硬朗,威嚴挺拔。箭樓于1927年被民國政府拆除,僅存城臺及甕城閘樓券門,城臺及甕城后于1930年拆除。
1910年后,宣武門箭樓南面(內城外)
宣武門甕城:甕城東西寛75米,南北長83米,將城樓與箭樓連接為一體。城樓以西設有一水關,城內雨水與污水可沿明溝排入南護城河。甕城內的封閉場地寛敞幽靜,在甕城內建有煤棧和缸瓦市,還有一些做買賣的小販攤位。閘樓和甕城劵門洞修建在東甕城墻上,閘樓爲單檐歇山式,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是整個內城九門閘樓所獨有的,外側設箭窗2排,共12孔。甕城于1930年被拆除。 1901年宣武門西面全貌
關帝廟:關帝廟位于東北角,坐北朝南,關帝廟于1927年拆除。
1900年 宣武門閘樓下卷門洞與城門洞之間的弧形通道和關帝廟。
———————————————— 宣武門是明、清時京師內城九門之一,后演化為地片名。 建于明代,初稱順承門,正統四年改稱宣武。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宣武門沒有了,但十字路口四條街的命名展示了地位。 宣武門東大街 宣武門西大街 宣武門內大街 宣武門外大街 宣武門城樓老照片,宣南文化博物館 宣武門城門石額,宣南文化博物館 |
|
來自: 黑龍江波濤 > 《城門、公園、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