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螢火蟲 【圖】來自美友 小時候一直以為“世故”這個詞是個貶義詞,長大后才明白“不通世故”才是個貶義詞。仔細想想,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說純粹也好,但總是覺得不那么可愛;然而太世故的人,有時又顯得特別讓人膩歪。這才有了魯迅所說的:“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其實,生活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懂世故與不愿意世故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有些時候也是可以保持著一種進退有度的微妙平衡。只是,如何保持這種微妙的平衡,一直都是一個讓人覺得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在表面距離越來越近實質卻愈發疏離的當今社會,我們總是覺得生活常常讓人不知所措,如何讓自己在這個魚龍混雜的社會中,為人不摒棄初心,處事不曲意迎合,始終做到心存善念,恪守著自己一生的原則,卻也實屬不易啊! 在這個紛雜的社會,我們要生存,就必須要和人、和事打交道,這個過程中,把握好尺度的同時也要保留真實的自我,這也就是所謂的知世故而不世故。《菜根譚》中有句話:“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人生短短幾十年,當你看過這個世界,見識過人性的善與惡,對為人處事之則了如指掌,卻依然能對萬事萬物懷有柔軟之心。知道了什么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這便是最好的人生狀態。一個心靈邊界寬廣的人,在滿足自身感受的前提下,絕對也懂得去照顧他人的情緒,將原則與和善巧妙地糅合在生活里,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或快樂,或絕望,于是很多人就會這樣想,是境遇逼著我們不得不成熟,不得不世故,因為你若不世故,會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別人給你制造的麻煩中。所以常常有人認為,成熟就是變得圓滑世故,違心話脫口而出,處處溜須拍馬,沽名釣譽。其實這并非成熟,而是世故。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面對那些厭惡的人和事,依然不迎合也不抵觸,只是淡然一笑對之。當一個人的內心可以容納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人與事時,這便是經歷人生風雨后最難得的豁達與灑脫。所以說,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真正的成熟,人生難得是糊涂,和人相處,分寸感原本就很重要,就是要做到真誠又得體,保持著怡當的距離感,既不交淺言深,不諱莫如深,讓別人清晰了解你的界限和距離,又可以知世故而不世故,使得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進退有度,更是希望自己不因死板而顯得毫無生趣,不因棱角過于鋒利而四處樹敵, 要說我們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就在這可長可短的生命里,我們會遇見不請自來的人,也會碰到挽留不住的人。人生聚散無常,何苦庸人自擾,就像老人們常說:“人啊,最難得是糊涂。”想來也是,糊涂才是最大的精明。是看破不說破,是得饒人處且饒過。這或許是因為,一個人經歷的多了,便會由開始的憤青慢慢的轉為淡然,甚至漸漸學會了冷漠。有一句話講得好:現實生活中不管我們怎樣做,都會有人議論;不管你有多好,也總會有人厭惡。有些時候,你想追求盡善盡美試著去滿足任何人,可到了最后也必須承認,有些事情我們做不到還是做不到。有的時候,麻木不仁似乎永遠都是與人為善的最好寫照,既然事不關己,那就高高掛起,日子久了,一個人就會習慣沉默蜷縮在無人知曉的角落里不多問,不多說,不多想,更不想去多摻和什么。因為越長大也就越明白,禍從口出這個道理。是是非非,兜兜轉轉,許多事情多說無益,這個世界,有些人不能掏心掏肺;有些話不能逢人便說。心直口快不是你的錯,而是這個世界病了,錯的是這個物欲橫流,人心吞象的時代。 古人有云: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市,以隱者的這種冷靜心態在俗世里為自己建座精神的后花園,用超脫塵世之外的心態去體驗那世俗世故之外的無極之境,這樣的人總是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因為他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人間悲喜本是常態,保持內心的愉悅才能讓幸福感駐足常在。人這一生就像一場游戲,“人情世故”便是游戲規則。不懂人情世故,就會舉步維艱;太過于世故,也未必能快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堅守原則,不屈從于外界的自我捍衛,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僅是不愿委屈自己,而過于注重自身感受,其實與過于在意別人看法樣,都是一種心理上的褊狹。要知道,人生就是一個悟的過程,一個真正的智者,在于悟透了人性的本質和社會的真相,依然可以做到大智若愚,對周圍的一切都是不亢不卑坦然處之,這才算是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所謂強者,靠的不是張牙舞爪,而是能攻能守;不是圓滑世故,而是內方外圓;不是一種外在的鋒芒,而是內在的態度。所以,真正的強者,既能走心,又能走劍。走心時,保持分寸,走劍時,點到為止。 歷經人世滄桑,內心卻是安然無恙。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里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能夠容納無限的風霜,雖然飽經世故,卻又能維持單純,他必能遇見真實的自己,獲得精神上的豐盛。就像楊絳在《走到人生邊上》這么寫到: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收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地愈濃烈。人生,一半是對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對殘缺的包容。我們在紅塵里摸爬滾打半生,有一天都會明白人生的真意,就是回到最初的自己,找回出發時那顆澄明透亮的心,那樣了,才能對生活依然保持著一份少年時的光明憧憬。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沒有容易二字。一個人未經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淪,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飽經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見過生活凌厲,依然內心向暖,才能像蘇軾這樣,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更顯得曲折坦蕩,情趣風生。我想,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就是這個意思。世俗也許很強大,世界也許在變化,或許也會有人說最冷漠不過人心,最看不透亦是人心,但是請你記住,無論如何,都別忘了自己要有一顆最可貴的本心。正所謂是,深諳世事卻不世故,才是真正的成熟;歷經蒼涼卻不失純真,才是智慧的練達。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講究做事的世故,而是要保持樸實、豁達的個性。一個人即使明白了人情世故,卻還能保持著本真的面貌,誰說這不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呢?反而是那些自以為深諳世事,人情練達,周旋于人事物之間的人,看著別人的眼色行事,如跳梁小丑一般獲取蠅頭小利,這樣的人早就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樣。羅曼·羅蘭有句話說的好:“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可以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內心,無問西東。愿我們都可以做一個不卑不亢,不忘初心,內心向暖,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更新于 前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