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江湖。別人與你刀劍相拼,可能這一刻他勝你一刀,你下一刻也許會贏他一劍。可不管怎么說,這些都是一種“你來我往”的比拼。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出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事事都要“忍”。從小到大,很多人都勸我們無限度去忍讓,無論對方怎么踐踏自己,都不要和別人有爭執(zhí)。 有些時候,“忍”是一種智慧,可有些時候,“忍”卻是一種“懦弱”。為何“忍”字由“心”和“刃”組成?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自保,也能“自殘”。 在生活中,有些人給了你一拳,就會在未來某一刻給你第二拳,直到把你打趴下為止。不然“得寸進尺”以及“窮追不舍”這些詞又從何而來呢? 為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變通,并非“一本經(jīng)書”讀到底,而是要機變做人,靈巧做事,才能在殘酷復(fù)雜的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至少,讓別人不敢隨意踐踏自己的底線。 ![]() 小忍宜人,大忍傷身
為人做事,寬容是一個人的氣度,可在“寬容”中藏一把隱形的“刀子”卻是一種智慧。能“達則兼濟天下”固然好,可當人困窘時,卻要有“窮則明哲保身”的思慮在其中。 很多時候,我們所要忍讓的事兒,都是一些無關(guān)痛癢的瑣事,因為這些事不會禍及自身,也不會傷及自己的利益。就像別人在背后罵你一句,既然無關(guān)痛癢,那就隨他任他。 可當涉及到經(jīng)濟利益時,卻不能忍讓,而是要站好自己的位置,底線在哪,自己就站在哪,不能讓對方像捏軟柿子那樣拿捏自己。 ![]() 比如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想占你的小便宜,難道就要任由他們?nèi)プ鲞@樣的事兒嗎?這一次的忍讓,有可能會激發(fā)起對方內(nèi)心深處的貪欲,讓他產(chǎn)生無數(shù)次占你“小便宜”的想法。 很多人都認為,忍忍就好,真的忍忍就好嗎?有個同事,每一次聚餐都被人強制去參與,為何?因為他不懂得拒絕,怕傷了情誼關(guān)系,所以不加反抗,被人抓住了“痛點”。 所以每一次“湊錢”,他都是圈中的冤大頭。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又怎能不當“冤大頭”呢?一個人,能退之余,更要懂得前進。 被人欺負的時候,要當一朵玫瑰,靜靜在一旁生長,你可以來辱罵,也可以來挑釁,但倘若觸犯原則,那么,玫瑰花上的“刺”就是對“惡人”最好的回應(yīng)。 ![]()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當有些不知輕重的人做事真的做得過分時,那就不用和對方講什么道理了,那就給他們一個“下馬威”,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底線,讓他們心生畏懼,不敢來犯。 村里有個剛嫁進來的小媳婦,她生性柔弱,又不敢得罪人,每一次做事只懂得躲在別人背后。很多時候甚至被人欺負了,連聲都不敢吭一聲。 有一次,她的鄰居把垃圾掃到她的家門前。正巧那天她的家人都外出購物去了,沒在家,只剩下這個柔弱的小媳婦守家。當看到這件事時,小媳婦不敢吭聲,只是自己把垃圾撿了去。 后來,她的鄰居越做越過分,直接把垃圾桶放在她家門前。而每一次,小媳婦都急忙把它清除,因為她怕家人知道會罵她沒底線,也怕得罪了她的鄰居。 ![]() 可是,這樣的事兒總會被家人知道。那一天,她的婆婆罵了她一頓,甚至說如果她擺不平這件事,就別見她了。也許這是氣話,可到底還是她自己沒做好。 俗話說:“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后來,在雙方的步步緊逼下,她很憤怒,便一把將垃圾甩到對方的家里,甚至拿起了掃把走到鄰居家門前,擺出一副“誓不罷休”的姿態(tài)。就這樣,她的鄰居怕了,也就此收了手。 凡事忍讓沒有錯,錯就錯在你的忍讓會被別人當成是“懦弱”。與其被別人“蹬鼻子上臉”,不如亮出自己的原則,擺出一副“不惹事,更不怕事”的姿態(tài),震懾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要知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避其鋒芒,暗中蓄力
這句話最重要的兩個詞,一個是“藏器”,一個是“待時”。前者是讓自己處于一個被人漠視的位置,也就是隱藏在叢林之中,而后者,則是尋找時機,一擊即破。 在社會,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去掌控的。那么,就必須要有“進退”的思想在里頭。被別人欺負時,要懂得審時度勢。當雙方勢均力敵時,則放手去維護自己的準則,當差距過大,則要懂得適時隱蔽,少逞能。 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又有誰會一輩子得意,又有誰會一輩子落寞呢?凡事懂取舍,明是非,才是一種“權(quán)衡利弊”的智慧。 ![]() 過于逞強,過分與人爭斗,只會走低端,落得“風必摧之”的局面。倘若過分退讓,過分讓別人踐踏自己,只會是處于“太柔則廢”的境地。 這兩點合起來說,就是一點,提升自己的實力,讓別人不敢“惹”自己。一個有錢有權(quán)有勢的人,又有誰會惹他們呢?別人奉承還來不及,就不會有侵犯的心理。 這個社會,其實很多人都是“欺軟怕硬”的人。有實力自然有人尊敬,沒實力,無論你再怎么逞強,別人也感受不到“威脅”。 為人處世,應(yīng)當該硬則硬,該軟則軟,做到“進退有序”。唯有這樣,才能有底氣地和社會各種類型的人去周旋,贏得先機。 文/舒山有鹿 |
|